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溪名茶 产于佛教胜地九华山山腰的青阳县陵阳镇黄石村,这里土壤深厚而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210--240天),且春夏多雾,秋季多雨,为茶叶生长提供了很好的自然条件。这里出产的茶叶因色、香、味、形俱佳,1915年容或巴拿马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 国家外交部从1958年起,每年定购500公斤作为“礼品茶”招待外宾,从此黄石名茶远销德国、日本、香港、澳门等国际市场。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合肥等大中城市,均设点定量销售。从1990年起,国务院行政司每年订购25公斤,供重要会议使用。 近几年,又开发出“道僧天云”、“天台云蕊”、“天台翠尖”、“黄石旗枪”、系列精品,1993年在常德全国星火计划成果展销洽谈会上又获金奖。 徽道茶 由乾隆皇帝赐名的“徽道茶”产于东至县葛公镇最高峰----鸡头岭。岭峰海拔1187.2米,与仙寓山、紫石塔等产茶名山同属一脉,具有原始自然风貌,是池州地区“国家生态经济示范 区” 亟 待开发的处女地。 “徽道茶”源于僧侣之野植,生长在云雾缭绕的幽壑峭岭,孕蕊与百花之中, 饱含原始自然灵气,叶厚芽壮汁水浓,汤色碧绿味甘醇,细啜慢饮,幽香扑鼻。制茶名师黄荣铨先生为只惊叹:“此山茶叶内质之优不可多得”,新一代“徽道茶”定会亮丽于市场,赢得八方客商青昧。 高坦翠微茶 又名贵池翠微,早在明代就出过贡茶,1987年又被评为省优质茶。 高坦翠微茶产于贵池市高坦乡双丰村“天平山”韭菜尖等海拔600米以上的高峰谷地,此山属九华山支脉,那里土质深厚肥沃,常年晨雾绕。清明过后,茶农边将茶树上冒出的一芽一叶或一芽两叶选采下来,精心特制白毫显露,叶底明亮,味浓醇厚,郁香久存,回味无穷的高坦翠微。 九华毛峰 产于九华山上的九华村,这里地势呈燕窝形盆地,土壤多为棕黑色的森林土和黄沙土,雨量 充沛,气候温和湿润,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时间短,无霜期长,森林花草覆盖面积大,晨雾,早晚沐浴露霖,为茶树生长提供了优越的生态环境。 九华毛峰开采于清明谷雨之间,采摘初展的一芽两叶为名茶,现采现制,均匀烘制,剔除劣叶,做到鲜、嫩、匀、净。 九华毛峰的品质特点是:外形细嫩,旗枪紧裹,色泽翠绿,白毫显露,条索紧结匀整,香气清醇高爽,汤色黄绿明澈,滋味鲜醇回甜,叶底鲜嫩厚实。冲泡杯中,宛若兰花伸腰,别有一番情趣。此外,九华毛峰还有杀菌、防病、助消化、沁心、明目、利尿等功效。 肖坑绿茶 贵池市梅村乡远在宋代即盛产绿茶。该村位于贵池市南部山区,与石台县紧邻,山高林密, 全村共6个村民小组,分散居住在一条长达5公里的峡谷里,从谷口入村,地势渐升,居在最远端的五、六两组,海拔高,终年云雾缭绕,空气湿润,日照短,土层厚,适宜茶叶生长,故所产绿 茶优于其它地方,以色泽鲜艳,香气浓郁而著称。 雾里青属绿茶类。为恢复历史名茶。宋代叫“嫩蕊”,为蒸青散茶,1990年代恢复试制成功称“仙寓香芽”。据当地茶农传说,这种芽茶清代称“雾里青”。产于皖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牯牛降及其周边地域,主产区位于石台县珂田、占大、大演一带。 