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苗怎样防治病害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19 11:15:29
字号:

奇农技术在水稻脱毒(毒素和病毒),防治矮缩病等的实际应用本公司于2005年在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县试验基地实验,当年制种稻正在抽穗扬花期,遭遇长期低温连阴雨,花粉衰弱,纹枯病和穗颈瘟大爆发,大部分亩产仅100市斤左右,还有相当部分亩产在50市斤左右。而多块试验田用奇农素高效混合液制种,亩产均在500—600市斤左右。

稻苗怎样防治病害

水稻矮缩病,这就是病毒病。在长江流域以南,近年发生似有一年超过一年,现无农药可治。2010年在湖南郴州市和浙江省发生面积大。经在郴州市资兴市防治证明,奇农技术能够轻松解决这一农业技术大难题,并能获得丰收。

水稻脱毒(毒素和病毒),防治矮缩病

因解除毒素、病毒,防治病毒病,故水稻超常规增产,水稻品质、营养、美观和口感争夺第一。

一、脱毒(毒素和病毒),防治病毒性病和细菌性病:

秧苗脱毒(毒素和病毒),壮苗,促分蘖,预防和救治低温冻害,防烂秧,预防病毒病和细菌性病害,用第二号农用链霉素混合液,加磷酸二氢钾100克(2两)。对病毒病和细菌性病,应在小苗期预防效果最佳,故用该混合液可在育秧期先后喷苗2次预防。秧苗杆硬适合机器插秧。

二、脱毒,防治病毒性病、细菌性病和真菌性病:

第二号农用链霉素混合液+硫酸铜25克+20%井岗霉素1袋(15克),其功效如下:

(1)用法:在大田移栽后,从开始返青开始,可10天左右一次,连续防3次,但破口前夕就不能用喷苗。它对稻穗有药害,会灼伤稻穗,而在抽穗前的各生长期,安全无药害。

(2)该混合液对水稻的主要功效是:A、显著预防和防治水稻毁灭性的病毒性矮缩病,细菌性白叶枯病和细菌性条斑病,可在初发病期7-10天一次,防治2次即可。B、防治坐蔸和纹枯病,预防稻曲病(灰包)和制种稻的稻粒黑粉病,稻瘟病等。显著抗倒伏,使稻曲病和稻粒黑粉病的发病率显著降低。C、增加有效分蘖数,孕大穗,防治花粉败育,增强授粉受精,减少秕粒和空壳,增产20-30%左右(若在育秧期脱毒,增产效率更显著)。要孕大穗,应在缓苗到烤田(晒田)这段生长期喷苗效果最佳。因水稻在缓苗期就开始分蘖,分蘖与幼穗分化同步进行,只有早分蘖,早生根,才能形成可以抽穗结籽的有效分蘖,幼穗分化定型后就不再改变。因此要增产,应该早喷苗。后期喷苗就只是治病功效。

菌类的分类

玉米不陌生吧,应该都吃吧,那么你有没有见过玉米上长黑东西呢?很多朋友向我反映说自己在吃玉米的时候发现玉米上长了黑东西,那么这个黑东西到底是什么呢?能不能吃呢?下面我们来为大家详细介绍下吧!

玉米上长的黑的东西是什么

黑穗病病菌,玉米黑穗病是土传病害,当土壤中积累一定的菌源量之后,即使是抗病品种也容易被病菌侵染而患病。

这东西幼嫩时可食用,还可入药

防治方法:①选用抗病性能强的品种;②在玉米植株病瘤尚未成熟前及早把病株割除,清除田间处理掉;③实行二年以上的轮作制,以减少病菌侵染机会;④施用发酵腐熟的有机肥料;⑤在玉米抽雄前10天左右,用50%的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进行喷雾,可减轻黑粉病的再侵染.也可用1%的波尔多液进行喷雾,能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玉米上长的黑的东西能吃吗

