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按季节选饮茶品。
夏季应饮生普洱茶或绿茶,冬季饮青茶、乌龙茶或熟普洱茶,春秋两季饮花茶,因为生普洱茶性寒,具有防暑降温的功效,故宜夏饮。
2.按年龄选饮茶品。
少年儿童适宜选饮熟普洱茶或浓度较低的生普洱茶;熟普洱茶、生普洱茶中多酚类物质(能减缓肠蠕动,造成便秘)的含量相对较少,故宜选用。老年人饮熟普洱茶,可有效减轻便秘;处在经期前后的少女或更年期女性,饮花茶可以舒肝解郁、理气调经,稳定情绪;处在青春发育期的青少年饮生普洱茶有益于身心发育。
3.按工作选饮品茶。
经常接触放射物质和有毒物质的人员选饮浓度高的生普洱茶。因绿茶中含有较多的茶多酚、维生素(尤其是VC)、氨基酸、脂多糖等,这些物质能增强人体抗辐射能力和去除体内有毒物质;从事登山、航海、地质勘探、沙漠工作的人员以及蔬菜缺乏地区的居民,喝绿茶可补充大量维生素(尤其VC),以避免坏血病的发生;重体力劳动者、军人、高温环境作业者饮绿茶,可生津止渴、防暑降温、消除疲劳;脑力劳动者宜饮用白茶或熟普洱茶,因为白茶、熟普洱茶中咖啡碱含量较丰富,可提神益思。
4.按地域选饮茶品。
一些日照长、紫外线辐射强的特殊地域,如攀枝花、西昌、昆明、拉萨等地,宜饮绿茶。我国南方地区属低氟区,如上海、广东、重庆、广西、福建、江苏、浙江等地宜选熟普洱茶和花茶。由于熟普洱茶和花茶含氟量较高,长期饮用可防龋齿。另外,在饮用水酸性偏强的地区,宜选饮浓生普洱茶,因生普洱茶酸性偏弱;在饮用水碱性偏强的地区,宜选饮生普洱茶,其次是花茶,花茶碱性偏弱。
5.按身体状况选饮茶品。
(1)便秘的人宜选饮熟普洱茶或清淡的春生普洱茶,不宜选饮浓的生普洱茶,尤其是夏秋生普洱茶,因其含有较多的酚类物质,这些物质具有收敛性,会抑制体内消化液的分泌,;加速大肠对水的吸收,使大肠干结,同时还会使肠蠕动减慢,加重便秘。
(2)患有胃病或十二指肠溃疡的病人,以喝熟普洱茶和乌龙茶为好,不宜多饮浓的生普洱茶。因熟普洱茶、乌龙茶性暖,具有健胃之效,生普洱茶性寒,不适合胃弱者饮用。脾胃弱者即便饮熟普洱茶、乌龙茶也宜清淡一些,以减少刺激物质作用于胃黏膜后胃酸分泌的增加。这些人最好在饮用的茶内加入一些牛奶和糖(如蜜糖),因糖茶能和胃。
(3)患有贫血的人宜饮生普洱茶,因生普洱茶中含有较多的维生素、茶多酚、氨基酸等。生普洱茶中的茶多酚能有效阻断致癌物质亚硝胺在人体内的合成,能抑制细胞突变和癌细胞的增长。生普洱茶中的维生素E和C是抗氧化剂,能防癌。生普洱茶中不仅具有抑制变异物质伤害正常细胞遗传基因的作用,同时还具有抑制遗传基因受到伤害致使细胞发生癌变的作用。生普洱茶还能抑制黄曲霉素致癌。据研究证实,人体含硒量与与癌症发病率成反比。乌龙茶和一些生普洱茶富含微量元素硒,可抑制癌细胞增长,具有防癌功效。
(5)有前列腺肥大症者和肝病患者,宜选饮花茶。另外,在熟普洱茶中加糖饮用,对肝炎患者也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6)手术后的病人宜选饮高级生普洱茶,不但有利于创口愈合,而且能增强抵抗力。
(7)冷症病患者宜饮用乌龙茶或熟普茶,因二者性热,能升热祛寒。
(8)热症病患者宜选饮白茶,因白茶性寒,能祛湿退热。
(9)身体肥胖的人宜选饮普洱和乌龙茶,普洱茶和乌龙茶被人们称为“保健茶”“美容茶”“减肥茶”,具有分解脂肪、抑制胆固醇和中性脂肪增加的作用。经临床实验发现,每天饮五六杯普洱或乌龙茶,四周后,胆固醇和体重均有所下降。
(10)发烧病人宜饮清淡生普洱茶,勿饮浓茶。因过多的茶碱会引起体温升高,不利于降低体温。
(11)痢疾患者宜饮生普洱茶。因生普洱茶含有较多的茶多酚、芳香类化合物,具有杀菌止痢的功效。此病患者,也可喝姜茶。
(12)窦性心动过缓的病人宜饮高档名优茶。
(13)消化不良、腹内积食者宜多饮熟普洱茶,因熟普洱茶能温胃消食。
(14)视力弱者或长期面对显示器(包括电视)工作的人宜多饮生普洱茶。
(15)有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宜多饮用菊花茶。
(16)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病人,宜饮普洱、沱茶或绿茶。
