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粒值得世代传承的好种子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19 03:38:54
字号:

齐帆齐微课? 第85篇? 1750字, 累计155525字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世界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逝世。举国上下沉浸在无比的悲痛之中,无数的各界人士都自发怀着沉痛的心情,悼念“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他是一粒值得世代传承的好种子

袁隆平的逝世是人类的巨大损失,令人扼腕悲痛。那场面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网上的消息太多太多,我每看一个都会流泪一次。这不仅体现了袁隆平在国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也表现出国人尊重科技、崇尚科学家良好氛围,让我真正感受到我们的国家是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

袁隆平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杂交水稻事业,不仅解决了中国十多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让中国人牢牢地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还为世界的粮食发展和安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丰功伟绩每一个中国人都不会忘记的,我们为此骄傲和自豪。

袁隆平虽然逝世了,但他为世界人们所做的贡献永远不会磨灭,他给人们带来的幸福,人们也会永远铭记于心。

袁隆平把自己毕生的青春献给了杂交水稻,90高龄的他以“90后”自称,生命不息,研究不止。直到逝世前几个月还在海南杂交水稻基地,在医院住院期间还念念不忘他的杂交水稻,让人可敬可佩!

袁隆平说过,“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袁隆平不仅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培育出了高产有杂交水稻种子,他更为世人树立了榜样,他在人们的心目中就是一粒好种子。

青年时期,他以一名农业学校教员的身份扎根田间地头,发现一株鹤立鸡群的“天然杂交稻”,由此进行了一系列持续性培育与研究,后来又发明了“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研究出“二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一套超级杂交水稻体系,始终让我过杂交水稻研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据了解,如今我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超过1700万公顷,占全国水稻总面积的50%,仅每年增产的粮食就可养活7000万人,袁隆平功不可没,他不愧是“一粒好种子”。

作为活着的人们,我们悼念袁隆平的同时,更应该学习他的好思想、好作风,继承他的遗志,让他这粒好种子,更好地祖国大地、在各行种业生根、发芽、结果,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富强。

袁隆平是一粒专心专意的种子。1953年从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农学系毕业的袁隆平服从国家分配,到湖南省一农校任教,从那时开始就从事水稻研究工作,如今已60多年,他初心不改,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

杂交水稻的研究是一条前人从没有走过的路,艰难险阻可想而知,但袁隆平初心不改,矢志不移,克服了重重困难,在杂交水稻的研究中攻破一道道难关,攀登了一个又一个高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我们要学习他对杂交水稻研究这种专心孜孜的精神,在自己的事业和工作上,也要牢记初心,坚定不移,对事业要有执着追求的精神,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袁隆平是一粒尊重人才的好种子。袁隆平一生不仅自己全心全意从事杂交水稻的研究工作,他还千方百计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为杂交水稻的研究工作积极培养人才。

从1987年开始,袁隆平设立专项科研基金,用以资助科研人员进修等,这些人才以及他的研究生们或未来在杂交水稻研究上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他曾言,远大的杂交水稻研究事业需要代代相传,而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30-40多岁的人都能专心致志地搞研究。

当今社会,一切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我们应当向袁隆平学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积极发现人才,培育人才,让祖国的各行种业人才辈出,让袁隆平这样的好种子能到处开花结果。

袁隆平是一粒平易近人的好种子。这几天,我在网上看到很多袁隆平生前的事迹,最让我感动的是袁隆平平易近人的性格。分在家里、在单位、在社会上都是一位深受爱戴的家长、专家学者、长者,他从不以科学家自居。给他理过20多年发的理发员的视频我看过好几遍,印象非常深刻。

袁隆平的为人处世让人钦佩。他逝世后,长沙街头出现为他送行和悼念的场面就是最好的佐证。要是我们每一个都像袁隆平一样待人处事,我们的社会将会更加和谐稳定。

袁隆平是一粒勤俭节约的好种子。他一生生活简朴,珍爱粮食,他吃完饭的碗从来不会留下一粒饭。这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又有几个人能真正做到。在物资丰富的今天,勤俭节约这个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仍然应该传承,而袁隆平就是这样一粒传承的种子。

稻香长存,国士无双。袁隆平是崇尚科技的种子,是勤奋钻石的好种子,是不断创新的好种子。他是农业战线上的好种子,也是科研战线上的好种子;他是中国的好种子,也是世界的好种子,是值得我们世代传承的好种子!

