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菇(中药)详细资料大全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19 00:00:37
字号:

香菇,中药名。为白蘑科真菌香菇 Lentinus edodes (Berk.) Sing.的子实体。分布于西南及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广东、广西等地。具有扶正补虚,健脾开胃,祛风透疹,化痰理气,解毒,抗癌之功效。用于正气衰弱,神倦乏力,纳呆,消化不良,贫血,佝偻病,高血压,高脂血症,慢性肝炎,盗汗,小便不禁,水肿,麻疹透发不畅,荨麻疹,毒菇中毒,肿瘤。

香菇(中药)详细资料大全

基本介绍 中文学名 :香菇 拉丁学名 :Lentinus edodes (Berk.)sing 二名法 :Lentinus edodes 界 :植物界 门 :真菌门 亚门 :伞菌亚门?Agaricomycotina 纲 :担子菌纲 目 :伞菌目 科 :白蘑科 属 :香菇属 种 :香菇 用量 :内服:煎汤,6-9g,鲜品15-30g 毒性 :无毒 别名,贮藏,入药部位,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相关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炮制,一、炮制方法,二、采集时间,形态特性,生长环境,药材性状,药理作用,制剂,相关论述, 别名 香蕈、合蕈、台蕈、台菌、雷惊蕈、戴沙、石蕈、椎蕈、香信、冬菇、菊花菇、香纹 贮藏 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阴凉干燥处。防霉,防蛀 入药部位 子实体。 性味 味甘,性平。 归经 归肝、胃经。 功效 扶正补虚,健脾开胃,祛风透疹,化痰理气,解毒,抗癌。 主治 用于正气衰弱,神倦乏力,纳呆,消化不良,贫血,佝偻病,高血压,高脂血症,慢性肝炎,盗汗,小便不禁,水肿,麻疹透发不畅,荨麻疹,毒菇中毒,肿瘤。 相关配伍 1、治头痛,头晕,香菇煮酒,食之。 2、治胃肠不适的腹痛:鲜香菇90g,切片。水煎服。 3、治水肿:香菇(干品)16g,鹿衔草,金樱子根各30g。水煎服,每日2次。(1-3方出自刘波《中国药用真菌》)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9g,鲜品15-30g。 使用注意 脾胃寒湿气滞者禁服。 炮制 一、炮制方法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筛去泥土。 二、采集时间 子实体长到六七分成熟、边缘仍向内卷曲、菌盖尚未全展开,就应该及时采收,然后用火烤、电烤或日晒干燥。野生者都于秋、冬及春季采收,晒干备用。 形态特性 菌盖半肉质,宽5-12cm,扁半球形,后渐平展,菱色至深肉桂色,上有淡色鳞片。菌肉厚,白色,味美。菌褶白色,稠密,弯生。柄中生至偏生,白色,内实,常弯曲,长3-5(-9)cm,粗5-9mm,菌环以下部分往往覆有鳞片,菌环窄而易消失。孢子无色,光滑,椭圆形,(4.5-5)μm×(2-2.5)μm。 生长环境 生于阔叶树倒木上。春季、冬季多人工栽培。分布于西南及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广东、广西等地。 药材性状 菌盖半肉质,扁半球形,或平展,直径4-12cm。表面褐色或紫褐色,有淡褐色或褐色鳞片,具不规则裂纹。菌肉类白色或淡棕色。菌褶类白色或浅棕色。菌柄中生或偏生,近圆柱形或稍扁,弯生或直生,常有鳞片,上部白色,下部白至褐色,内实。柄基部较膨大。气微香,味淡。 药理作用 1、调节机体免疫。 2、抗肿瘤作用。 3、抗病毒作用。 4、抗肝炎作用。 5、对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6、抗氧化作用。 7、毒性,无毒。 制剂 香云干泰片。 相关论述 《中国药用孢子植物》:“用于佝偻病、贫血、小便失禁、痘疮、麻疹不透、高血压、扁桃体炎等。”

薄荷,中药名。土名叫“银丹草”,为唇形科植物,即同属其他干燥全草,多生于山野湿地河旁,根茎横生地下,是一种有特种经济价值的芳香作物。它是发汗解热药,治流行性感冒、头疼、目赤、身热、咽喉、牙床肿痛等症。光明温室采摘的薄荷又是春节餐桌上的鲜菜,清爽可口。平常以薄荷代茶,清心明目。在中国,薄荷主要以江苏、安徽两省产量最大。