(17)糖尿病患者宜常饮绿茶。
不过,无论你选饮哪类茶,都不能饮过浓的茶、过烫的茶、炒焦的茶。
空腹饮浓茶容易引起“茶醉”,其表现是:头痛、失眠、心悸、眼花、心烦。烫对咽喉、食道刺激较大,容易导致食道癌。焦茶含有较多的致癌物质。久泡的茶,不但无味,而且其中的细菌大量繁殖,饮后会对身体的健康造成损害。
1.《本草纲目》时珍曰∶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沉也,降也,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然火有五,火有虚实。若少壮胃健之人,心肺脾胃之火多盛,故与茶相宜。温饮则火因寒气而下降,热饮则茶借火气而升散,又兼解酒食之毒,使人神思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若虚寒及血弱之人,饮之既久,则脾胃恶寒,元气暗损,土不制水,精血潜虚;成痰饮,成痞胀,成痿痹,成黄瘦,成呕逆,成洞泻,成腹痛,成疝瘕,种种内伤,此茶之害也。民生日用,蹈其弊者,往往皆是,而妇妪受害更多,习俗移人,自不觉尔。况真茶既少,杂茶更多,其为患也,又可胜言哉?人有嗜茶成癖者,时时咀啜不止,久而伤营伤精,血不华色,黄瘁痿弱,抱病不悔,尤可叹惋。晋干宝《搜神记》载∶武官因时病后,啜茗一斛二升乃止。才减升合,便为不足。有客令更进五升,忽吐一物,状如牛脾而有口。浇之以茗,尽一斛二升。再浇五升,即溢出矣。人遂谓之斛茗瘕。嗜茶者观此可以戒矣。陶隐居《杂录》言∶丹丘子、黄山君服茶轻身换骨,《壶公食忌》言∶苦茶久食羽化者,皆方士谬言误世者也。
按∶唐右补阙母炅代茶饮序云∶释滞消拥,一日之利暂佳;瘠气侵精,终身之累斯大。获益则功归茶力,贻患则不谓茶灾。岂非福近易知,祸远难见乎?又宋学士苏轼《茶说》云∶除烦去腻,世故不可无茶,然暗中损人不少。空心饮茶入盐,直入肾经,且冷脾胃,乃引贼入室也。
惟饮食后浓茶漱口,既去烦腻,而脾胃不知,且苦能坚齿消蠹,深得饮茶之妙。古人呼茗为酪奴,亦贱之也。时珍早年气盛,每饮新茗必至数碗,轻汗发而肌骨清,颇觉痛快。中年胃气稍损,饮之即觉为害,不痞闷呕恶,即腹冷洞泄。故备述诸说,以警同好焉。又浓茶能令人吐,乃酸苦涌泄为阴之义,非其性能升也。
2.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卷六木部普洱茶
出云南普洱府,成团,有大、中、小三等。云南志∶普洱山在车里军民宣慰司北,其上产茶,性温味香,名普洱茶。南诏备考∶普洱府出茶,产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专、慢撒六茶山,而以倚邦、蛮专者味较胜。味苦性刻,解油腻牛羊毒,虚人禁用。苦涩,逐痰下气,刮肠通泄。按∶普洱茶大者,一团五斤如人头式,名人头茶,每年入贡,民间不易得也.有伪作者,名川茶,乃川省与滇南交界处土人所造,其饼不坚,色亦黄,不如普洱清香独绝也。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绿色者更佳,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也。物理小识∶普雨茶蒸之成团,狗西番市之,最能化物,与六安同(按∶普雨即普洱也)。
普洱茶膏能治百病,如肚胀受寒,用姜汤发散,出汗即愈;口破喉颡,受热疼痛,用五分噙皮血者,研敷立愈。
闷百草镜云∶此症有三,一风闭、二食闭、三火闭,惟风闭最险,凡不拘何闭,用茄梗伏月采,风干,房中焚之,内用普洱茶二钱煎服,少顷尽出,费容斋子患此,已黑黯不治,得此方试效。
3.《本草图经》:旧不著所出州郡,今闽、浙、荆、江湖、淮南山中皆有之。今通谓之茶,茶、茶声近。故呼之。春中始生嫩叶,蒸焙去苦水,末之乃可饮,与古所食殊不同也。
4.《茶经》曰:茶者,南方佳木,自一尺、二尺、至数十尺,其巴川峡山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木如瓜芦,叶如桅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拼桐,蒂如丁香,根如胡桃。茶性极冷,惟雅州蒙山出者温而主痰。
