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板桥:拥有多项“之最”的边陲小镇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19 04:15:52
字号:

用“藏在深山人未识”来形容恩施板桥旅游资源是太恰当不过了。

恩施板桥:拥有多项“之最”的边陲小镇

作为鄂渝边陲小镇,大自然的神奇造化赋予了其得天独厚的资源。板桥镇距恩施城区43千米,因昔有木板桥得名。境内有恩施大峡谷核心景区七星寨(大、中、小龙门风景区),海拔1900米的大山顶女儿湖、观音峡,总面积近10万亩的“中国南方草场”,近5万亩的大山顶林场,“世外桃源”新田鹿院坪,中国最长地下暗河出口“大木出水洞”,以神奇的热云洞等为代表的洞群。另外,还有大山顶王百万庄园旧址、女儿会发源地响板溪老街、秦家湾贺先虎古墓石刻、新田村古建筑李井春庄园、解放战争革命烈士纪念碑等。其中不乏世界和中国“之最”。可谓集“山、水、洞”融为一体。

世界第一暗河:板桥暗河

位于湖北恩施板桥镇与重庆市奉节县兴隆镇境内,长达48.3公里,为世界之最。是一个由地下河流浸蚀、溶蚀形成的大溶洞体系。2004年7月的一场洪水,冲通了板桥河床地层,与底下仅隔2米的板桥暗河相接,从此地面河水全无。暗河已探明有两条主流走向,旧道是从奉节兴隆入口向南穿切分水岭,进入恩施板桥清江沐抚大峡谷。但后来洞穴可能因山体抬升产生了崩塌,堵塞了暗河,暗河在洞中改道向西,最终还是进入恩施板桥清江沐抚大峡谷出口处。板桥暗河创造了多项洞穴之“最”,除了是世界最长之外,还至少有两个唯一性,一个是唯一一条人能够在里面全程通行,另一个就是与地表相通的竖井最多(据说多达108个)。此外,罕见的自然景观还有很多,如“热云洞”,有石壁相隔形成两个洞口,一洞通热风,一洞出冷风,冷热交融烟雾缭绕,而且洞内的大厅可容纳数万人,更有天桥匹配,水天相谐,犹如仙境。以及夏季洞外温度越高,而洞内结冰越厚“夏冰洞”,更奇的是有一颗镶嵌在洞壁之上的“岩溶珍珠”,用手可以自由拨动,而不能取出,令人叹为观止。

中国最深的地缝:板桥地缝

位于恩施市板桥沐抚境。地缝全长20公里,最深处约2300米,比排名世界第四的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深2133米)还要深。其地势极其险要,两边的悬崖峭壁犹如刀砍斧削,白色的岩石裸露在外,沿途分布十多处大小瀑布,蔚为壮观。

世界第四大峡谷:恩施大峡谷

位于恩施市板桥镇和屯堡乡境内,是清江大峡谷一段,峡谷全长108公里。其中百里绝壁、千丈瀑布、独峰傲啸、原始森林、远古村寨美不胜收,主要有大河扁风光、大小龙门绝壁、云龙河瀑布、铜盆水森林公园、屯堡清江河画廊等11个景区,极具开发价值的达300平方公里。若论沐抚大峡谷的平均深切(1500米)、绝对高差(超过2000米)、峡谷不间断绵延的长度(峡谷地带108公里),已超过了长江三峡(峡谷地带90公里,平均深切1000米左右)。如果再计上下游的清江三峡(平洛峡15公里、巴山峡5公里、伴峡5公里),清江峡谷多项数据远超长江三峡。据专家考证:沐抚大峡谷是长江故道,峡谷的形成与深切,和长江的水锯下切有关。此外,沐抚大峡谷的飞瀑与暗河并生,瀑群大小各异、高差悬殊,加上沿线有大小洞穴100余个,构成一幅幅美丽画卷。2008年8月18日正式对外开放。

绝壁之巅的女儿湖

位于恩施市板桥镇大山顶村。上有一天然湖泊,当地人称“女儿湖”。相传古时赶“女儿会”之前,姑娘们都要在母亲的陪同下来到“女儿湖”沐浴,故称“女儿湖”。该湖海拔2000米,占地面积60余亩,湖周牛羊成群,植被完好,空气新鲜,是人们消夏度假的极好去处。