雾里青(芽蕊茶)品质特点:全芽肥嫩,茸毫披露,嫩香持久,滋味鲜醇,汤色浅黄明亮,叶底嫩绿完整。鲜叶标准为全芽,芽头肥壮,芽长15~20mm。 制作方法有鲜芽炒制和抽针2种。用鲜芽炒制的工艺流程:鲜叶、摊放、杀青、毛烘、摊凉、足烘、拣剔、补火。抽针制法为从雾毫或云尖的毛茶中抽取芽尖,拣剔后补火。 据了解,1745年,瑞典当时最先进的远洋商船哥德堡号,历经种种磨难第三次从中国远航归来,却在进入哥德堡市的港口时,不可思议地触礁沉没。让人惊奇的是,船上所载的产于石台县的经典名茶“雾里青”绿茶经过海水200多年的浸泡,在1984年被考古专家从水中打捞出后,竟然还能饮用。260多年后,按传统工艺重造的哥德堡号,重走当年的“海上丝绸之路”,踏上复航中国之旅,并于今年8月29日抵达上海。哥德堡号古船与古茶的故事拉进了瑞典与池州的距离,我市抓住这一契机,以茶为媒再续历史姻缘,借船出海促进经贸合作,积极与瑞典方面联系,终于促成了这次活动。 地藏黄精皖南青阳县境内盛产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黄精。据《青阳县志》记载,唐朝开元年间,朝鲜王子金乔觉来青阳九华山开劈佛教道场,平日即以野生黄精精为食,寿110岁圆寂,其真身至今374年不腐。近有九华后山朱备双溪寺的大兴和尚,也有久食黄精的嗜好,享年九十一岁,肉身不腐,令世人称奇。在我国医学典著《神仙芝草经》及《本草纲目》中有载:“黄精宽中益气,使五脏调良,肌肉充盛,骨髓坚强,多年不老,以白更黑,齿落更生……。”而受九华山脉的地理、气侯滋润而生的扁叶姜形黄精,品质最佳。它富含人体必须的多种微量元素,以及蛋白质、淀粉、氨基酸、毛地黄 等多种成份,具有补肾、降血、防止动脉血管硬化、促进胰岛素活性等功效。因而,千百年来,“地藏黄精”久负盛名,民间俗称:“北有长白人参,南有地藏黄精”。青阳县永安旅游食品厂(原陵阳食品厂),沿袭民间传统制作工艺,结合十余年的加工经验,采用科学合理的配方,专业生产的思源牌“地藏黄精”系列产品,品种配套合理,清洁卫生,食用方便,产品独具特色,既保持了黄精产品的传统风味,又体现了黄精天然野生的物有品味,集传统文化与自然生态于一体,成为青阳九华山地区最具代表性的特产珍品。 西山焦枣 产于贵池市棠溪乡西山村,始于五代十国,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据《贵池县志》记载, 从宋仁宗天圣年间(1023--1032)起,西山焦枣就是贡品。 西山的枣林大部分坐落在海拔400米以上的山地上。这里土壤疏松,云腾雾涌,生产的青枣皮薄、肉厚、糖多、核小、个大,形似冬瓜,故又称冬瓜枣,是制作焦枣的上等原料。 西山焦枣采用传统的制作工艺,先蒸后烘,反复多次,有利于维生素的保存。制成以后,色如紫金,形如玛瑙,柔软鲜嫩,甘甜溢香,可谓色、形、质、味样样俱全,营养价值高于金丝琥珀枣和蜜枣。 东至猕猴桃 猕猴桃,亦称“羊桃”或“杨桃”,因猕猴喜食而得名,加工成罐头出口,名“中华猕猴 桃”,产于东至县昭潭、官港、尧渡、葛公等地,年产量约450吨。 猕猴桃为野生落叶藤本果树,其果呈原形或椭圆形,皮黄褐色,且多棕色小点,果肉黄绿色或淡绿色,肉内籽黑,繁细如青葙子。 猕猴桃中含有糖类、脂肪、蛋白质和磷、钾、钙、镁等多种矿物质,尤其是维生素的含量很高,其营养价值远远超过柑桔、苹果、梨子等,且有较高的药用价值,能理中调气,生津润燥,解热除烦等,对肝炎、高血压、心血管、尿道结石等疾病有一定的疗用功能。