5.《纲目》:茶有野生、种生,种者用子。其子大如指顶。正圆黑色,其仁入口,初甘后苦,最戟人喉,而闽人以榨油食用,二月下种,一次须百颗乃生一株,盖空壳者多故也。畏水与日,最宜坡地荫处。清明前采者上,谷雨前者次之,此后者皆茗尔。
6.《纲目拾遗》:雨前茶产杭之龙井者佳,莲心第一,旗枪次之,于谷雨前采撮成茗,故名。三年外陈者入药,新者有火气。凡茶皆能降火,清头目。其陈年者曰腊茶,以其经冬过腊,故以命名。佐刘寄奴治便血最效。产徽者曰松萝,长于化食;产浙绍者曰日铸,专于清火;产闽者曰建茶,专于辟瘴;产六合者曰苦丁,专于止痢;产滇南者曰普洱茶,则兼消食辟瘴、止痢之功。
7.《汤液本草》:茗,苦茶、腊茶是也。治阴证汤药内用此去格拒之寒,及治伏阳,大意相似。茶苦,《经》云:苦以泄之。其体下行,所以能清头目。杨士瀛:姜、茶治痢,姜助阳,茶助阴,并能消暑解酒食毒。且一寒一热,调平阴阳,不问赤白冷热,用之皆良。
8.《纲目》: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沉也,降也,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然火有五火,有虚实,若少壮胃健之人,心、肺、脾、胃之火多盛,故与茶相宜。温饮则火因寒气而下降,热饮则茶借火气而升散,又兼解酒食之毒,此茶之功也。若虚寒及血弱之人,饮之既久,则脾胃恶寒,元气暗损,土不制水,精血潜虚,成痰饮,成痞胀,成痿痹,成黄瘦,成呕逆,成洞泻,成腹痛,成疝瘕,种种内伤,此茶之害也。苏轼《茶说》云,除烦去腻,世故不可无茶,然暗中损人不少,空心饮茶入盐,直入肾经,且冷脾胃,乃引贼入室也。惟饮食后浓茶漱口,既去烦腻而脾胃不知,且苦能坚齿消蠢,深得饮茶之妙,古人呼为酪奴,亦贱之也。又浓茶能令人吐,乃酸苦涌泄为阴之义,非其性能升也。
9.《本草经疏》:茗,《本经》味甘,气微寒,无毒,藏器言苦,然亦有不苦者。太阴为清肃之脏,喜凉而恶热,热则生痰而津液竭,故作渴也;瘘疮者,大肠积热也;小便不利者,小肠热结也;甘寒入心、肺而除热,则津液生,痰热解,脏气既清,腑病不求其止而止矣,令人少睡者,盖心藏神,神昏则多睡,清心经之热,则神常自惺寂,故不寐也。下气消食者,苦能下泄,故气下火降,而兼涤除肠胃,则食自消矣。凡茶之种类极多,方宜大异,要皆以味甘不涩,气芬如兰,摘于夏前者为良。夫茶能涤肠胃一切垢腻,宁非木中清贵之品哉?昔人多以苦寒不利脾胃,及多食发黄消瘦之说,此皆语其粗恶苦涩,品类最下者言之耳。
10.《本经逢原》:茗乃茶之粗者,味苦而寒,最能降火消痰,开郁利气,下行之功最速,故《本经》主瘘疮,利小便,去痰热之患,然过饮令人少寐,以其气清也。消食止渴,无出其右,兼香鼓、葱白、生姜,治时疫气发热头痛。凡茶皆能降火,清头目。其陈年者曰腊茶,以其经冬过腊,故以命名。佐刘寄奴治便血最效。产徽者曰松萝,长于化食;产浙绍者曰日铸,专于清火;产闽者曰建茶,专于辟瘴;产六合者曰苦丁,专于止痢;产滇南者曰普洱茶,则兼消食辟瘴、止痢之功,蒙山者世所罕有,近世采石苔代充,误人殊甚。其余杂茶,皆苦寒伐胃,胃虚血弱之人,有嗜茶成癖者,久而伤精,血不华,色黄瘁痿弱,呕逆洞泄,种种皆伤茶之害,而侵晨啜茗,每伤肾气。酒后嗜茶,多成茶癖。又新茶饮之。令人声音不清,以其能郁遏火邪也。至于精气寒滑,触之易泄者勿食,宜以沙菀蒺藜点汤代之。
11.《随息居饮食谱》:茶以春采色青,炒焙得法,收藏不泄气者良。色红者,已经蒸庵,失其清涤之性,不能解渴,易成停饮也。
12.《本草经集注》:(主)好眠。
13.《千金·食治》:令人有力,悦志。
14.《唐本草》:主瘘疮,利小便,去淡(痰)热渴。主下气,消宿食。
15.《食疗本草》:利大肠,去热,解痰。
16.《本草拾遗》:破热气,除瘴气。
17.《本草别说》:治伤暑,合醋治泄泻甚效。
18.张洁古:清头目。
19.《汤液本草》:治中风昏愤,多睡不醒。
20.《日用本草》:除烦止渴,解腻清神。炒煎饮,治热毒赤白痢;同芎藭、葱白煎饮,止头痛。
21.《纲目》:浓煎,吐风热痰涎。
22.《本草通玄》:解炙煿毒、酒毒。
23.《随息居饮食谱》:清心神,凉肝胆,涤热,肃肺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