1939年,朱英国生于大别山区罗田县。在贫困中长大,目睹了大量关于土地和粮食的悲喜剧。
1959年,朱英国考上了武汉大学生物系;
1972年,朱英国开始进行水稻雄性不育和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因海南岛,每年可以比湖北多种一季水稻,可以大大加快水稻育种科研速度,于是,春夏之际,朱英国和他的队伍留在湖北沔阳协作攻关,秋风一起,他们就奔赴广西南宁。寒冬来临,又转战海南岛。直到次年4月,才揣着希望的种子返回湖北。开始了“水稻候鸟”的生活。
1972年起,他和武大生科院其它人员利用海南红芒野生稻与常规稻杂交选育的籼稻配子体雄性不育系类型——红莲型,这项成果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1975年,湖北省成立了水稻三系协作组,朱英国被任命为组长。
1984年,经过大海捞针,农家品种马尾粘中一棵不育株被他和助手发现。经过3年繁复的杂交试验,马尾粘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终于成功培育出来了——马协A。马协型杂交稻的突出特点是米质优,以后,朱英国为首的研究组先后培育除马协型不育系3个。
2002年,和他的团队选育出红莲优6号,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以后又培育了红莲优6、珞优8号等;
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7年,获得湖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100万奖金);把其中80万元将用于科研,20万元将开设一个水稻科研基金,发展水稻科研事业,奖励人才。
2008年,9月荣获“袁隆平农业科技奖”;12月被评为“改革开放30年,影响湖北30人”。
生物链的例子有:水稻→稻螟虫→青蛙→蛇→鹰;草→兔子→狐狸;水草→水蚤→鱼→人或水鸟;草→食草昆虫→蜘蛛→青蛙→蛇→猫头鹰。
如绿色植物是草食动物的食物,草食动物是肉食动物的食物,一些肉食动物又是另一些肉食动物的食物。表现出一种动植物的种或个体,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另一种动植物的种或个体。
自然界中的生物链是千变万化、错综复杂的。它的组成、结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直接影响着生态平衡的状况。
扩展资料
生物链也可以理解为自然界中植物长出的叶和果为昆虫提供了食物,昆虫成为鸟的食物源,有了鸟,才会有鹰和蛇,有了鹰和蛇,鼠类才不会成灾。自然界有相对平衡的生物链,即使被人类改造过的,如城市、乡村,甚至农田在较长一段时间里,不去人为进行干涉、破坏,生物链也会逐渐趋于平衡。而且保持一定相对时间。
生物链指:由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互相提供食物而形成的相互依存的链条关系。这种关系在大自然中很容易看到。比如:有树的地方常有鸟,有花草的地方常有昆虫。植物、昆虫、鸟和其它生物靠生物链而联系在一起,相互依赖而共存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