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蝮蛇的功效与作用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19 08:50:47
字号:

蝮蛇

中草药:蝮蛇的功效与作用

(《别录》)

异名虺(《诗经》),反鼻(《经典释文》),土虺蛇(《普济方》),反鼻蛇(《纲目》),碧飞(《湖州府志》),方胜板、土锦、灰地匾(《纲目拾遗》),草上飞(薛德焴《系统动物学》),七寸子、土公蛇、狗屙蝮、烂肚蝮(《生物学通报》3:4,1958),土球子(《东北动物药》),地扁蛇(《中国药学大辞典》)。

来源为蝮蛇科动物蝮蛇除去内脏的全体。

动物形态蝮蛇

全长54~80厘米。头部呈三角形;吻端圆,吻鳞宽稍大于高。鼻间鳞较宽,其后缘向外侧方斜出。前额鳞大,长宽略相等;额鳞之长和两颅顶鳞间的缝合线的长度相等:颅顶鳞之长与额鳞加前额鳞1/2的和相等。眼上鳞长于额鳞,小于颅顶鳞。鼻孔位于2鼻鳞间,前鼻鳞比后鼻鳞大一倍。眼前鳞2片,眼后鳞2~3片,眼下鳞1片,前端与第3上唇鳞相接。上唇鳞7片,第3片入眼;下唇鳞10片,前4片与前额鳞相接。前颏鳞大,左右并立;后颏鳞小,左右分开,中间隔1对小鳞;后颏鳞和第1腹鳞间有5对左右的小鳞片。体鳞起棱,通常23~21~17行。腹鳞138~168片;肛鳞单一;尾下鳞28~56对。背面为暗褐色,体侧各具黑褐色圆斑1行,约30个左右。两侧斑纹在背中央往往相连接。头顶灰褐色,从眼后到口角有一黑褐色阔条纹;上、下唇和头部腹面均淡**。腹面灰白色,散有黑色斑点,有时全呈灰黑色。尾短,焦**。

栖息于平原或较低的山区,常盘成圆盘状或扭曲成波状。捕食鼠、蛙、蜥蜴、小鸟、昆虫等。有剧毒。我国北部和中部均有分布。

本动物的皮(蝮蛇皮)、骨(蝮蛇骨)、胆(蝮蛇胆)、脂肪(蝮蛇脂)、蜕皮(蝮蛇蜕皮)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采集春、夏间捕捉。捕得后,剖腹除去内脏,烘干。

化学成分从蝮蛇蛇毒中已分离提纯以下成分:出血因子HR-Ⅰ及HR-Ⅱ,蛋白酶b,一种缓激肽释放酶及两种缓激肽破坏酶和强化因子E。HR-Ⅰ可能是它的主要毒索,含12%中性糖,等电点4.70,是一种酸性的糖蛋白,分子量约为85000。HR-Ⅰ已高度纯化;但与蛋白酶b分不开,也是糖蛋白,分子量95000。蛋白酶b是一种肽键内断酶,含2克原子Ca/mol;去Ca后,分子构型变化,丧失蛋白酶活性;反应不可逆。强比因子E是11肽,其一级结构已经化学合成证明。

药理作用粗制蛇毒成分复杂,作用亦很复杂。一般认为,蝮蛇毒是以血循毒为主的血循、神经混合毒。被咬伤的病人除局部出观肿胀、疼痛外;由于神经毒,常发生畏寒、目糊、眼睑下垂、颈项牵引感,当然更重要的是引起呼吸困难如双吸气、屏气、点头状或鱼口样呼吸等。呼吸麻痹是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动物试验也证明蝮蛇毒具有明显的神经毒的作用。另一方面,蝮蛇毒具有显著的血循毒,单纯的人工呼吸并不能延长动物的生存时间。临床病人也常出现面色苍白、多汗、心率加速、四肢厥冷、血压下降等严重中毒性休克症状。虽然有人认为江苏蝮蛇毒主要也是神经毒(据他们观察呼吸麻痹是主要症状及致死原因),但一般仍认为血循毒是主要的。它能大量释放血管活性物质如组织胺、5-羟色胶及缓动素等,破坏红细胞,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使血浆及体液大量丧失,血容量不足。更加严重的是对心脏的直接损害,被咬伤的病人心电图有窦性心律不整、异位节律、P波变尖。R波低电压、传导阻滞、S-T段下降、T波扁平或倒置等变化,联系到实验动物中毒死亡后的尸解情况-心肌出血、心肌纤维浊肿断裂,可以认为蝮蛇毒对心脏的毒性是循环衰竭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由于休克、溶血及对各脏器的直接损害(如肾等),可发生酸中毒、急性肾功能衰璃等。严重咬伤病人常出现酱油色尿以及尿中蛋白、管型、隐血均呈阳性等。防治感染也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竹叶青、龟花蛇毒亦为以血循毒为主的混合毒。一般局部症状较重,而全身症状较轻,如能及时正确抢救,死亡率较低。

