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胎中药如下:
鲤鱼:性味甘、平,入脾、胃、肾经,有补益脾胃、利水消肿、养血通乳之功,与苎麻根同用,安胎效果甚佳。
杜仲:性温,味甘,具补肝肾、强筋骨、安胎之功,适用于肝肾亏虚、下元虚冷之胎动不安、妊娠下血、习惯性流产等,可配续断(共研末)、枣肉为丸服,或配续断、菟丝子、阿胶等煎服。
续断:性微温,味苦、辛,可补肝肾、续筋骨、通血脉、安胎,适用于肝肾虚弱、冲任失调之胎动欲坠,配伍桑寄生、菟丝子、阿胶。
阿胶:性平,味甘,有补血止血、滋阴润燥、安胎之功,适用于冲任不固或阴血亏虚之胎动不安、崩漏下血,可配生地黄、艾叶等,还用于治疗妇女月经过多、产后便秘等。
竹茹:性微寒,味甘,有清热化痰、除烦止呕、安胎之功,用于怀胎蕴热之胎动不安,可单用,也可与黄芩、苎麻根等同用。
苎麻根:性寒,味甘,具有清热凉血、解毒安胎之功,适用于热毒炽盛之胎动不安、胎漏下血,可单用,也可与阿胶、黄芩、当归等同用。
石菖蒲:性温,味辛、苦,有开窍宁神、化湿和胃、安胎之功,适用于湿浊中阻之胎动不安,对缓解胸闷腹胀、呕吐等症状有良效,常与砂仁、苍术、厚朴等配伍。
葡萄:性味甘、酸、平,入脾、肺、肾经,有补气血、益肝肾、强筋骨、生津液、止烦渴、利小便之功。
柠檬:性味酸、平,入脾、胃、肾经,有生津止渴、安胎祛暑之功,对孕妇中暑胎动不安甚效。
鸡肝:性味甘、苦、温、入肝、肾经,有补肝养血、温肾益气之功,对妊娠后气血不足、胎动不安有效。
有些中药孕妇不能使用,如下
中药究竟有没有副作用,目前还处于研究证明阶段。但许多临床实践证明,某些中药有堕胎的作用,如果准妈妈不慎服用,会导致流产。因此准妈妈不能随意服用中药。
准妈妈慎用的中药,主要包括通经去瘀、行气破滞、辛热滑利等药物,如桃仁、枳实、红花、大黄、附子、半夏等。这些药物在一秀情况下尽量不要服用。
准妈妈忌用的中药,包括逐水药和活血行血药类,如巴豆、黑白丑、大戟、商陆、三棱、莪术、虻虫等。这些药毒性较强或药性较猛,准妈妈绝对不可服用。
有一些中成药中,含有孕妇忌用慎用的成分,如重金属铅、锰等。这些药通常会在使用说明或用法上注明“孕妇忌用”字样,如牛黄解毒丸、紫雪丹、跌打丸、至宝丹、六神丸、大小活络丹、苏合香丸、舒筋活络丸、开胸顺气丸、玉真散等。另外,防风通圣丸、藿香正气丸、蛇胆半夏末等药物,准妈妈也要慎用。
有的人平时习惯惯稍有不适,便自己选两种中成药用,怀孕后切不可这样做,在准备怀孕或怀孕初期,如果需要服药,应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以免对自身和腹中的宝宝造成伤害。
不管是哪种药物,准妈妈在服用时,都必须经过医师的同意,尤其在怀孕6~13周之间的器官发育期,用药更要特别注意。超过这段时间,胎儿器官发育雏形已大致完备,对药物敏感性也增加,可用药物的种类与剂量就比较宽松一些。但这个时期应格外注意药物毒性对胎儿的影响,因此要在医师的指导下使用,才能保证较大的安全性。
对于原本就有一些内科疾病,如甲状腺亢进、气喘、癫痫、糖尿病、红斑性狼疮等丙的女性,应该等疾病被控制在稳定状况下,经医生同意后再计划怀孕。否则就有可能造成非常不幸的后果,让人后悔莫及。
产妇可以吃红花吗
治疗产后风的中药方一
组成: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黄芪、芍药、桂枝、生姜、大枣、当归、秦艽、丹参、鸡血藤适量。
用法:水煎服,每天2 次