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66年在IRRI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培育出奇迹稻(IR8)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 [47-48] 。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 [47-48] 。1985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杂交水稻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47-48] 。

1986年袁隆平提出了杂交水稻的育种战略,将杂交水稻的育种从选育方法上分为三系法、两系法和一系法三个战略发展阶段,即育种程序朝着由繁至简而效率越来越高的方向发展;从杂种优势水平的利用上分为品种间、亚种间和远缘杂种优势的利用三个战略发展阶段,即优势利用朝着越来越强的方向发展。根据这一设想,杂交水稻每进入一个新阶段都是一次新突破,都将把水稻产量推向一个更高的水平。这项战略构想的提出,为中国已取得三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开发成功后开展杂交水稻新探索指明了方向 [4] 。

1987年7月16日,袁隆平学生李必湖、邓华风,在安江农校籼稻三系育种材料中,找到一株光敏不育水稻。历经两年三代异地繁殖和观察,该材料农艺性状整齐一致,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达到了100%,并且育性转换明显和同步。这一新成果,为杂交水稻从“三系法”过渡到“两系法”开拓了新局面。同年他提出“杂交水稻的发展战略”,即三系法为主的器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两系法为主的籼粳亚种杂种优势利用;一系法为主的远缘杂种优势利用 [4] 。

1987年,国家“863”计划将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立为专题,袁隆平组成了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协作组开展中国性的协作攻关。历经九年的艰苦攻关,1995年两系法杂交水稻取得了成功,一般比同熟期的三系杂交稻增产5%~10%,且米质一般都较好,近年的种植面积为6000亩左右。两系法杂交水稻为中国独创,它的成功是作物育种上的重大突破,再次体现了以袁隆平为首的中国杂交水稻科技工作者的聪明智慧,继续使中国的杂交水稻研究水平保持了世界领先水平 [4] 。

1997年,袁隆平又提出了旨在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超高产杂交水稻形态模式和选育技术路线,开始了“中国超级杂交水稻”的研究。这是一道世界级难题,通过攻关研究,2000年已实现了第一期大面积示范亩产700公斤的指标,比现有高产杂交稻每亩增产50公斤左右,尤其1999年在云南永胜还创造了亩产高达1137.5公斤的高产新纪录,第一期超级杂交稻的推广面积为3000万亩 [4] 。

2001年以来,袁隆平指导选育成大面积示范亩产800公斤、米质优良的第二代超级杂交稻,并于2004年提前一年实现第二期超级稻目标。第二期超级杂交稻于2006年开始推广,2011年种植面积达800万亩,在大面积生产上比第一期超级稻高50公斤/亩以上。袁隆平仍不满足,进一步提出了将常规育种与生物技术结合,攻关第三期超级杂交稻大面积示范每亩900公斤目标,经过努力,2011、2012年超级杂交稻第三期目标攻关百亩示范分别达亩产926.6公斤、917.7公斤,标志中国超级杂交稻第三期目标实现。2013年,启动亩产1000公斤的超级杂交稻第四期目标攻关。2013年9月29日,第四期超级稻百亩示范片“Y两优900”中稻在湖南省隆回县羊古坳乡牛形村实现百亩平均亩产达988.1公斤,创世界纪录 [4] 。2006年,袁隆平提出“种三产四”丰产工程,即运用超级杂交稻的技术成果,力争用三亩地产出现有四亩地的粮食。2007年率先在湖南20个县启动实施,已取得非常好的效果。计划在中国推广6000万亩,产出8000万亩的粮食,等于增加了2000万亩粮食耕地,可多养活3000多万人。到2012年,“种三产四”丰产工程项目扩大到在50个县市区实施,面积为882.2万亩,增产稻谷达9.62亿公斤。截至2012年,累计示范推广面积2000多万亩,增产20多亿公斤,为粮食持续稳定增产做出了新的贡献 [4] 。2013年9月29日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证实,经农业部测产验收,由“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科研团队攻关的国家第四期超级稻百亩示范片“Y两优900”中稻平均亩产达988.1公斤,创世界纪录 [4] 。

2016年11月19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测产验收专家、以及相关技术专家来到兴宁,对华南双季稻年亩产三千斤绿色高效模式攻关项目进行测产验收。现场实割测得晚稻平均亩产705.68公斤(干谷)。同样该攻关模式,2016年7月20日在兴宁经过专家组实割测得早稻平均亩产832.1公斤,加上本次实割产量,实现双季超级稻年亩产1537.78公斤,创双季稻产量世界纪录。

2018年5月22日,位于三亚水稻国家公园的有机覆膜直播试验示范田进行测产验收,测得亩产1065.3公斤,创下海南省水稻单产历史最高纪录 [49] 。

2020年11月2日,在湖南省衡阳市衡南县清竹村进行的袁隆平领衔的杂交水稻双季测产达到了亩产1530.76公斤,其中早稻619.06公斤、第三代杂交水稻晚稻品种“叁优一号”911.7公斤,超过了1500公斤的预期目标。比数字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这次测产充分展示了第三代杂交水稻更加契合实际生产的特点,从而有利于进一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50]

“高产、抗病、抗寒、抗倒等特点是第三代杂交水稻相比前两代普遍具备的优势,这也是这次测产在极端天气的不利条件下,还能够突破双季亩产1500公斤的关键原因。”(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第三代杂交水稻项目主持人李新奇)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zz/2_5363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