炮制蝮蛇霜:取蝮蛇煅烧存性,研成粉末。

性味甘,温,有毒。

①《本草拾遗》:"有小毒。"

②《纲目》:"甘,温,有毒。"

③《本经逢原》:"大热,有毒。"

功用主治祛风,攻毒。治麻风,癞疾,皮肤顽痹,瘰疬,痔疾。

①《别录》:"酿作酒疗癞疾,诸瘘,心腹痛,下结气。"

②《药性论》:"治五痔,肠风泻血。"

③《纲目拾遗》:"治风痹。"

用法与用量内服:酒浸或烧存性研末。外用:浸油、酒渍或烧存性研末调敷。

选方①治大风及诸恶风,恶疮瘰疬,皮肤顽痹,半身枯死,皮肤手足脏腑间重疾并主之:蝮蛇一枚。活着器中,以醇酒一斗投之,埋于马溺处,周年以后开取,酒味犹存,蛇已消化。不过服一升已来,当觉举身习习,服讫,服他药不复得力。亦有小毒,不可顿服。(《本草拾遗》)

②治白癞:大蝮蛇一枚。切勿令伤,以酒渍之,大者一斗,小者五升,以糠火温,令下,寻取蛇一寸许,以腊月猪膏和,敷疮。(《肘后方》)

③治破伤风牙关紧急,口噤不开,口面歪斜,肢体弛缓:土虺蛇一条(去头、尾、肠、皮、骨,醋炙),地龙五条(醋炙),天南星一枚(重三分者,炮)。上为末,醋煮面和丸,如绿豆大。每服三至五丸,生姜酒下,稀葱粥投,汗出瘥。(《普济方》天南星丸)

④治一般肿毒,创伤溃烂久远等症:蝮蛇,去其首尾,剖腹除肠,锉,浸油中,五十日后,微蒸取用,外涂。(《外科调宝记》蝮蛇油)

⑤泊瘰疬搭背:蝮蛇一条,香油一斤。先将香油旗入瓷罐内,而后把蝮蛇放入浸泡,封口,埋地下,百日后取出,晒半干,捣成膏状物,敷患处。(《吉林中草药》)

⑥治胃痉挛:蝮蛇,酒浸一年以上,每食前饮一杯,一日三次,连续二十日有效。(《动植物民间药》)

⑦治遗溺:蝮蛇一钱,鸡舌香二分。上二味细末,临卧白汤送下。七岁至十五岁,每服五分;十五岁以上每服一钱。(《新本草纲目》)