那是病菌,不能吃的。

玉米黑粉病又称瘤黑粉病、黑穗病,农民俗称灰包、乌霉,是我国玉米产区常见的一种真菌性病害。幼苗发病会引起枯死;成株发病引致的损失与感病时期及菌瘿形成的部位、数量及大小有关。此病减产率可达3成。

症状

玉米黑粉病虽属局部侵染性病害,但在玉米的整个生育期间皆可发生。一般苗期发病较少,抽穗后发病迅速增多。植株地上部幼嫩的茎、叶、雄花序、果穗乃至气生根均可受害,受害组织因受病原菌的刺激而肿大成瘤,病瘤未成熟时,外披白色或淡红色、具光泽的薄膜,后转呈灰白色或灰黑色,病瘤成熟时外膜破裂,散出黑粉,此即为病原菌的厚垣孢子(冬孢子)。此为本病症状的最大特点(图1)。病瘤大小差异悬殊,通常在叶片和叶鞘上的病瘤似豆粒,不产生或很少产生黑粉;茎节、果穗上的病瘤似鸡蛋或拳头。同一植株上常多处生瘤,或同一部位多个病瘤聚集成堆。雄穗的小花染病长出囊状或角状小瘤,常数个聚成一堆;雌穗受害多见于上半部个别小花染病生瘤,其余仍能正常结籽;也有整个雌穗受侵染而不结实的。茎上的病瘤多生于茎节的腋芽;叶上的病瘤多生于叶片中肋两侧,细如豆粒,密集成串。病株茎杆多扭曲、矮小,早发病的植株果穗少而小,甚至不结穗。本病能侵染植株任何幼嫩部位而形成肿瘤并散出黑粉,这与玉米丝黑穗病仅侵染雌、雄穗并产生杂乱的黑色丝状物症状明显有别。

怎样选择合适的玉米品种

根据气候条件选择玉米品种:气候条件决定玉米生育期长短,在田间生育期可保证前后茬作物适时收获或播种的情况下,以引用生育期较长的品种为宜。因此要根据当地的活动积温、无霜期和降雨量等因素,选择玉米品种。在晋城玉米春播区,应尽量选择生育期在115-135天、活动积温2700-3200℃的抗旱玉米品种。

根据栽培习惯选择品种:近年来,大多地区种植玉米时,一般不用以前的开穴点播,而采取机器粒播,这些地区在玉米品种的选择上,应选择株型紧凑、植株清秀、叶片细窄、茎秆坚韧、根系发达,果穗匀称,抗旱抗倒、抗病性强的品种。

根据地力进行选择:我市的玉米大多种在旱地,选择抗旱性强的玉米品种是必须考虑的条件。一般抗旱玉米品种植株高度中等,叶片宽度偏窄,果穗中等匀称,根系发达。

抗倒性要好、 抗病性要强:我市的个别地区在玉米进入灌浆期以后易发生大风、冰雹等多种自然灾害,选择抗倒伏的品种非常重要。抗倒性好的品种“头轻脚重”。即植株清秀,茎秆坚韧弹性好,叶片宽度窄小(风阻小),根系较深发达(站得稳)。玉米春播区,玉米丝黑穗病已发展成为危害玉米生产的主要病害,在省品审委安排的区域试验中,对高感玉米丝黑穗病的品种实行一票否决,不管产量高低,都不准通过审定,因此还要注意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

选择已经试验过的品种:现在市场上的新品种较多,在购买种子时,应尽量选择已经种植试验了几年的品种,作为大面积生产用种。

选择审定的品种:对于玉米、小麦等主要作物(国家规定5种:水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的品种实行审定许可制度,只有通过审定才能推广种植,在选择品种时一定要看是否通过了审定。

(1)食用意义上的分类

①食用种类 人工栽培的种类多是作为食物直接食用,采集的野生菌也多是如此,这占食用菌的大多数。如人工栽培的香菇、双孢菇、木耳等;野生的牛肝菌、鸡油菌等。

②药用种类 是指子实体或菌丝体直接或经加工提取后的产品可作为药用。如灵芝、天麻等子实体均可切片后作为饮片服用;云芝、茯苓的子实体和菌丝体都可提取加工成中成药;槐耳、冬虫夏草和蛹虫草工业发酵的菌丝体也都可加工成多种药剂等。