主治:血虚型肢体关节酸楚疼痛,麻木,伴面色萎黄、头晕、心悸、舌淡,脉细弱。
治疗产后风的中药方二组成:独活寄生汤加减,独活、桑寄生、秦艽、防风、当归、川芎、干地黄、杜仲、牛膝、人参、茯苓、芍药、甘草适量。
用法:水煎服,每天2 次
主治:外感风寒型肢体关节肿胀,麻木、重着,疼痛剧烈,宛如针刺,屈伸不利或痛无定处,或遇热则舒,伴恶寒畏风,舌苔薄白,脉濡细。
治疗产后风的中药方三组成:身痛逐瘀汤加减,秦艽、羌活、地龙、鸡血藤、桃仁、红花、川芎、当归、香附、益母草、牛膝、五灵脂、蒲黄适量。
用法:水煎服,每天2 次
主治:血虚型肢体关节疼痛较重,痛有定处,麻木、发硬、重着,屈伸不利,伴恶露量少,舌暗、苔白,脉弦涩
治疗产后风的中药方四组成:养荣壮肾汤加减,当归、川芎、独活、肉桂、川断、杜仲、桑寄生、防风、生姜、秦艽、熟地适量。
用法:水煎服,每天2 次
主治:肾虚型产后腰酸,足跟疼痛,伴头晕耳鸣,舌淡暗,脉沉细弦。
治疗产后风的中药方五组成:生姜30 克,葱白、红糖适量。
用法:水煎服,每天2 次,连服3~4 天。
主治:外感风寒致产后身痛
治疗产后风的中药方六组成:葱白100 克、紫苏叶9 克、红糖50 克。
用法:先用水煎前二味药,再冲入红糖温服,每日1 次,连服3~5日。
主治:风寒型产后身痛,证见逾身骨节疼痛,伸屈不利,或痛无定处,或剧痛如刺,或肢体肿胀,重着不举,苔薄白,脉细弦。
治疗产后风的中药方七组成:黑豆500 克、黄酒1000 毫引、红枣20 克。
用法:将黑豆炒至半焦,与红枣一起浸入黄酒,半月后去渣饮酒,每天2~3 次,每次20~30 毫升,连服7~8 天。
主治:气血虚弱型产后身痛,证见遍身疼痛,肢体酸楚,麻木,面色萎黄,肌肤不泽,头晕心悸,气短懒言,舌淡红,脉细无力。 。
治疗产后风的中药方八组成:五加皮100 克(切碎)、酒适量。
用法:浸泡1 周后煮饮。
主治:产后身痛。
治疗产后风的中药方九组成:红花9 克、白酒适量。
用法:红花加入水、酒各一半,煎煮,每日服1 次。
主治:产后足跟痛。
健康小提示中医里面的艾灸可以有效的治疗产后风的症状,艾灸通过穴位、经络和热能三效合一来对身体进行调理,内作用于病灶,外使深层的毛细血管及淋巴组织都能流通顺畅。达到对产后风的治疗效果。
可以吃,红花有促进血液循环,疏通经络,祛瘀止痛的功效,对闭经、痛经、恶露、心痛、血瘀腹痛、胸腹刺痛、瘀伤等症状有很好的调节作用。女性月子里可适当少吃一些红花,红花具有活血化瘀、益气滋补的功效,产后女性身体会出现气虚血虚,少量红花能起到补血、恢复体力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身体的快速恢复。虽然月子期间女性可以适当吃红花,但吃红花一定要注意剂量,一旦剂量过多,则不利于恶露的排出,所以女性在吃红花之前最好先咨询一下医生。因为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可以吃的红花量也不一样,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吃少量的红花。
红花的功效:
功能主治:活血通径、散瘀止痛。用于经闭、痛经、恶露不行、症瘕痞块、跌打损伤。古人常有於血在体内时,常加红花一小把:纱布包煮开可用一天两次泡脚,适用各种静脉曲张,末梢神经炎,血液循环 。活血能经;祛瘀止痛,红花味辛、性温,归心、肝经。气香行散,入血分具有活血通经,祛瘀止痛的功效 主治痛经,经闭,产后血晕,瘀滞腹痛,胸痹心痛,血积,跌打瘀肿,关节疼痛,中风瘫痪,斑疹紫暗。