临床应用治疗麻风及麻风反应

试用蝮蛇酒治疗各型麻风均有一定效果,尤以合并砜类药治疗者疗效更佳。据47例治疗6个月的观察,用药后一般情况如精神、体重及食欲都有改善,皮肤反应消退或有进步,知觉恢复或好转,溃疡缩小,性功能改进;在病理改变上炎症细胞浸润减少,细菌检查消失或减少。另有10例晚期瘤型麻风患者单用蝮蛇酒治疗,结果显效3例,有效5例,无效2例。有效病例在用药后1~2周开始皮肤结节斑纹软化吸收消退,恢复知觉,细胞浸润及检菌亦见减少。蝮蛇洒的制备无统一规格,曾试用下列制法:一取大的(约6~7年)活蝮蛇一尾,放入60°高梁烧酒1000毫升中醉死,并加入人参5钱,密盖后置于阴冷处,浸泡3个月后取酒内服,每日1~2次,每次5~10毫升。二用玻璃皿引取活蝮蛇之毒液,加入60°高梁酒100毫升中,1月后取酒服用,每日1~2次,每次2~3毫升。三取鲜活蝮蛇一尾,人参5钱,泡于12°黄酒2000毫升中,3个月后取洒服用,每日入睡前服1次,每次5毫升,发汗就寝。四取活蝮蛇一尾,杀死后置于干燥箱中,干燥12小时后研粉,浸泡于60°高梁烧酒500毫升中,1~3个月后取酒服,每日2次,每次5~10毫升;或取粉末5克,用黄酒300毫升1次送下。此外,临床曾以蝮蛇粉5~10克,于入睡前用黄酒适量送服(服药期间补充液体解毒),连服3~4日,治疗麻风结节性反应15例,结果反应症状消失者12例,进步2例,无效1例。

提醒您:蝮蛇 此中草药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

有毒中草药之木通

山甘草

(《闽南民间草药》)

异名野白纸扇(《广州植物志》),白蝴蝶(《闽南民间草药》),白茶(《泉州本草》),白纸扇、凉茶藤、白头公(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凉藤、黄蜂藤、生肌藤、粘雀藤(《广西中草药》),土甘草、水藤根(《福建中草药》),假忍冬藤、蝴蝶藤(《实用中草药》)。

来源为茜草科植物毛玉叶金花的茎叶。

植物形态毛玉叶金花

藤状小灌木。小枝被柔毛。叶对生,膜质或薄纸质,卵状矩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长5~8厘米,宽2~3.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短尖,全缘,上面秃净或被疏毛,下面被柔毛;托叶2深裂,长约5毫米,裂片线形.花顶生、无柄、稠密的伞房花序;萼被毛,其中4片线形,长3~4毫米,1片扩大为叶状,呈阔卵形至长圆形,白色,长2.5~4厘米,有柄;花冠**,漏斗状,长约2厘米,裂片5,外被紧贴的柔毛;雄蕊5,着生于花冠管喉部,花丝短;子房下位,2室。浆果球形,长8~10毫米,宽6~7.5毫米。花期夏月。

生于山坡或灌木丛中。分布福建、广东、广西、云南、四川、贵州等地。

本植物的根(山甘草根)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此外,尚有玉叶金花的茎叶,亦同等人药。参见"白常山"条.

采集全年可采。

性味甘微苦,凉。

①《广西中药志)):"涩,平,"

②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甘淡,凉。"

③《福建中草药》:"微甘苦,凉。"

功用主治解表,消暑,利湿,解毒,活血。治感冒,中暑,发热,咳嗽,咽喉肿痛,暑湿泄泻,痢疾,疮疡脓肿,跌打,蛇伤。

①《广西中药志》:"煎水洗疮,有去腐生新之效。"

②《泉州本草》:"治跌打损伤、瘀血作痛,散恶疮肿毒。"

③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解表。治流感,感冒,中暑,支气管炎,扁桃体炎,咽喉炎,肾炎水肿,肠炎腹泻,蛇咬伤。"

④《广东中草药》:"清热解暑,凉血解毒。治大茶药中毒,皮肤湿疹。"

⑤《实用中草药》:"治深部脓肿。"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0.5~1两(鲜品1~2两);或捣汁。外用:捣敷。

选方①治急性胃肠炎:鲜玉叶金花茎、叶一至二两。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②治暑湿腹泻:玉叶金花二两,大叶桉树六钱。水煎,日分三次服。(《广西中草药》)

③治伏暑下痢:山甘草一至二两。水煎服。(《闽南民间草药》)

④治湿热小便不利:玉叶金花一两,银花藤二两,车前草一两。水煎服。(《广西中草药》)

⑤治恶疮肿毒:山甘草捣烂敷患处。(《泉州本草》)

⑥治食物中毒:鲜山甘草叶,捣绞汁灌服。(《泉州本草》)

⑦治断肠草、砒霜、磷化锌中毒:玉叶金花鲜叶三至四两捣汁,调鸡蛋白三至五个,大蓟根粉、天门冬粉各五分,先探吐后灌服,每十五分钟服一次。口渴者多饮绿豆汤。应用本品治解断肠草等中毒时,宜严密观察病情,必要时配合其他中西医抢救方法。(《福建中草药》)

提醒您:山甘草 此中草药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

 木通味苦,性凉。入心、小肠、膀胱经。有毒。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知识,欢迎阅读!