其味甘甜略酸,清香多汁,除鲜食、菜食外,还可制成糖水罐头、果汁、果酱、饮料、果酒等;种子可制油,花可作香精,根可入药,藤叶是印染胶的原料之一,藤蔓浸出的粘液可做造纸和建筑的粘合剂。 陵阳豆腐干陵阳豆腐干,远近闻名,其原料是精选大豆和精制蚕豆酱再上特殊的制作艺,在陵阳地区有多家加工作坊。制出的豆腐干色泽乌黑光亮,酱香浓郁,口味鲜美,咸淡适宜,质地板而不洁,外形方正,厚薄均匀,同“采石茶干”有异曲同工之妙,但价格却要便意的多,凡亲口尝食者,莫不夸口称道,若把它制成兰花干,那味道简直是妙不可言。一到逢年过节,凡知道陵阳豆干的,大车小车的都往陵阳开,前来购买;送给亲朋好友的也不失为极佳礼品。但由于陵阳的豆腐作坊都是个体经营,加上资金有限,规模不大,包装简直谈不上,再加上各个作坊的制作工艺都保密,成色方面也有一定的差异,陵阳多么渴望有识之士来陵阳投资,扩大生产规模,使陵阳这一豆制品奇葩开得更艳,也使更多的国内处游人尝到这美味可口的天然食品,为他们的旅途增添更多的乐趣。 方解石方解石主产于青阳南阳乡境内的东山和来龙山,根据地质勘探,该地方解石储量达3亿吨。开采条件好,其主要成份指标为:CaO 55.26%,SiO2<0.27%,Fe2O3<0.042%,MgO<0.069%,平均白度大于91, 属优质方解石,广泛用于造纸、医药、橡胶、冶金、涂料、建材、化工等。 双山禽蛋座落在莲花佛国九华山下的青阳县双山禽蛋厂,经过多年的刻苦学习和探索,掌握了一套科学技术配方,生产的糖心皮蛋、红心咸鸭蛋(简称灰包蛋),花纹色度鲜明,味美可口,具有红心色度好,无菌,保质时间长,食用方便等优点,多年来深受广大客户的青睐,产品销至合肥,安庆,上海,铜陵等地,并出口东南亚各国。 七彩山鸡七彩山鸡系野生雉类经多年驯化培育而成,是深受人们欢迎的一种高蛋白、低脂肪性山珍野味。蛋白质含量28.94%,脂肪0.89%。所含人体必须的氨基酸是普通家禽的20多倍,比未驯化的天然野鸡亦高9.4%。不仅肉质鲜嫩、美味可口,为优质抗癌食品,而且羽毛艳丽、色泽斑斓,具有观赏价值。
葛公镇历史悠久,知名度颇高,因东晋元帝时思想家兼炼丹术家葛洪(人们敬称为“葛公”)弃官归隐后“尝”煤炼丹子留山,坛址尚存,去山里许有镇“而得名。
葛公镇地处长江南岸白东至县东部,东临石台田乡,南达洪方乡,西接尧渡镇,北通洋湖、高山,镇区距县城39公里,省道231线穿镇而过,县安庆经查桥、县城通往祁门、黄山的必经之路。
葛公镇总面积134.6平方公里,人口1.8万,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适中,经济经农为主,林、茶、粮兼作,拥有15万亩山场,植物资源丰富,品种繁多。
久负盛名的徽道茶和葛公豆腐据说乾隆皇帝游历苏州路经此地时曾亲口品尝,赞赏有加,由此客商络绎不绝,葛公遂发展成为比邻四乡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农副产品集散地。
近几年来,葛公镇木竹加工业悄然兴起,正大踏步向以发展林茶产品深加工的山区重镇迈进。
洪方艺人的“十番锣鼓”
1959年,东至县洪方乡盲艺人丁邦青用四弦琴演奏由《喜鹊登枝》、《蜻蜓点水》、《倒挂八哥》等曲牌组成的“十番锣鼓”,在安庆地区文艺会演中获奖。1993年,池州将“十番锣鼓”重新记谱整理,组织排练,在第十一届九华山庙会期间隆重演出。而今,十番锣鼓不仅应用于戏剧、曲艺和闹花灯的演奏之中,而且深入到民间的社祀、庙会、家庭红白喜事和企业开张、工厂落成等喜庆活动之中,成为群众必不可少的娱乐活动之一。
