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天下方定,“西南夷来归者,即用原官授之”,不过,都掌蛮人本性凶残好斗,虽然表面上对明王朝称臣,仍“时时盗边,侵略旁小邑”;都掌蛮盘踞的凌霄城,曾是南宋军民为抗击蒙古军依山修筑的城堡,四周皆为绝壁,奇险无比。都掌蛮在这里囤积粮食,占山称王,做为其四处骚扰杀掠的根基之地。加上叙州地处云、贵、川三省咽喉,战略位置极为险要,故《明实录》才有了“都掌蛮盘踞其中,实为大患”的感叹。都掌蛮每一骚动,三省为之震动,严重危害了明王朝的西南边陲安定。
明成祖年间,都掌蛮“攻劫高、珙、筠连、庆符诸县”,而到了明朝中叶,四川土地兼并日盛,部分失去耕地的农民沦为流民,这些人也加入都掌蛮,与之共同为祸。当时,加入都掌蛮队伍的汉人流民主要有三类:一是脱逃的军犯及一些早年逃入在寨的流民;二是蜀中大盗;三是重罪亡命的汉人,“黠者遂为谋主”。这些汉人的加入使得都掌蛮越发猖狂,行军作战更加狡诈,因此,“改土归流”便成为明王朝稳定当地局面的当务之急。
历代史学家对“改土归流”的解释并不详细,实际上,“土”指土官,“流”则是明王朝设立的流官,所谓“改土归流”,就是要在少数民族聚集地委派明朝官员,建造兵营,兴办学校,编造户口,使其能和其他当地居民融洽相处。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明王朝试图将都掌蛮的“改土归流”作为一个旗帜,在周围地区尚未改革的情况下,便在都掌蛮聚集的珙、筠等地设立官吏,驻扎军队。然而,随着明王朝的当地政策越来越偏袒人口占多数的都掌蛮,派遣到叙州的官员也多是人浮于事的庸碌之辈,在处理民族问题上越发助长了都掌蛮的嚣张气焰,仅仅数十年后,双方便兵戎相见。
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高、珙、筠、戎四县的都掌蛮起兵反叛,扬言明朝公差再来寨中征粮,便要报复。其后将进山公差捆绑在树上,乱箭残忍射杀,尔后攻占郡县,屠长宁(今四川长宁县),劫庆符、江安、纳溪,屠戮普通百姓无数,史载长宁经此浩劫,“庐舍千余区,县之公宇,既皆灰烬”。
明成化年间的一个早朝上,围绕着都掌蛮是剿是抚的问题,金銮殿又开始了一场激烈的争论,其实此事商议已久,只是一直未有定论。因为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周洪谟原籍叙州长宁,十分偏袒都掌蛮,他极力反对设立流官,妄言因其“不能夷语,不谙夷情,其下因得肆行苛刻,激变其党”。周洪谟的上奏招来了国子监黄明善等朝中众多大臣的指责,黄明善继而提出一系列强硬的对敌计策:其一,组织当地民壮,他们不仅熟悉地形,且可以充分利用当地其他民族与都掌蛮的矛盾;其二,10月都掌蛮水稻成熟,宜督民先取其田禾,则不出三月蛮人必溃败;其三,分路进发,各个击破,小寨易攻者先取之,则大寨亦从而破;其四,使用毒球行烟药矢,“毒球所薰,口眼出血,行烟所向,咫尺莫辨”。为了激励士兵斗志,黄明善甚至建议,士兵攻打都掌蛮所获财物,可以自行保留,无需上缴。令主剿派欣喜不已的是,这一次,黄明善的上奏终于获得明宪宗的首肯,围剿已成定局,张狂一时的都掌蛮在这次朝会上被敲响了其灭亡的第一声丧钟。
1016年的宋迁安化蛮
竹子开花结米通常意味着死亡。不是代表世界将要有不幸的事情发生,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竹子是有花植物,等竹子到了一定时间年限,也要开花结实,竹子开花后会成片枯死,大面积竹林开花,会造成很大损失。
开花结实要消耗掉大量的有机养料,而这些养料来自根、茎、叶,所以开花结实后,营养器官中贮存的养料大部分被消耗,不能再生活下去,就逐渐枯死了。一次开花植物小麦和水稻是这样,当然竹子也不例外。竹子开花,使竹鞭和竹竿贮藏的养分被消耗尽,多数种类,如毛竹、梨竹等,开花后地上和地下部分全部枯死。
有些竹子开花后不会死比如像斑竹、桂竹、雅竹等少数竹种,开花后地上部分死亡,而地下部分的芽仍能复壮更新;也有个别竹种如水竹、花竹等,开花后植株叶片仍保持绿色,地下部分也不枯死。不过,应尽快砍去花枝,以减少营养消耗,从而保证竹林的正常生长。
安化蛮即抚水蛮,是居住在抚水州(今广西宜山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有抚水、京水、多逢、古劳四县,分上、中、下三房,其首领俱姓蒙,居民有区、廖、潘、吴四姓。居平地者种水稻、捕鱼,山居者以药箭射猎,鸟兽尽即徙他处。雍熙 (984——987)中,曾掠取汉人、畜产,太宗诏书招安,封官其酋长,后经常朝贡宋廷。大中祥符九年(1016)初,安化蛮数寇宜(今广西宜山)、融(今广西融水)州界,宋命曹克明为宜、融等州都巡检安抚使,杨守珍等为都监,领本道澄海军及所募丁壮进讨,几经出击,终败安化蛮。曹克明等趁机晓谕蛮民,许以改过,酋帅蒙承贵等归顺谢罪,蛮民纳器甲五千余件,愿迁处汉地者七百余口。宋迁之于广西及荆湖州军,分发给田粮。蒙承贵还请改州县名,以固归顺之意,于是改抚水州为安化州,抚水县为归仁县,京水县为长宁县。从此,安化蛮间岁到宋廷朝贡,不再成为宋之边患。
唃厮啰为吐蕃首领,一作嘉勒斯啰,原名欺南陵温赉逋(赞普)。出生于高昌,长于河州(今甘肃临夏),景德中,被宗哥(今青海西宁东南)僧李立遵与大酋长温逋奇迎至廓州(今青海化隆西南),拥立为王,尊为唃厮啰。吐蕃语称佛为唃,称子为“厮啰”,意即佛子或天子。大中祥符九年 (1016)九月,唃厮啰等率蕃部兵三万余人扰伏羌寨 (今甘肃甘谷北)三都谷。知秦州曹玮领兵击败之,北逐蕃部兵二十余里,斩首一千余级,生擒七人,获马、牛、杂畜、衣服、器仗三万三千计。宋军受伤者一百六十人;死亡六十余人。天禧五年(1021)九月,宋朝接受唃厮啰将军的请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