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为什么多慷慨悲歌之士?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18 09:54:18
字号:

文中均为“黑白的触动”作者所摄,版权所有,严禁盗用!

燕赵为什么多慷慨悲歌之士?

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这是古人的共识。数数河北土地上诞生的豪杰侠士和发生的悲烈壮举,就知道古人诚不我欺:

唐人高适用“千场纵博家仍富,几度报仇身不死”形容邯郸游侠的风度;

汉人刘向用“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形容刺客荆轲的气魄;

幽州张翼德,“赤胆忠心真豪气,丈八蛇矛摄人魂”;

常山赵子龙,“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

......

这一路慷慨悲歌到近代依然激昂:

出生于河北乐亭的李大钊,被反动派逮捕后受尽酷刑凌辱,他坚贞不屈,大义凛然,终遭杀害,年仅38岁;

在河北保定易县,狼牙山五壮士顽强杀敌,弹尽粮绝,拼尽全力后跳崖殉国......

也许是北地的烈风飞沙和酷暑严寒造就了他们坚毅豪爽的性情,然而燕赵不仅仅有粗豪之士,这片土地上还诞生了古老的墓穴壁画、精美的陶瓷、丰富的民俗艺术,比如,“五大名窑”之一的定窑诞生于河北曲阳,此外,曲阳石雕源远流长,名满天下,从古代的汉白玉到近代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无不是曲阳石匠的杰作。

今天的文章,就带大家逛逛河北博物院,在和文字中近距离一睹民俗非遗的精美和燕赵古国的风采。

博物院位于石家庄文化广场

广场上的鸽子和游人相处融洽

博物院门前有两尊双翼神兽雕塑,这是中山王墓的镇墓兽

奇技似无益于人,而百艺则有济于用。

古人不尚娱乐,是以戏子杂耍在古代地位不高,除了官宦贵族偶尔观赏取乐,普通百姓忙于生存,没时间、没兴趣也没心情搞所谓的“奇技”,如果不能帮着种庄稼、不能帮着治水抗旱、不能提高劳动功效,再奇的技,古人眼中也是雕虫小技。

而与日常生活相关的“百艺”,有些虽然也不缺“奇巧”甚或“花哨”,却是人们愿意钻研发展的,它们方便和丰富了老百姓的生活,更在代代相传中精益求精,从最初的装点或实用变为后来的文化和传统,成为了现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遗不仅是文化民俗的传承,它也能反哺一代代从中注入文化底蕴的手艺人。在河北,“非遗”和“扶贫”结合在了一起,一些有手艺的匠人,通过自己制作的精美工艺品有所收入,不仅可以致富,也传播了传统文化,实乃一举两得。

河北博物院的一层,就展出了这些“匠心襄扶”的非遗项目,下面同我一起看看。

京绣:兴起于唐,兴盛于明清,为燕京八绝之一;用料考究,技术精湛,格调风雅,多用于宫廷装饰和服饰;清廷灭亡后,京绣流于民间,发展出不同流派,河北定兴京绣是其中一种,其善用象征、针法细腻、色彩清雅、风格独特。

京绣所用的植物染料染线:

小姑娘演绎纺线过程:

曲阳石雕:曲阳石雕有多牛?北京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人民大会堂、天安门修复、历史博物馆、民族文化宫、军事博物馆等工程均有曲阳石匠的参与;它起源于西汉、发展于唐宋、兴盛于明清,清朝时,享有“天下咸称曲阳石雕”的盛名;它秀美雅致,除了建筑,各种飞禽走兽、神话人物、历史古迹,都是它的雕刻题材。

汉武大帝:

历史人物:

和之韵:(曲阳泥塑,起初为石雕的预览,后来渐成独立的艺术)

广宗柳编:河北广宗县的柳编技艺源于清代,世代相传,口传心授,制品主要有簸箕、篮子、方簸箩、八斗等日用品,实用却不乏精美,极具观赏性。

固安柳编:河北固安县有“柳编之乡”的美誉,明朝时就出现了这项技艺,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制品有水斗、笸箩、安全帽、茶几、礼品篮、首饰盒等,品种齐全、技术精湛,在国内外都享有盛誉。