“十番锣鼓敲起来,舞灯唱戏离不开,娶亲嫁女闹元宵,喜庆活动次次来,次次来,和谐生活乐开怀。”池州市城乡民间文化娱乐活动蓬勃发展,乡间“草台班子”剧团逐渐增多,农民艺术骨干队伍不断壮大,给十番锣鼓以展现风姿的机会。虎年新春,池州组织十番锣鼓在城乡各地欢欢喜喜闹元宵。
池州十番锣鼓又名“一枝香”,属青阳腔系,基本上是曲牌体。其锣鼓经有“长捶”、“坐捶”、“落捶”、“尖捶”、“拗捶”、“文三捶”、“文五捶”、“顺三捶”、“三鞭马”、“急急风”、“阴捶”、“扭丝”等十多种。
伴奏乐器以锣鼓打击乐为主,后期加入喇叭、唢呐,其音响效果尤为铿锵、奔放、流畅、高昂。这项民间器乐曲,盛行于明清时期,多在元宵灯会中演奏,后来经过历代高腔艺人的加工、改造、丰富,不仅保留了“其节以鼓,其调以喧”、“一人唱众人和”的高腔特色,而且逐步突破了曲牌体的束缚,发展到“滚白、滚唱”,边行边奏,由曲牌体过渡到板腔体,并运用到目莲戏演唱的伴奏之中。流传在池州乡间的主要曲牌有“浪淘沙”、“鹧鸪天”、“皂绿袍”、“四朝元”等52件,由铜锣、皮鼓、脆鼓、大钹、小钹、唢呐、横笛、云板等乐器配合演奏。全曲运用各种不同音色的打击乐器,伴奏以唢呐丝竹的优美旋律,细吹细打,优雅动听。
徽道·徽商
徽道,江南人称之为“池徽大路”。池即池州,徽是徽州(今属黄山市),它是明、清时期南来北往的徽商贩运商品的惟一通道。由于当时交通闭塞,物流不畅,商品转运只能肩挑背扛,客观条件迫使人们寻找捷径,以缩短运输时间、减少运输费用;不仅如此,徽商在路途中要尽可能避免恶劣环境和强盗土匪等的侵害,以确保人身和财货的安全。徽道由此应运而生。多少年来,旅人试图探寻徽州古民居、古牌坊之外的重要载体------古徽道。然而,古徽道匍匐在连绵起伏的群山之间,各种野生动物如野猪、刺猬、山蚂蟥、穿山甲、麂、獐、毒蛇繁育,株树、枫香、石楠等古木参天,荆棘、藤蔓等野生植物滋生,自然环境相当恶劣,民间旅人的探寻梦想,终究未能如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借助团队的力量和集体的智慧,终于唤醒了这条沉睡数百年的故道,从而拂去岁月的尘封。
当年徽道的大致路线是:由徽州经祁门、石台、东至三县交界的仙寓山榉根岭,过石台边境进入东至境内的鸡头岭,再走棘源在排篷的三建桥分道:一路过大蜈蚣岭走洋湖,西可通东流县城,北可从小路嘴、雁汊过渡到安庆或沿江上行至湖北武汉等地;一路经小蜈蚣岭过葛公、蔡岭,可达建德(今东至)县城,再翻越县城西的梅山通往江西九江。
徽道途经东至,呈现出多姿多彩、无与伦比的独特魅力。
排篷,即今东至县徽道村的双篷,当年南来的徽商从这里分道,北来的徽商在这里结伴而行,是徽商往来贸易的中转站。据双篷《陈氏家谱》记载:“每日旅居排篷之客商,多达数百人之众”。商旅云集,此地可谓举足轻重。
双篷西北约100米的石刻群明确记录当年修造古徽道的史实。该石刻群一排六通,计宽7.5米,单碑宽1.0米,高1.8—2.1米,厚0.15米。其中一通立于清道光十二年(1832),是当时募修徽道的功德碑,其余五通立于光绪十年(1884),记载“修造排篷至棘源十里募化钱银名目”,建德、东流、贵池、祁门乃至湖北汉口等大小商号均有不等数目的捐助。从双篷到棘源再到鸡头岭,路程约17华里,是接通徽道的关键里程。该碑所记载的正是有关这段徽道的重要信息。
