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植物药材的诗句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19 13:04:21
字号:

1.《诗经》中有关"中药”的句子有哪些

1.《诗经·王风·采葛》全文为:“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

关于植物药材的诗句

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该诗用夸张的比喻,生动地表达了对情人的思念之情。诗中的主人公在想象他的情人正在田

野中采集葛、萧、艾三种植物,而这三种植物都是中药。

2.《诗经》中还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

好也。”

它来自《卫风·木瓜》。在诗中,木瓜是用来作为一种爱情的信物,传递美好的情感的。

但是,木瓜还是一种中药。木瓜属蔷薇科,味甘、酸,性温,具有舒筋活络、和胃化湿等

功效。

3.《国风·周南》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一段,恐怕也是《诗经》中普及率相当高的名句。诗人用春天桃花的艳丽娇美来形容少女

的美好年华,诗中描述出一幅“人面桃花,相映成趣”的田园风光,使人产生无比美好的

遐想。所以桃花自古以来都是人们趋之若鹜的观赏植物,有关桃花的诗文可以说汗牛充栋。

可是桃的花以及花开后结的果实却是药。

4.《国风·王风》中的《中谷有蓷》是一首被离弃妇女自哀自悼的怨歌,其中第一章是这样

写的:“中谷有蓷,暵其乾矣。有女仳离,嘅其叹矣。嘅其叹矣,遇人之艰难矣!”

整篇意思不难理解,只是其中那个“蓷”字有点艰涩。这个字读“推(tui)”,就是一种中

药——益母草的古称。益母草可谓是“妇科圣药”,是一种唇形科草本植物,以其干燥的地

上部分入药,味辛、苦,性凉,入肝、心包经,具有活血调经、利尿消肿之功效。

5.《国风·郑风》中的《东门之墠》,第一段是:“东门之墠,茹藘在阪。其室则迩,其人

甚远。”这又是一首情诗,大意是:“东门有片广场,茹藘在山坡上生长。她家离我近在

咫尺,而人却像在远方。”

其实最关键的是那“茹藘”,其发音“如驴(rulü)”,那是一种叫“茜草”的植物。它属

于茜草科,为攀援性草本植物,其根状茎和其节上的须根均为红色,可作染料,茜草也是一

种活血袪瘀的中药。其味苦,性寒,入肝经,具有凉血、活血、祛瘀、通经等功效。常用于

吐血、衄血、崩漏下血、外伤出血、经闭瘀阻、关节痹痛、跌扑肿痛等病症。

2.赞美中草药的诗句

一、蝉:“四载孕育一暑鸣,解衣振翅春木行。

今秋随风且归去,尚留金缕退翳阴。”蝉需要在黑暗的泥土中孕育四年才能出土脱壳飞上树梢生活,四年磨砺换来的却只有短暂的一个盛夏的鸣叫,到了秋天渐渐地死去,只留下树旁土地上金色的蝉蜕入药为世人明目退翳。

“春木行”是指蝉蜕主入肝经。“今”音通“痉”,蝉蜕可以祛风止痉。

这样蝉蜕的功效就都囊括在这首美丽的诗中了。二、何首乌:“草木亦含天地灵,根能生藤精生神。

首乌补肾乌须发,夜交养心安神宁。”何首乌的根和藤都可入药,它的藤入药称作夜交藤,中医学认为“精”可以生“神”,人精气充沛就显得气色好,“有神”。

制何首乌可以益精补血,巧的是它生出的藤竟也可以养心安神,真是应了“精生神”的至理!肾主精,心主神,制首乌在地下,入肾属水;夜交藤在地上,入心属火。虽草木也含有此天地阴阳至理,令人慨然叹之。

三、北柴胡:“生于半阴半阳坡,此物微苦性微寒。疏散少阳经寒热,春升万化中气添。”

柴胡入少阳经主半表半里人人皆知,可它喜欢生长在半阴半阳坡上就不是众人皆晓了,这绝非偶然巧合,这是有深刻的天地至理的。药物的功效和它们的生长环境密不可分。

这就像“道地药材”的重要性不容置疑一样。

3.形容中药的句子

《满庭芳》

辛弃疾

“云母屏开,珍珠帘闭,防风吹散沉香。离情抑郁,金缕织流黄,柏影桂枝交映,从容起,弄水银塘。连翘首,惊过半夏,凉透薄荷裳。一钩藤上月,寻常山夜,梦宿沙场。早已轻粉黛,独活空房。欲续断弦未得,乌头白,最苦参商。当归也!茱萸熟,地老菊花荒。”

词中巧借二十四味中药名,活龙活现地刻画出了一位贵妇人的形象。将她思念远征沙场的丈夫的那一腔缠绵之意表达得淋漓尽致,生动地抒发了她怨恨战争给自己带来夫妻久别、难以团聚的心声。