易水砚:产于河北易县,是中国著名古砚之一,与广东的端砚齐名,有“南端北易”之称;相传始于战国,最早的出土实物诞生于东汉,成熟于唐朝;易水砚发墨、储墨、润笔、励毫,古代鉴赏家称赞其“质地坚润而刚,颜色嫩儿纯,滑中有涩,涩中不滞笔,涩而易发墨,其色尤艳。”

双龙聚宝砚:

邢窑陶瓷:位于河北邢台,始于北朝,兴于隋唐,衰于元明,是我国北方最早烧制白瓷的窑场,距今已有1000多年;隋朝时,邢窑烧制出了造型精美、透影性极强的高档白瓷,打破了自商代以来青瓷独尊的局面,首开白瓷生产之先河,形成了陶瓷史上的“南青北白”格局;唐代时,与越窑平分秋色,成为两大名窑之一;邢窑也是我国最早的贡窑(为朝廷烧制瓷器的民窑),为以后彩绘瓷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邢窑白瓷的烧制是我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白瓷编钟:

白瓷壶:

定窑陶瓷:始于唐,兴于北宋,北宋“五大名窑”之一,产地也是曲阳,因曲阳古时属于定州,故名“定瓷”;定瓷制品有碗、盘、瓶、碟、盒和枕等,胎质坚密细腻,釉色透明,柔润媲玉,在“五大名窑(定、汝、官、哥、钧)”中,唯独定窑以装饰见长,刻花奔逸,印花典雅;定窑产品的特征之一是口沿多不施釉,称为“芒口”。

小龙首净瓶:

孩儿枕:

丰宁满族剪纸:产生于清康熙年间,丰宁是满族自治县,剪纸多描绘满足习俗,以阳刻为主、阴刻为辅、剪功精细、制作缜密、富有对比,生活气息浓郁,时代感强。

武强木板年画:始于宋元,盛于清康熙、嘉庆年间,题材广泛,风格粗犷豪放,具有浓厚乡土气息。

衡水内画:一种鼻烟壶内壁绘画技艺,主要分布在河北衡水市及其周边地区;其立意深邃,构图严谨,技法丰富,设色协调,雅俗共赏。?

内画扇面:

内画花瓶:

八仙祝寿:

花丝镶嵌和景泰蓝:产地位于河北大厂回族自治县,以金属(和矿物质)为原料,集美术、工艺、雕刻、镶嵌等技术为一体,制作出华丽精美的艺术品,受当地回族文化影响,制品有鲜明的伊斯兰文化特征。

莲花盏:

金执壶:

如意福禄尊:

“非遗”就带大家看到这里,离此不远的展厅叫“传承德泽 丰芜康宁”,展出了满族的文化和在承德的狩猎习俗,大部分都是文字介绍,篇幅所限,这部分就一笔带过。

满族八旗: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于1621年(明万历二十九年)创办的军事组织,最初只有黄、白、红、蓝四旗,1614年改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并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统称八旗,统率满、蒙、汉族军队,其中镶黄、正黄、正白三旗为皇帝亲统,是上三旗。

满族腰刀:

在博物院中,定时有传统曲艺的表演,有河北梆子,也有京韵大鼓,所唱的内容大都类似于“劝人方”:要注意锻炼,要善于调节情绪,多食蔬菜,少生气等等,非常接地气,尽管我不是特别感兴趣,还是在剧场中逗留了一会儿,其他的中老年观众倒是听得兴味盎然。

河北梆子是河北、天津、北京等北方地区的主要剧种之一,它蕴含着燕赵人文情怀,在漫长的发展中积累的丰富的板式、多样的剧目、精湛的表演和高亢激昂的唱腔风格。

在第一部分“非遗”展厅中,所展示的是现代瓷艺,其实瓷器在河北的历史源远流长,商朝时,河北人就开始使用原始青瓷,北朝时,河北人开始烧制瓷器,唐宋时,河北成为重要的瓷器产地,邢窑、定窑、磁州窑瓷器声名远播。

下面一起看看古代的精美瓷器。

青釉仰覆莲花尊:北朝瓷器,莲花瓣的装饰反映 了北朝佛教盛行。

白釉双鱼背壶:属于隋唐五代是的邢窑,上文中已介绍过,邢窑主要烧制白釉瓷,釉色洁白莹润,有“似雪类银”之称。

三彩卧兔枕:属唐代邢窑,除了白釉瓷,邢窑兼烧青釉、黄釉、黑釉、酱釉和三彩器。

白釉凤首壶:属晚唐五代定窑,定窑继承了邢窑的技艺,也主要烧制白瓷,特色是产品有刻花,有极高的艺术水平;凤首壶是受波斯文化影响的一种唐代容器,多见于金银器,用白瓷烧制,是中西合璧的艺术精品。