古徽道上,石板路沿途铺设,每块石板长1.2—1.5米,宽0.3—0.4米。石面上均匀地錾刻粗放的平行纹路,或浮雕精美的花卉图案。石板路上每隔3华里就有石亭横跨古道,亭内设有石凳,两侧还有耳房,可供行人小憩或食宿,每座石亭内还有建亭时的碑记。
古徽道上,徽商将其主营的食盐、木材、布匹、茶叶、文房四宝等贩往沿江的九江、安庆、汉口等地,回程则收购沿江特产如桂鱼、小干鱼、黄鳝、泥鳅以及东至盛产的植物油、生猪、粮食等销往徽州山区。上了年纪的双篷人,口述当年进出双篷的徽商时,娓娓细数,情真意切。
古徽道上,精彩的远不止以上所述。水井沿途开掘,有“玉泉”、“甘露”等雅称。这些水井的口径大约都在30厘米,并大多被淤实,没被淤实的也仅有三至四尺深,井水隐约可见。据当地族谱记载,这些水井都是当年的徽商开挖,供客商行旅饮用的。鸡头岭岭脚的一通“输山碑”,高0.83米,宽0.61米,厚0.15米,该碑立于清朝道光八年,是禁止在徽道两侧乱砍滥伐、防止水土流失的禁山碑,这应该是我国明清时期保护生态环境的物证了。徽道途经之地仙寓山,盛产弛名中外的“雾里青”茶叶。300年前,“雾里青”沿着古徽道辗转江西、广东内河流域到达广州,最后登上“哥德堡号”商船,运往瑞典,成为欧洲贵族享用的珍品。1984年,考古学家在打捞“哥德堡号”时,发现密封包装随船沉在海底的“雾里青”竟然还能饮用。300年后,“雾里青”再次由重返中国的“哥德堡号”带往欧洲,成就了一段传世佳话。
更引人注目的是,徽道上新发现石拱桥14座,这14座石拱桥均建于明、清两朝,且石刻文字记载详实,年代有据可考,由洪兴桥可见一斑。该桥位于安徽东至县葛公镇洪胜村民组北约100米处,为古徽道的重要桥涵之一。桥长9.07米,跨度3.85米,桥面宽3.6米,通高3.65米。单孔石拱,石拱顶部镶嵌石刻一方,左右均为竖排双列楷书阴刻小字,右曰“康熙三年季秋月辛卯日立”,左为“嘉庆二十四年季春月下浣日重修”,中为横排单行篆体阳刻“洪兴桥”三个大字。该桥的规格、形制与其他13座大同小异。康熙三年即1665年,该桥已历经300余年风雨,如今仍结构稳定,安稳如故。说明当时建桥技术之精湛,徽商投入之不菲。如果说,徽道是明清时期南北商贸往来的纽带,那么,石拱桥则是这条纽带上14颗璀璨的明珠。
值得一提的是,14座石拱桥中只有5座在古徽道上,其他9座只在徽道的近旁。不过,双篷《陈氏家谱》和棘源《李氏宗谱》均详细记载这些石拱桥的兴建都与徽商密切相关。徽商萌生于唐代,明代中叶至清乾隆末年的300余年间是徽商发展的黄金时期,无论是经营行业、经营规模、还是活动范围,都居全国商界之首。徽商在从事商业经营的同时,也为社会创造了丰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14座石拱桥就是徽商乐善好施、回报社会的代表作。清末,封建统治渐趋衰亡,课税、捐输日益加重,徽商不堪重负,开始走下坡路。尽管如此,徽道依旧发挥它应有的功用,徽商依旧永不停息地奔忙,一直到解放初期。
尽管徽道的神秘面纱尚未彻底揭开,但是,徽道成为探究历史古迹、寻访交通渊源的处女地已为期不远, 徽道为将来的旅游开发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也近在眼前。徽商诚信为本、以义取胜的经营理念,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奉献感恩、同心协作的团队精神仍然值得我们去楷法。
仙寓山村