《药名诗》

洪皓

独活他乡已九秋,肠肝续断更刚留;遥知母老相思子,没药医治尽白头。

该诗十分巧妙地将五味中药“独活、续断、知母、相思子、白头”嵌入诗中,表达了自己深沉挚诚的爱国怀乡思母之怀,感人肺腑。

4.《诗经》中有关"中药”的句子有哪些

1.《诗经·王风·采葛》全文为:“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该诗用夸张的比喻,生动地表达了对情人的思念之情。诗中的主人公在想象他的情人正在田野中采集葛、萧、艾三种植物,而这三种植物都是中药。

2.《诗经》中还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它来自《卫风·木瓜》。在诗中,木瓜是用来作为一种爱情的信物,传递美好的情感的。

但是,木瓜还是一种中药。木瓜属蔷薇科,味甘、酸,性温,具有舒筋活络、和胃化湿等功效。

3.《国风·周南》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一段,恐怕也是《诗经》中普及率相当高的名句。诗人用春天桃花的艳丽娇美来形容少女的美好年华,诗中描述出一幅“人面桃花,相映成趣”的田园风光,使人产生无比美好的遐想。

所以桃花自古以来都是人们趋之若鹜的观赏植物,有关桃花的诗文可以说汗牛充栋。可是桃的花以及花开后结的果实却是药。

4.《国风·王风》中的《中谷有蓷》是一首被离弃妇女自哀自悼的怨歌,其中第一章是这样写的:“中谷有蓷,暵其乾矣。有女仳离,嘅其叹矣。

嘅其叹矣,遇人之艰难矣!”整篇意思不难理解,只是其中那个“蓷”字有点艰涩。这个字读“推(tui)”,就是一种中药——益母草的古称。

益母草可谓是“妇科圣药”,是一种唇形科草本植物,以其干燥的地上部分入药,味辛、苦,性凉,入肝、心包经,具有活血调经、利尿消肿之功效。5.《国风·郑风》中的《东门之墠》,第一段是:“东门之墠,茹藘在阪。

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这又是一首情诗,大意是:“东门有片广场,茹藘在山坡上生长。

她家离我近在咫尺,而人却像在远方。”其实最关键的是那“茹藘”,其发音“如驴(rulü)”,那是一种叫“茜草”的植物。

它属于茜草科,为攀援性草本植物,其根状茎和其节上的须根均为红色,可作染料,茜草也是一种活血袪瘀的中药。其味苦,性寒,入肝经,具有凉血、活血、祛瘀、通经等功效。

常用于吐血、衄血、崩漏下血、外伤出血、经闭瘀阻、关节痹痛、跌扑肿痛等病症。

5.求有关于药文化的古诗

1、《寻隐者不遇 / 孙革访羊尊师诗》

唐代: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释义:苍松下询问年少的学童,他说他的师傅已经去山中采药了。

只知道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道他的行踪。

2、《点绛唇·采药归来》

宋代:陆游

采药归来,独寻茅店沽新酿。暮烟千嶂。处处闻渔唱。

醉弄扁舟,不怕黏天浪。江湖上,遮回疏放。作个闲人样。

释义:采集药物回来,独自寻找村店买新酿造的酒。傍晚的烟霭云绕在高峻如屏障的山峰,听渔舟唱晚,声声在耳。

独酌新酿,不禁生起散发扁舟之意,不再怕连天波浪。放纵山水,这一回不受拘束。做一个闲散之人。

3、《乙卯重五诗》

宋代: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释义:端午节到了,火红的石榴花开满山村。

吃了两只角的粽子,高冠上插着艾蒿。

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

忙完了这些,已是太阳西斜时分,家人早把酒菜备好,他便高兴地喝起酒来。

4、《驱车上东门》

两汉:佚名

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

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

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

潜寐黄泉下,千载永不寤。

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万岁更相送,贤圣莫能度。

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

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释义:车到洛阳城东门,遥望邙山累累坟。

墓道萧萧白杨声,松柏夹路气阴森。

墓里纵横久死人,如堕暗夜永不明。

默默长卧黄泉下,千年万年永不醒。

四时运行无停歇,命如朝露短时尽。

人生匆促如寄宿,寿命怎有金石坚?

自古生死相更替,圣贤难过生死关。

服食丹药想成仙,常被丹药来欺骗。

不如寻欢饮美酒,穿绸着锦乐眼前。

5、《画堂春·一生一代一双人》

清代:纳兰性德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

释义:明明是一生一世,天作之合,却偏偏不能在一起,两地分隔。经常想念、盼望却不能在一起,看着这一年一年的春色,真不知都是为谁而来?