③食药兼具种类 多数食用菌类均有一定的食疗作用。如猴头对消化系统疾病有很好的疗效,密环菌对肝炎有较好的辅助疗效,榆耳对痢疾有特效。

(2)营养方式上的分类

①木腐菌 如香菇、滑子菇、木耳等,多以阔叶木本植物的木屑(材)作为栽培基质。野生条件下,常生长于干枯木上。

②草腐菌 如草菇、姬松茸等,不能利用木质材料,而主要以草本植物特别是禾本科植物的秸秆(如麦秸、稻草、玉米芯等)为主要碳源。在野外常见于腐熟的厩肥和腐烂的草堆中。

③粪生菌 如双孢菇、大肥菇等,野生条件下,常见于发酵后的牛粪、马粪的粪堆上;栽培时只可利用草本秸秆,而且需要添加大量的马粪、牛粪、鸡粪、厩肥、化肥等含氮量丰富的原料。

④土生菌 野生条件下,多发生于林地、坡地、水沟旁的地面上。有的其发生处土层下面有其生存的基质(枯枝、腐根等),如鸡腿菇、竹荪等,这类菌较容易人工栽培;而有的则距其生长基质很远,如羊肚菌,这类菌多数不易人工栽培。

(3)子实体形成和发育所要求的温度

①高温菌类 其子实体形成和发育需要较高的温度(常在25℃以上),菌丝体的生长要求温度也高于其他菌类。如草菇子实体形成和发育的适温为30~32℃,其菌丝生长的适温达32~35℃。

②中温菌类 其子实体形成和发育的适宜温度在15~25℃,这类菌的菌丝体生长适温一般在20~25℃,食用菌中这类温型比较多,如香菇、银耳、鸡腿菇、猴头等。

③低温菌类 其子实体形成和发育需要较低的温度,一般低于15℃,高于这一温度则不易形成子实体或不能正常发育。如金针菇和滑菇等。

(4)子实体形态结构上的分类

①伞菌类 顾名思义,伞菌是具有伞状子实体的那些种类,这些伞状的子实体明显分化出菌盖和菌柄两大形态结构,且菌盖的下方生有刀片状的菌褶,菌褶的两侧生有它们的“种子”——担孢子。大多数常见的食用菌为伞菌类,如双孢菇、香菇、金针菇、滑菇等,伞菌多为肉质。

②多孔菌类 多孔菌类的子实体形态多样,有伞状、扇形、块状等多种形状,质地有肉质、半纤维质和木柱质等,但是,它们形态学上的共同特点是:在菌盖下方都有管孔状的繁殖结构。如肉质伞状的牛肝菌、鸡油菌,木柱质扇形的灵芝,肉质块状的猴头和齿菌。

③胶质菌类 胶质菌类的子实体多耳状或叶状,有的呈脑状,质地上多为胶质,如木耳、毛木耳、银耳、金耳、榆耳、血耳等。它们的繁殖体——担孢子,都着生于子实体的表层内,有的生于耳片的一侧,有的则生于两侧。

④子囊菌类 除上述形态学上的几大类群外,尚有一些种类,很难划分形态类群,这些多是人工尚未栽培的种类,如钟形菌盖表面凹凸不平的酷似羊肚的羊肚菌,菌盖酷似马鞍形的马鞍菌,还有不规则块状的块菌。这些菌从分类地位上都距上述三大类群较远,属于子囊菌亚门。

(5)原基形成和发育对光的需求

①喜光型 在散射光的刺激下,促进子实体分化、发育,如香菇、草菇、滑菇、猴头菌、侧耳类、木耳类。

②中间型 对光线反应不敏感,有无散射光均可发育,如双孢菇、大肥菇。

③厌光型 无需散射光刺激均可形成子实体,如茯苓、块菌等地下生的菌类。

食用菌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的方法还有很多种,在此不一一而举。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zz/2_5937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