医家论药之木通

 ?木通利便,专泻小肠,宜疗五淋等症。其惊悸等症,虽属心经,而心与小肠相为表里,故并治之。脾疸喜睡,此脾之病,皆湿所酿也,利小肠而湿不去乎?瘟疫之来,感天地不正之气,今受盛之官行而邪不能容,亦宜疗矣。?(《雷公炮制药性解》)

 ?木通,导脾胃积热下行,主治火泻、热泻,盖为利小肠火郁,行膀胱水闭,使水火分,则脾气自实也。且心移热于小肠而脏病由腑结,腑通则脏安。

 凡为惊病,由心气郁及嗜卧心烦者,以此直彻下行。古人立方,心火为邪,用木通导赤,肺火为邪,用桑皮泻白,良有深意也。?(《药品化义》)

 ?木通,上能通心清肺,治头痛,利九窍,下能泄 湿热 ,利小便,通大肠,治遍身拘痛。?(《本草纲目》)

 ?木通,逐水气、利小便,亦佐使之药,不可不用,而又不可多用,多用则泄人元气。或疑木通利水去滞气,亦有益之品,而谓泄人元气何也?夫木通利水,功何异于猪苓,但嫌其苦寒损胃,非若淡泻之无害也。胃气既伤,元气必耗,故用之为佐使则有功无过,倘多用之为君,则过于祛逐,元气必随水而走,安得不耗哉?(《本草新编》)

 ?木通,利九窍,除郁热,导小肠,治淋浊,定惊痫狂越,为心与小肠要剂。所以治惊之剂,多用木通,惊由心气郁故也,心郁既通,则小便自利,而惊痫狂越之病亦安矣。?(《本草汇言》)

木通的毒副作用和 解毒 急救方式:

马兜铃酸小鼠静脉注射的致死量为60mg/kg。家兔静脉注射0.5mg/kg/d、5mg/kg/d或腹腔注射0.5mg/kg/d、1mg/kg/d、1.5mg/kg/d,共 15天, 动物 表现为全身抑制,食欲缺乏及虚弱无力;1.5mg/kg 组在 用药 后第3~9天发生死亡,表现为衰弱及体重显著减轻。马兜铃酸最大耐受量时对小鼠、大鼠、家兔的末梢血象无明显影响。中毒剂量时,动物内脏发生毛细血管病变,有出血灶形成并发生水肿,肾脏发生普遍性破坏,属肾小管坏死型。实验证明,马兜铃酸给大鼠静脉注射,能引起 肾功能 衰竭,使肾小球滤过率减低而引起血中尿素和肌酸酐增加。在使家兔肾小球滤过率降低时,亦能使肾近曲小管上皮坏死,此时,利尿药不能对抗这种作用。

 临床应用本品,口服毒性很小,注射给药则有一定毒性。曾有服用木通马兜铃过量,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经抢救后病情好转2例的报道,临床表现为 腹痛 、 腹泻 、浮肿、尿量减少,非蛋白氮升高,二氧化碳结合力下降(代谢性酸中毒),酚红排泄试验为零。亦有煎服木通二两二钱后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经抢救无效而死亡1例的 报告 。

 中毒救治:

 1. 洗胃、灌肠、服用活性炭末。

 2. 出现肾功能损害、 尿毒症 明显时,应限制液体输入量,补充足够热量,限制蛋白质摄入。有高血钾时,应用胰岛素加葡萄糖液或用5%碳酸氢钠静脉点滴。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zz/2_5753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