蓝桥相遇并不是难事,难的是即使有不死的灵药,也不能像嫦娥那样飞入月宫与她相会。如果能够像牛郎织女一样,渡过天河团聚,即使抛却荣华富贵也甘心。

6、《绝句四首·其一》

唐代:杜甫

药条药甲润青青,色过棕亭入草亭。

苗满空山惭取誉,根居隙地怯成形。

释义:药草的枝叶长得郁郁青青,青青的颜色越过棕亭蔓入草亭。

“苗满空山”的美誉我愧不敢当,只怕它们根居干裂的土中成不了形。

你知道吗?黄耆、戴椹、蜀脂、百本、王孙、白药绵、绵耆、萨日得马、二人抬...这些都是药食同源本草药材「黄芪」的名字,别以为黄芪看似普通,其实历史上关于它的故事并不少,连苏轼、白居易两大诗人曾为它单独写诗。

01

黄芪故事

关于黄芪的来源有一个动人的传说,相传古时有一位善良的老中医姓戴名糁,善针灸术,为人厚道,待人谦和,一生乐于救助他人,后因救坠崖儿童牺牲。老人形瘦,面色淡黄,人们称他为“黄耆”以示尊敬,意为面黄肌瘦的老者。老人去世后为了纪念他,便将其墓旁生长的一种草药起名为“黄芪”。

黄芪入药始载于经典医学著作《神农本草经》,该书将其收入有“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作用的上品之中。另一本药学著作 《本草纲目》中则对它的名字和效用做了精准概括:“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

黄芪被誉为“补气之长”,民间也流传着“常喝黄芪汤,防病保健康”的顺口溜。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写了一首名为《斋居》的诗来描写喝黄芪粥的场景: “香火多相对,荤腥久不尝。黄芪数匙粥,赤箭一瓯汤。”

宋代大文豪苏轼也常喝黄芪粥来补养病后虚弱的身体,还写下千古名篇《咏黄芪》:“孤灯照影日漫漫, 拈得花枝不忍看。 白发敲簪羞彩胜,黄芪煮粥荐春盘。 ”以上这些足以见得药食同源的黄芪在日常饮食调养中的重要性。

02

黄芪知识

清代名医黄官绣在《本草求真》—书中将黄芪推崇为“补气诸药之最”,民间也一直有黄芪“赛人参”的说法,正确认识黄芪,这些知识要知道。

? 黄芪和人参区别

人参味甘、微苦,性微温;黄芪味甘,性温。两者虽都有补气之作用,也可以相互配伍,但人参作用更强。而且 人参有一些其他效用是黄芪不具备的,在补气方面人参也远胜于黄芪,因此二者在具体使用上还是要有所区别。

? 黄芪产地选择

黄芪主产于长江流域及以北地区,目前商品黄芪主要以栽培品为主,野生者能形成商品的在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宁夏、甘肃等省区。 以产地分一般认为北方产者质量较佳 :黑龙江、内蒙古产者质优称北芪;产于山西介休介山者被奉为地道药材,习称西黄芪和绵芪;山西浑源为我国的“黄芪之乡”;甘肃陇西为新兴的“黄芪之乡”。

?黄芪鉴别选择

如何选择好的黄芪呢?这几点要记住:先 看外皮 ,外皮发白内心发黄为佳;再看黄芪切片的断面有没有洞,因为黄芪容易霉蛀,有黑洞代表质量不佳; 好的黄芪切片后断面金盏银盘菊花心清晰可见,纹路清晰,韧性十足。 其次可以尝 尝味道 ,黄芪是可以生嚼吃的,取一片放嘴里尝尝,好黄芪味道甘甜,如果有酸味怪味是熏过硫磺的。也可以 从干湿程度辨别 ,好的黄芪应该是不干不湿,抓一把用力攥紧不会碎而且能团在一起,松开手之后能自然松散,这种干湿度最佳。

03

黄芪日常使用

很多典籍配方中都有黄芪的身影,日常生活中要如何使用黄芪呢,这几款药膳、茶饮可以学习下。

√ 黄芪桂枝五物汤

材料:黄芪30克,赤芍、桂枝各15克,生姜10克,大枣10个。

做法:将所有材料洗净放入锅中,倒入2000毫升水,煎汤即可饮用。

√?黄芪淮山汤

材料:无花果4个、莲子50克、芡实50克、黄芪75克、百合50克、脱水淮山50克

做法:将所有材料用清水洗净,锅内加入2000毫升水,将所有材料放入锅中,先用大火煮沸后再转中火煲1.5小时即可。

√?黄芪枸杞茶

材料:黄芪9克、枸杞子15克

做法:将材料放入杯中,倒入200毫升温开水,盖闷10分钟即可代茶饮用。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长期大量采挖,近几年来野生黄芪的数量急剧减少,甚至有趋于灭绝的危险。虽然目前人工栽培已经有一定的规模,但我们还是要树立起保护野生本草药材资源的观念,从正规渠道选购黄芪,在遵从医嘱的情况下正确、合理地使用黄芪。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zz/2_6087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