仙寓山村位于东至县葛公镇境内,东于石台,南于黄山相毗邻,国土面积28平方公里。仙寓山为黄山余脉,海拔1375.7米,为东至县最高峰,是县内黄湓河的发源地。森林覆盖率70%,生态植被保存完好。仙寓山村居民或聚集或散落在黄湓河源头两岸,青山绿水,粉墙黛瓦,一派世外桃源景象。全村辖18个村民组、434户,人口1696人。村内有皖南最大瀑布群,有古老的姚村,现存明。清古民居、手工油坊、茶肆。横穿该镇境内的231省道,东接黄山,南连景德镇,西与京福高速花园里出入口20公里,北距牯牛降30公里,231省道至仙寓山景区有直达水泥公路。交通便捷,区位优势突出。村内有竹、木、茶、香菇、木耳等土特产,为无公害、无污染纯天然绿色食品。
近年来,仙寓山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旅游和特色产业。2006年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南京客商对仙寓山进行旅游开发。截止2008年底,景区共有二星级旅游宾馆1家,该宾馆总面积1300平方米。不同档次房间20余间、39个床位。拥有一个容纳120人同时就餐的餐厅,可召开40余人的小型会议,客房非节假日入住率在50%左右,节假日为100%。另外全镇还有“农家乐”十余家。2008年景区接待国内外游客26800人,景区从业人员18人,间接从业人员126人,旅游收入近80万元。景区内有清澈见底的瑶池碧水,有水流四季不断的东坞瀑布群和冰瀑奇观,有俊秀的仙寓山山体和风格各异的峡谷风情,还有古徽道、古村落建筑和隐蔽在山林的历史遗迹。仙寓山的自然旅游资源具有雄、秀、奇、险等特点,且生态环境良好,空气质量高,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尤其是东坞瀑布群,有近百处瀑布,包括数个相连的多迭瀑和高达百米的单迭瀑,一年四季水流不断,幽谷清泉、飞瀑碧波是亮点之一。还有水质纯净的低山平湖——瑶池,如明珠镶嵌在山中,是湖滨休闲的胜地。金鸡叫,石门开,仙寓山的瀑布清泉,漂流而下经金鸡峡注入升金湖,全程3.5公里,一路青山碧水,怪石林立,美不胜收。皮筏顺流而下,悠然自得。漂流沿线还有明代太子太保吏部尚书郑三俊故里、江南著名的同春茶号、金鸡窠、青云桥、康阁桥等景点,是休闲度假的理想去处。
仙寓山村为葛公的重要产茶区,茶叶是传统优势产业,其生产历史悠久;仙寓山高山野茶具有叶片厚实、口感清香、回味甘甜,耐冲泡等品质特点。近年来,仙寓山野茶通过自己极佳的口感在市场上赢得了众多的赞誉。今年仙寓山村成立了仙润茶叶合作社,培训班不定期邀请市县农业领导和专家教授进行现场指导并授课。茶叶专业合作社的建立,使茶农在生产、供应和销售等环节有了“娘家”和“靠山”。合作社通过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的各种服务,既有效地降低了生产成本,又扩大了对合作社成员的带动效果,同时通过创立品牌,增强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扩大了产品的销路,最终达到共同增收致富的效果。
仙寓山村是集优美的自然生态和悠久的古文化于一体的古村落,以生产名优红绿茶而驰名,这一充满朝气与活力的大山深处的美丽乡村,欢迎您的光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