中国板党之乡

独产于板桥镇的板党名列中国四大名党之首,以质高、量大和独特的药用、滋补功能而名闻遐迩,堪称中华一绝。1981年7月被正式命名为“中国板党”。1992年被评为全国名优产品。板桥板党条直且长,头小,身粗,尾细,分枝少,狮子头,泥鳅尾,皮皱,糙米色,菊花心,糖质软,嚼之无渣,尤以干后不返糖而利于长期保存。年采挖8000多亩,年产量1000余吨。恩施市每年都在此举办“中国板党节”。

大山顶草场

板桥镇有草场8万余亩,其中天然草场、人工草场各4万余亩。是中国南方最大草场之一。大山顶山青水秀,山岚叠嶂,马群、牛羊徜徉其间。

据悉,板桥镇规划开发四线三区旅游景点。

四线:一是自然景观线。路线为恩施大峡谷日天笋—女儿湖—观音峡—小槽天然牧场—穿洞子—热云洞—让水坝—奉节天坑地缝。

二是民俗风情线。以女儿会发源地大山顶村响板溪为中心,到王百万老庄园、女儿会文化广场、特色居民小区,感受女儿会文化、古盐道文化。

三是农业观光线。以大山顶、穿洞绿色蔬菜种植基地,大木村和社区居委会畜牧养殖基地、干鲜果种植基地为主线,以林果采摘、绿色农业观光、农事体验为内容,感受山乡野趣。

四是野外探险线。以新田—下坝—鹿院坪一带为主,开展登山、露营、穿越、攀岩、溯溪、探洞、速降等极限运动,以及生存挑战、野外拓展等活动,感受户外自然原始风光,体验大自然的无限魅力。

九月的大理秋高气爽,走进位于上关镇沙坪的上关云川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蔬菜种植基地,放眼望去,一排排整齐的蔬菜架子上挂满了茄子、番茄、甜椒等蔬菜,合作社工作人员正有条不紊地采摘、打包、装运蔬菜,呈现出一派喜人的丰收景象。 

看到如此景象,上关云川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法人苏琪内心激动无比:“我是上关本地人,一开始这些地都是荒着的,就想要回来带动农民群众种植有机绿色蔬菜,也给当地富余劳力找点活干。”

 上关镇是我市的北大门,辖区内河流众多,数不清的河道连接洱海,同时上关镇还是大蒜种植大镇,大部分农民以种植大蒜为主要经济收入来源。洱海流域“三禁四推”工作启动以来,上关镇严格执行相关要求,积极推动工作落实。禁种大蒜后,群众的收入明显减少,上关镇党委、政府结合“三禁四推”工作,积极动员群众流转土地进行统一经营。目前,全镇已流转土地7200亩。上关镇副镇长朱 家 阳介绍:“上关镇依托流转出来的土地对外招商引资,引进云川种植合作社建设生态蔬菜种植基地,群众获得了土地的租金,富余劳动力可以到基地务工增加收入。”

 

 今年5月,上关云川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流转土地近千亩,以沙坪为主要种植基地,运用高效节水滴灌技术种植生态蔬菜,主要种植辣椒、番茄、茄子、黄瓜等品种。合作社技术负责人陈四海告诉记者:“合作社实行产销一体化,有自己的销售网络,使用的肥料全都是有机肥,采用滴灌技术,管子埋入地膜,可以通过计算精准灌溉,做到节水节肥。”

 从今年5月,合作社开始育苗至今已有4个多月,线椒、茄子、番茄等蔬菜已上市销售,1个月后可达到成熟高峰期,预计日均销量可达60吨。苏琪告诉记者:“现在的用工情况是多的时候有200来个,少的时候有七八十个,可能到最后采摘的时候有三四百个。”

段仕荣是河尾村村民,从上关云川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之初就在合作社务工。段仕荣向记者算了一笔账:“我家有3亩多地流转给政府,现在家里面搞了一点副业,也跟他们务工,月工资在3000元左右。原来种大蒜有时有好的收成,但也会亏本,现在合作社成立后种植蔬菜,能少操点心,许多村民都愿意将土地流转给合作社。”

 

 和段仕荣一样,从云川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起,附近的村民就有了务工的好去处,一边务工一边与合作社的技术员学蔬菜种植技术。“上关镇以蔬菜种植为契机,逐步从产业转型中走出了一小步,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还将把剩余的土地继续种植起来,一方面扩大生态蔬菜种植的规模,另一方面积极引进药材种植项目,建成后上关镇流转出来的土地就会得到有效利用,群众的收入也会得到相对保障,在大蒜禁种之后走出了一条新路子。” 朱家阳告诉记者。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zz/2_5409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