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蔬菜为何种不下去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18 10:05:31
字号:
种有机蔬菜却入不敷出

有机蔬菜为何种不下去

2009年,赵其兴在云浮市腰古镇一个村落里租了200亩土地种植有机蔬菜。老赵回忆说,由于涉及到两个村100多户村民,为了租到地,他多次找到村里能话事的人协商,还召集了村民代表开会,“租期一开始谈的是20年,后来谈到15年,最后谈到10年。谈了五六次,最后才和村委会达成了协议,土地租金是每亩每年800元。”

老赵一开始种有机蔬菜,这些菜不用化肥不用农药,但差不多两年都没有什么收成,外面卖两毛多的菜,老赵这里光请人摘菜就要两毛多。

找不到会种有机菜的人

有机种植不能用农药化肥,遇到的困难很现实。首先是找不到工人。老赵说,因为村民已经习惯用化肥农药种植,不知道有机菜怎么种。“有机肥料还好办,但关键是虫害没办法。有一次菜地被大水淹了,虫子多得不得了。如果不除虫,压根没有收成。种了两年有机菜几乎没有什么收成。

种有机还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要获得权威认证,否则有机菜拿到市场上也是当普通蔬菜一样卖。赵其兴的朋友、云浮市一家农业公司总经理廖秀梅称,农产品(000061,股吧)认证很麻烦,她拿到无公害品的证书,花了差不多一年。如果要通过有机认证更麻烦。“首先要测量土壤、空气,还要把产品拿去检验,才能获得相关证书。有机种植对土壤条件要求很高,用过化肥农药的地起码要休养3年,才符合条件。此外,有机种植对虫害、除草要求也很高,还需要几万元费用。”

做任何事业大家都想做大规模,一旦经营上了规模,就产生了边际效应,按说是规模越大,成本越低。

但是现阶段蔬菜种植业则呈现出了"负规模效应",随着种植规模扩大,涉及的细节越多,越容易出问题。很多人都说,搞蔬菜规模种植就像在赌博。

跨界从事蔬菜种植的企业很多,其中不乏其他行业里的成功人士。为什么跨进农业的大门后很难继续成功呢?为什么有时候蔬菜种植规模越大,却死得越快呢?

竞争者-成本-财务

蔬菜从业者基数特别大,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一家一户的种植户,通常是夫妻二人种植三五亩,他们起早贪黑、任劳任怨还不算工资,把种出来的农产品卖给农业经纪人(菜贩子)就算结束了,他们种植的土地大多是自家地,也有从自家地周边较低的租金租来的土地。

但是大户种植者流转农民的土地需要付租金,雇佣当地农民成为种植工人需要付工资。这里面的逻辑就出来了,规模种植户的成本土地租金+人工工资+棚室折旧+农资种苗,而农民的成本中没有土地租金和人工工资。

更可叹的是很多规模种植大户现在依然采用传统方式进行种植,没有更多的产出和收益,种出来的蔬菜在市场中也没有成本优势。

结果规模越大,工人工资和土地租金越多,最后连年亏损的不在少数。

有专家分析了整个业务模型发现,一定要在市场上做工作,即通过直接对应市场终端,以此来提高收益,弥补生产成本的控制不足。

蔬菜产业链影响因素太多

种植业其实是一个产业链很长、涉及群体较多的行业,而这其中可变因素太多。种植业和工业不同,让我们举个生产椅子的工厂的例子:

一个工人每天工作8小时,可以生产100把椅子,那么他今天只上班4个小时,那么生产了50把椅子。或者说每生产一把合格的椅子,给2块钱,那么生产100把,这个工人就挣了200块钱,多劳多得。如果拿到市场上卖不掉,那么放在仓库里,它叫库存,有一天卖掉是可以折现的。如果售价不高,我们甚至还可以让工人少生产几把椅子来调节一下市场供需关系或者第二天直接改其他畅销型号。

但是在种植业,这些方法完全不能用了99%的付出得到的回报都可能是0。在选地、建设、品种选择、育苗、管理、采收、包装、运输、销售中任何一个环节有问题,就可能全盘皆输。

同时,农产品的合格品定位不够清晰。以菜市场里的番茄为例,请问普通的中果型番茄,你说200g合格,那么100g的叫不叫合格,120g的呢?你能说120它不叫西红柿吗?但是不同的果子拿到市场上的价格差别很大。

同样生产1万斤西红柿,相差一两天上市,价格就会不同。如果今天生产的果实没有卖掉,那么它在短短几天内不叫库存,叫垃圾,想倒掉还要叫卫生费清理费的。多少蔬菜作物都是连续采收的,一旦开始采收,未来的几周甚至几个月是连续收获的,不能因为市场价格不好而停止。

选地、建设、品种选择

笔者见过很多蔬菜园区,是根据当地政府的扶持政策而不是自然环境而选择基地所在地。有些人建设大棚前自己都说不清自己的具体要求,不知道要建成什么样,建完了不知道怎么选择品种,种上蔬菜品种之后又不知道怎么管,种出来的又没有稳定的销售渠道,一句话,没有市场考察,极端盲目。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zz/2_4769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