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内人文景观资源,涉及古建筑、摩崖石刻、碑刻等方面。博雅精深的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尤具神韵,给山清水秀洞幽的湄江地质公园增添了神秘而绚烂的风采。主要人文景观介绍如下。
藏君洞:相传大约在1405年,朱允炆的叔父,即永乐皇帝朱棣,攻破南京,明惠帝朱允炆逃难至观音崖,受到追兵“靖难军”的攻打,朱允炆藏身此洞30余天,后得以脱险。故取名“藏君洞”。
罩门庵:罩门庵始建于元末明初,庵楼建在离塞海湖面约6m高(1964年前塞海口未打开,离水面仅1m多)的合心崖壁上。崖壁上的土砖墙,小瓦盖顶。形象极象民居。楼高4.2m,由一小殿和杂屋组成。殿内有一近2m高,形像妇人的钟乳石(称观音活佛,头、胸诸全)。常年有泉从上滴至观音头部。当地人称仙女。朝拜者一般坐船而至。
相传,明惠帝朱允文得道后,自称湘中老人,云游四海。曾在罩门庵作诗曰:“湘中老人读黄老,手援紫累(土筐)坐碧草。春至不知湄塘深,日暮却忘塞海道。”
紫华庵:紫华庵耸立在四周悬崖陡壁的仙女寨峰顶。始建于清初顺治十年(1653年)。整个建筑由三栋殿宇、山门及居室、杂屋组成,占地2亩。山门高约5m,宽6m。左前有岩泉水井,四季常清,据说常饮不老。门前右方有一石,状如杵臼,相传为仙女捣药时用。
祝云茅庵:祝云峰是黄罗湾峭壁的最高峰。峰顶有一幢建于清乾隆四年(1939年)的寺庙。先后经过民国四年(1915年)和1984年两次复修,现建筑规模为两进砖瓦结构。寺庙内供有观音等佛像,香火旺盛,远近香客均上山进香。
现规划在茅庵原址,改建成三进十八级的祝云大庙。
观音寺:观音崖前半山腰观音洞前观音寺,为一飞檐高挑,白墙红柱的观音寺(照片2-22),始建于顺治庚子年八月(1660年)。
寺后观音洞,远视洞门如宫殿拱门,门上系一块40m2的罩崖。洞厅不大,长约30m,厅内钟乳石,如假山堆积,游客可上下钻爬。厅中有一根4m余高的钟乳石柱,形象观音。《安化县志》载:“观音洞有石像观音,天然璎珞,不假雕饰,盖慈面非人力所能为也。”清代郑轼有《夜宿观音寺》:“路险山倾欲断魂,劳生薄宦可谁论?风风雨雨观音寺,人语鸡鸣共一村。”
观音寺石碑文:观音寺前有一石碑,高约2m,宽50cm,厚30cm。石碑正面刻碑文,左右两端刻募捐者姓名。其碑文如下:
夫观圣景,碧峒遥天。万古仙室,洞流至今。九龙海口。何异普陀?且以后玄龙万里,而丰至前雀山,横玉台,秀笔架之。端龙虎口,开左右内外重关。中明堂。涌莲池优花之水秀。如此清奇,堪以传佛、传法、传僧。奇异圣景、正可修定、修慧、修佛。自无始以来,古圣先贤,未蒙开建。老僧至中年四十有二,如此名刹妻奴具系身外假文,顿舍。弃职抛家。荡游三千六百名山,瞻览一十五国英才,遇此斯岩之天照奇妙。天下名山之胜景,莫过如此口故僧顿发智仁,勇心不惜身命,诱引十方檀挪广开善门,施财共成梵刹,普度人天,功德无涯矣。乞恳后代高贤大士,嘉意广修,同成佛道,不良侵损者,生遭王法,死堕阿鼻地狱。谨此严纪。大清顺治庚子岁八月初七日和尚雪清立。
圆通寺:圆通寺原为观音崖最大的寺庙(照片2-23)。据有关资源记述,明代永乐年间,应文和尚带着一班僧徒到观音崖开山奉佛,建圆通寺。
圆通寺为三进三级,红土粉墙,砖瓦结构。正面书“圆通寺”三个楷书大字,山门有一对联:“远隔红尘栖碧海,好骑仙鹤赴琼楼。” 应文死后,寺庙亦被毁坏。此后香火200多年。清顺治庚子年(1660年)有雪清和尚执掌观音法事,重建圆通寺。规模为二进二级。
雪清塔墓:据寺史载,清顺治年间,有一云游3600名山,瞻览15国英才的海潮法师,自号雪清和尚在观音崖的观音洞建庵修行,为湄江一带群众化灾除害。法师圆寂后,徒弟们把他用塔埋葬在观音洞下小坪应文和尚的墓旁。其塔墓碑文是:“佛本列相,无维上下,空虚是也。为度人天兮,饰舍利以造多塔,老僧系武攸人也,当年曾立帝都,知此名刹,妻奴具系身外假事,顿舍。弃职抛家,荡游天下。遇师胜贵,乃天童法眷也。拜投按剃,法名海潮,重建此山。苦行数十余春,内外双修以登道岸,教化从檀,助修宝塔,以接后学,永镇云尔。”
应文石刻:在观音洞洞口悬崖下端正中靠左处,有一块长约1m,宽0.6m的经过人工雕凿的石碑。据考证,碑文为“逆毁庙观潜身武造靖难纪仇”12字,署名“天童应文”。
应文墓:观音寺下的小坪里有两座六角形塔墓,一座为开山祖师应文和尚的墓,另一座则是雪清和尚墓。应文和尚相传为明惠帝朱允文,应文墓即一代帝陵
应文塔墓比雪清塔墓高、大一倍,形状完全一模一样。应文塔墓无墓碑。具体安葬年间不详。
应文石像:观音洞左一小洞之上,有一块高约1.7m的钟乳石,形似高僧。眼鼻、嘴俱全,袈裟披肩。形态如冷眼思考,仰天自叹。相传此像为应文和尚真身,观音崖历代僧均尊其为开山之祖,每年初一、十五,都上贡品朝奉。
吴都司故里:据《湖南省志》记载:“吴都司名友鹗,字和宇,明万历四十五年丁已十月十二日已时生,崇祯十六年官授都司,后钦赐湖广总兵兼理军务粮响。年32岁。……”吴友鹗为清代掌管兵权的将军,系马方溪新江村人。故居为一“硬三间”(厅堂两侧各间房)木板房,小瓦顶。与当地农民的房屋相差无几(故居于1987年大江口水库建设移民时拆除)。屋前有陶马桩。据吴友鹗的后裔介绍。吴都司生前的头盔有40kg,大刀155 kg,战袍60 kg,他身高有1.8m多。尚存上马石、下马石、头盔顶遗址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