基本介绍 中文学名 :?薄荷 别称 :?野薄荷、夜息香、鱼香草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纲 :双子植物纲? 目 :?管状花目? 科 :唇形花科 属 :薄荷属 种 :?薄荷 分布区域 :?南北各地 采收时间 :宜春、秋季采收 ?用量 :3-6g 毒性 :无毒 入药部位,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相关配伍,用法用量,禁忌,炮制方法,生理特性,产地,相关论述, 入药部位 唇形科植物薄荷的全草或叶。 性味 味辛,性凉。 归经 入肺、肝经。 功效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 主治 外感风热,头痛,咽喉肿痛,食滞气胀,口疮,牙痛,疮疥,瘾疹,温病初起,风疹瘙痒,肝郁气滞,胸闷胁痛。 相关配伍 ①与金银花、连翘、牛蒡子常用,用于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 ②与川芎、石膏、白芷常用,用于风热上攻,头晕目眩。 ③与柴胡、白芍、当归等常用,用于肝郁气滞。 用法用量 煎服3~6g,宜后下(花、叶类以及一些气味芳香含挥发性成份多的药材:如薄荷、香薷等,久煮会致香气挥发,药性损失,故宜在其它药物快要煎好时才下,即后下)。 禁忌 薄荷芳香辛散,发汗耗气,故体虚多汗者不宜使用。 炮制方法 除去老茎和杂质,略喷清水,稍润,切短段,及时低温干燥。 生理特性 薄荷为多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高30~1500px,下部数节具纤细的须根及水平匍匐根状茎,锐四棱形,具四槽,上部被倒向微柔毛,下部仅沿棱上被微柔毛,多分枝。花期6-9月,果期10月,生长于水旁潮湿地,海拔可高达3500m。其对温度适应能力较强,其根茎宿存越冬,能耐-15℃低温。其生长最适宜温度为25℃-30℃。气温低于15℃时生长缓慢,高于20℃时生长加快。在20℃-30℃时,只要水肥适宜,温度越高生长越快;为长日照作物,性喜阳光。日照长,可促进薄荷开花,且利于薄荷油、薄荷脑的积累;对土壤的要求不十分严格,除过砂、过黏、酸碱度过重以及低洼排水不良的土壤外,一般土壤均能种植,以砂质壤土、冲积土为好。土壤酸碱度以pH值为6-7.5为宜。 产地 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其中江苏、安徽为传统地道产区,但栽培面积日益减少。 相关论述 ①《纲目》:“薄荷,辛能发散,凉能清利,专于消风散热。故头痛、头风、眼目、咽喉、口齿诸病、小儿惊热、及瘰疬、疮疥为要药。” ②《本草经疏》:“薄荷,辛多于苦而无毒。辛合肺,肺合皮毛,苦合心而从火化,主血脉,主热,皆阳脏也。贼风伤寒,其邪在表,故发汗则解。风药性升,又兼辛温,故能散邪辟恶。辛香通窍,故治腹胀满、霍乱。《食疗》引为能去心家热,故为小儿惊风、风热家引经要药。辛香走散,以通关节,故逐贼风、发汗者,风从汗解也。本非脾胃家药,安能主宿食不消上升之性,亦难主下气;劳乏属虚,非散可解,三疗俱非,明者当子别之。又:病人新瘥勿服,以其发汗虚表气也。咳嗽若因肺虚寒客之而无热症者勿服,以其当补而愈。阴虚人发热勿服,以出汗则愈竭其津液也。脚气类伤寒勿服,以其病主下而属脾故也。血虚头痛,非同诸补血药不可用。小儿身热由于伤食者不可用,小儿身热因于疳积者不可用。小儿痘疮诊得气虚者,虽身热初起,亦不可用。” ③《药品化义》:“薄荷,味辛能散,性凉而清,通利六阳之会首,祛除诸热之风邪。取其性锐而轻清,善行头面,用治失音,疗口齿,清咽喉。同川芎达巅顶,以导壅滞之热。取其气香而利窍,善走肌表,用消浮肿,散肌热,除背痛,引表药入营卫以疏结滞之气。” ④《本草新编》:“薄荷,不特善解风邪,尤善解忧郁,用香附以解郁,不若用薄荷解郁之更神。薄荷入肝胆之经,善解半表半里之邪,较柴胡更为轻清。” ⑤《本草求真》:“薄荷,气味辛凉,功专入肝与肺。故书载辛能发散,而于头痛、头风、发热恶寒则宜,辛能通气,而于心腹恶气、痰结则治:凉能清热,而于咽喉、口齿、眼、耳、瘾疹、疮疥、惊热,骨蒸、衄血则妙。是以古方逍遥,用此以为开郁散气之具;小儿惊痫,用此以为宣风向导之能;肠风血痢,用此以为疏气清利之法,然亦不敢多用,所用不过二、三分为止,恐其有泄真元耳。”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zz/2_5091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