红花的作用: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1.1.抑制心脏作用:
红花煎剂小剂量能使蟾蜍离体心脏及兔在体心脏轻度兴奋,使心跳有力,振幅加大;大剂量则对心脏有抑制作用,使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心搏出量减少。
1.2.对冠脉血流量的实验研究表明:
红花水提取物及红花水溶性混合物-红花**素有增加冠脉血流量及心肌营养性血流量的作用;而红花乙醇提取物的扩张冠脉及增加冠脉血流量的作用则不明显或无影响。
1.3.对实验性心肌缺血及心肌梗塞的实验研究表明:
在兔、大鼠、犬等造成实验性心肌缺血或心肌梗塞的动物模型上,红花及其制剂均有不同程度的对抗作用。红花可使因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大鼠或家兔急性心肌缺血有明显保护作用;可使反复短暂阻断冠状动脉血流造成麻醉犬急性心肌缺血的程度明显减轻,范围缩小,心率减慢,并保护急性心肌梗塞区的边缘,区而缩小梗塞范围及降低边缘区心电图ST段抬高的幅度,从而改善缺血心肌氧的供求关系。
1.4.红花对血管作用的研究发现:
如先用含微量肾上腺素或去甲肾上腺素的洛氏液灌流血管,使动物离体血管平滑肌收缩保持一定的血管紧张性,造成可能类似人的血脉不通、血瘀状态。红花可使紧张性增高的豚鼠后肢和兔耳呈现血管扩张作用,并随剂量增加而作用明显,红花亦可增加麻醉犬股动脉血流量,但对蟾蜍和兔的正常离体血管可使之收缩。表明红花扩张血管作用与血管的功能状态和药物的剂量有关。其作用机制可能主要是直接或部分对抗a-肾上腺素能受体的作用而使血管扩张,并有较弱的直接收缩血管作用。
1.5.红花对实验动物缺血性脑卒中引起的脑水肿的影响:
应用红花注射液(1ml内含生药lg),对63只蒙古沙土鼠进行术前30分钟ip给于10g/kg红花注射液,并设立了手术对照组和假手术组,观察红花对缺血性脑水肿的影响,并研究了同一脑区的单胺类神经介质含量的变化。结果提示红花减轻缺血性脑水肿的机理,可能与它能影响组织中单胺类神经介质的代谢紊乱有关。并进一步证实红花确实能降低脑卒中发生率及死亡率,对实验性胸梗塞动物的脑组织具有保护作用。
1.6.降压作用:
红花煎剂、红花**素及其他制剂对麻醉猫或犬均有不同程度的迅速降压作用,平均血压下降20分钟Hg左右,持续约30分钟后恢复。
1.7.红花**素的抗凝血作用实验研究表明:
红花**素具有非常显著地抑制ADP诱导的家兔血小板聚集作用,并对ADP已聚集的血小板也有非常明显的解聚作用。当剂量为0.22g/ml时,聚集抑制率和解聚百分率分别达到85.9%和78.9%。红花**素的这些作用,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增强。红花**素对大鼠实验性血栓形成,有非常显著的抑制效应,其抑制率为73.4%。由于实验采用丝线上形成的血栓物质基础系血小板聚集物,因此血栓湿重的减轻,显然是药物抑制血小板聚集的结果。与体外实验所证实的红花**素能抑制ADP引起的血小板聚集作用是一致的。红花**素尚可明显延长家兔血浆复钙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和凝血时间。表明它能同时影响体内和体外的凝血系统。此外,红花油有降低血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