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年糕的习俗与哪位历史人物有关?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19 13:11:30
字号:

伍子胥。

吃年糕的习俗与哪位历史人物有关?

相传春秋末期伍子胥自刎后,越王勾践便举兵伐吴,将吴国都城姑苏城团团围住,吴军困守城中,炊断粮绝,街巷内妇孺哭声惨不忍闻。

他临死前对部下说:“如果国家有苦难,百姓断粮,你们到城墙下挖地三尺可得到粮食。”伍子胥死后,他的部下被越军包围,城中断粮已饿死不少人,这时有人想起伍子胥的话,就去挖城墙,挖了三尺多深,果然挖到了许多可吃的“城砖”即年糕,结果打了胜仗。

原来是当年伍子胥在姑苏城督造城墙时,已做好了屯粮防饥的准备。从此以后,每逢过年家家户户都做年糕,年夜饭就吃年糕汤来纪念伍子胥。

扩展资料:

伍子胥资料:

伍子胥(公元前559年—公元前484年),名员,字子胥,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以封于申,也称申胥。

伍子胥之父伍奢为楚平王子建太傅,因受费无极谗害,和其长子伍尚一同被楚平王杀害。伍子胥从楚国逃到吴国,成为吴王阖闾重臣,是姑苏城(苏州城)的营造者,至今苏州有胥门。

公元前506年,伍子胥协同孙武带兵攻入楚都,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以报父兄之仇。吴国倚重伍子胥等人之谋,西破强楚、北败徐、鲁、齐,成为诸侯一霸。

伍子胥曾多次劝谏吴王夫差杀勾践,夫差不听。夫差急于进图中原,率大军攻齐,伍子胥再度劝谏夫差暂不攻齐而先灭越,遭拒。夫差听信太宰伯嚭谗言,称伍子胥阴谋倚托齐国反吴,派人送一把宝剑给伍子胥,令其自杀。

伍子胥自杀前对门客说:“请将我的眼睛挖出置于东门之上,我要看着吴国灭亡。”在伍子胥死后九年,吴国为越国偷袭所灭。

百度百科——年糕

安徽民俗文化有几大区域,各自特征是什么

车臣不是一个国家,也不是一个军事组织。虽然车臣的名字是车臣共和国,但其实车臣只不过是俄罗斯联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22个自治共和国之一。不过车臣的实力还是不容小觑的,可以说非常强悍。当年在苏联解体后,车臣想独立,所以和俄罗斯爆发过两次车臣战争,一度打的俄军没有任何脾气,而车臣的战斗力也让世人看到了其强悍的一面。

车臣在历史上的确是一个独立的国家。但却多次遭到入侵,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车臣成为波斯、俄国以及奥斯曼争夺的焦点。车臣在这当中也是多次反抗,不服输的一个民族。随后在俄国不断地扩张当中,车臣最终成为了俄国的一部分。尽管如此,车臣却并没有屈服,一直在不断地反抗,甚至多有暴乱。

十月革命后,车臣继续留在了苏俄,先是成立了自治州,后又成为了自治共和国。不过由于苏俄(苏联)在这当中的一些民族政策比较高压,所以引发了车臣人的不满,他们甚至在二战中有部分人求助于德国来谋求独立。这也导致车臣人在斯大林时期被驱逐原住地,一直到赫鲁晓夫时代才允许回来。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境内的不少自治共和国也开始像那些苏联的加盟共和国那样谋求独立。所以在1991年时任车臣共和国总统的杜达耶夫发表了独立宣言,没有经过俄罗斯政府的同意就自己独立了。

俄罗斯为了国家统一,于是双方爆发了车臣战争。尽管双方实力差距很大,就连总统也被击毙了,但车臣人始终不愿意放下武器,一直在坚持对抗。这让俄罗斯有点郁闷,俄军损失很大,几乎是无功而返。

在第二次车臣战争中,普京展示了他果敢坚毅的硬汉形象,将俄罗斯三色国旗插上了车臣“总统府”。可是车臣的反抗并没有停止,一直到2007年4月5日,拉姆赞·卡德罗夫宣誓就任车臣总统,双方的关系才有所缓和,但车臣仍然有很多谋求独立的激进派。

所以我们不难发现,车臣的实力还是很强的,虽然车臣总人口只有一百四十多万,面积也很小,但经济发达,关键在于车臣人从古自今崇尚武力,是非常强悍的。

现在的车臣军队数量也不多,可作战意志更是强悍,作战经验丰富,同时军事装备也不是以前可比,可以说实力不容小觑。

从自然地理环境说,安徽地区位于华东的西北部,兼跨长江、淮河流域,平原、丘陵、山地俱全,河流、湖泊交错其中。全省共分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大别山山地、皖中平原、皖南低山丘陵五大自然区。在这些自然区中,城乡群众的生产、生活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别;其中差别最大的,则是淮北与皖中、皖南等地。就自然地理说,淮北一带,千里平川,一望无际,多为旱地,盛产小麦、杂粮;皖西、皖中、皖南一带,地形复杂,有丘陵、平原、山地、河湖,多水田,以产水稻为主。这种自然地理环境和物产的差别,给当地民俗产生一定的影响。从人文地理方面说,安徽地区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淮北、淮南等地属楚文化流行范围,皖南等地属吴文化范围,这些也给当时当地的民俗以影响,这些民俗也成为楚、吴文化的组成部分。至今安徽地区的民俗活动某些方面还保留了楚、吴文化(民俗)的遗风,如尚红色、崇鬼、拜虎以及少数男性的纹身(在手臂及胸部刺彩色龙形及字迹)等。

由于安徽地跨长江和淮河,地区的差异和交通状况的不同,所以南北民俗丰富多彩,各有特色。

淮北多为中原官话;口味咸中带辣,汤汁口重色浓,惯用香菜佐味和配色;“席上无酒不进餐”,喝酒猜拳行令,择筷打杠习以成风。因地近黄淮,灾害频繁,住居简朴,衣着朴素(老人爱穿黑、白、蓝三色),民风剽悍,“即使走险,也群起响应”,因而多出英雄人物,诚如梁启超所说:“淮河流域,阳开阴合,为我国数千年来政治史的中心,其代产英雄,龙跳虎卧,为吾国数千年人物史的代表。”

而江淮地区,多为江淮官话;传统膳用沿江菜系(扬州菜),口味偏甜主鲜;但自清末“两湖”等移民的到来,既形成许多“方言岛”,又造成辣味东移现象,未冲击地区仍然是“晨行茶肆,食喜鲜甜”(如天长等地);民风淳厚,言必包公余公(宋包拯、元余阙);逢年过节,生老嫁娶,待客择居,更是古今参半,各取所需。

处于万山丛中的皖南山区,交通不便,方言支派较多,仅徽州一地而言,虽多说徽州话,但“同山不同音,问路带翻译”的现象依然存在,有些村落仍然保存唐、宋古音古俗,有“中国古音活化石”之称。宗族深薮,崇尚儒风,“养子不读书,似如养圈猪”,已成为家规族训,所以千百年来,“十户之村,不废诵读”。他们所走之路是:学—官—商,或学—商—官。所以自宋以后,有“天下文人半徽州”之说。由于商业的繁荣,以及物质和精神上的追求,这里又创造了以烹制山珍海味而著称的徽菜,闻名遐迩的徽剧,精美绝伦的徽州“三雕”(砖、石、木)艺术等成就,所以民俗尚文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zz/2_6096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