绿釉黑彩喜鹊登枝纹椭圆形枕:属宋代磁州窑,磁州窑始于北朝,宋、金达到高峰,其造型丰富、格调粗犷、富于生活气息。

三彩凤首壶:属五代井陉(音行)磁窑,井陉窑是考古工作者近年来的新发现,也已白瓷为主,兼烧酱釉、黑褐釉、绿釉、黄釉、三彩等。

青花折枝三果纹梅瓶:明永乐年间的青花瓷;青花瓷出现于唐代,成熟于元代,以氧化钴为着色剂,采用釉下绘画技法,呈现白地蓝花的艺术效果。

“储秀宫”蓝釉绿彩龙纹盘:储秀宫是故宫西六宫之一,慈溪曾居住于此。

茶叶末釉绶带葫芦瓶:清朝乾隆时期瓷器。

精美的瓷器曾经相当于我国的名片,很多国家都是通过瓷器来认识中国的,英语中的“瓷器”和“中国”为同一单词——“CHINA”,可见中国瓷器之广受欢迎。不过在《文明之光》一书中,吴军提到现代欧洲、日本的瓷器水准已超过中国,它们的产品更受青睐。所谓风水轮流转,艺术可以有诞生地,却无法被垄断私有。

赏罢瓷器,下面去看看古代壁画。

壁画是最早的绘画形式,上万年前的原始人就已经用石头在墙壁上刻画,在宁夏博物馆一文中介绍的贺兰山岩画就是最早的壁画之一。

我国的壁画在汉唐盛极一时,其实其间北朝的壁画也不遑多让,只不过一直没有被发现而已。

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河北境内陆续发现了一批北朝墓葬,其中均有壁画,它们奇幻瑰丽、胡汉交融、上承汉风、下开唐声,具有非凡的艺术价值。

茹茹公主墓壁画:茹茹公主是北方少数民族柔然最高首领阿那瑰的孙女、东魏(北朝朝代之一)大丞相高欢的儿媳,壁画的华丽煊赫显示着她生前的高贵尊尚。

高洋墓壁画:高洋是北齐开国皇帝,高欢的次子;画中鸟是朱雀,伫立展翅,姿态雄健。

高润墓壁画:高润是高欢的第十四子,画中有墓主和男女侍从等。

虽然我不甚懂画,但看着这些奇异鲜艳的形象,还是觉得1000多年前的古人,想象力和艺术水准都令人惊叹。

上文中提到曲阳石雕历史悠久,始于西汉,我们经常听到的“汉白玉”就源于此。从西汉到明清,随着不同的主流文化变迁,曲阳石雕的内容也不断变化,从石俑到佛像,从女伶到建筑,无所不包,无所不精。

这部分就给大家展示一些古代的石雕作品。

西汉中山靖王墓石俑:石雕初期,朴实自然。

弥勒菩萨与弥勒佛:5世纪时,弥勒信仰在河北地区非常普遍,于是石雕多表现弥勒信仰,这时的作品有更多的细节,栩栩如生。

阿弥陀佛立像:

石雕大佛:

中山国是战国时的一个国家,战国七雄:秦、齐、楚、燕、赵、魏、韩,没有中山啊!

是没有,战国之世,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称“雄”的门槛“万乘”,中山还没有达到,所以它只算是个小国,位于燕国之南,赵国之北。

上图来自网络

国虽小,气不弱,中山国于强国夹缝中斡旋抗衡,也曾耀兵称王于太行山麓。然而中山国由游牧民族所建,历史短暂,史书上也没有详细的记载,一直以来鲜为人知,被称为“神秘王国”。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在河北平山发掘出五座中山王族墓和百余座平民墓,这才将这一“神秘王国”的面纱渐渐揭下。从一件件出土的青铜器中,能感受到中山国强盛时期的雄风。

中山王夔龙饰铜方壶:

中山王铁足铜鼎:

凤首流铜匜(音遗,古代一种盥洗器):

中山侯铜钺:铜钺为王权的象征。

双鹰头山峰形瓦钉饰:建筑构件。

刀币:

弹球:由泥、银或石头做成,投掷武器。

铜剑:

中山王金路车(仿):部分构件以金装饰,是诸侯王会见宾客时的专用车。

串珠:

铜钮钟、帷幔铜环、篷杆铜帽、铜吊环:

铜山字形器:仪仗礼器,象征中山王的权威,为战国中山国所特有。

铜扁壶:其中盛有绿色酒液。

错金银铜虎噬鹿屏座 :为什么加粗字体?因为这是我最喜欢的一件宝贝,猛虎身躯矫健,正贪婪地吞食小鹿,小鹿在虎口中无力挣扎,状貌凄然,惟妙惟肖。中山国人制器工艺之超绝,由此可见一斑。

错金银铜牛屏座:

银首人俑铜灯:

水晶环:冰裂状纹理清晰可见,仿佛一触即碎。

除了战国中山国的墓葬,河北还出土过轰动全国的陵山古墓,墓主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和王后窦绾,墓葬规模宏大,保存完整,犹如地下宫殿,出土文物达一万余件。

金缕玉衣:古墓中出土的两套金缕玉衣,是目前发现最早、等级最高、保存最完整的金缕玉衣;玉衣是汉代皇帝和贵族的特制葬服,按等级分为金缕玉衣、银缕玉衣、铜缕玉衣;玉衣内尸骨已朽,只有牙齿碎片和骨渣残留。

透雕双龙白玉璧:玉质晶莹,造型生动,是汉代玉器中的珍品。

汉代安车(仿):安车是坐乘之车,不同身份的人乘坐不同装饰的马车,王车的车轮为朱红色,车盖为青黑色,金属器件涂金。

长信宫灯:

错金铜博山炉 :这是镇馆之宝,底座有三条蛟龙,炉身山峦重叠貌,山中神兽出没,虎豹奔走,猎人持弩巡猎其间,人与自然和谐一体,制作精美,是罕见的古代艺术珍品。

铜朱雀衔环杯:调和化妆品的用具。

铜骑兽人物博山炉:

如何鉴定天字罐?

《瓷质博茕器的小蕴深》日志

这两颗造型酷似骰子的十四面体德化窑瓷器玩物,式样十分精致。经笔者翻阅古籍查证,这种物件叫“博茕”,是玩六博游戏的用具。《说文·凡部》:“茕,回疾也。”“茕”,初用木制,故又作“橩”,后易木为玉,因而又作“琼”或“玖”。茕,相当于后世所用的骰子,掷之则回转。据考古资料记载,已知最早的茕是秦代,即秦始皇陵发现的那件十四面体的石质茕,汉代的茕则皆是十八面体。

“博戏”是中国古代游戏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人展现智慧、运筹争胜的方式。中国古代最为重要、最有影响的博戏形式就是掷骰子。骰子,又名投子、色子等等,是中国博戏中六博之一。骰子发端于春秋时代,源于当时的大博、小博,成熟于晋、唐之间,自宋代之后,广泛地运用于多种游戏,花样叠出,愈变愈巧。

如图所示的明末德化瓷十四面体博茕,高2厘米,瓷质细腻致密,十四个面全部上釉,色泽洁白莹润,此器呈十四面圆球形,其中六面依次有一至六的点数,其余八面刻有“生、旦、帖、丑”和“过、末、外、正”等文字,文字书写流畅,颇有大家之风。且不说这颗博茕的用途,单单十四面全部上釉,需支垫烧制,其烧成难度可想而知。

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又一次思想十分活跃的时期,整个社会普遍存在着一种崇尚“古雅”的生活态度。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德化窑发挥自然资源与生产技术的优势,大量烧制器用文玩,供应社会的普遍需求,甚至大量仿古器物(尤其是古铜器),用以满足贵族士大夫争奇斗趣铺陈风雅的需要。这两颗德化瓷十四面博茕,应是当时崇尚“古雅”而仿秦汉博茕的器用文玩品。

至于这两颗博茕的功用,应属行酒令博茕,其上的“生、旦、帖、丑”和“过、末、外、正”如何玩法,可能类似于今天的“官、兵、捉、贼”。行酒令博茕(骰子)为古代饮酒时娱乐使用,其间的文字则为说明游戏的规则。

从故宫藏品看瓷质文房用具

瓷质文房用具在我国的烧造已有相当长的历史。从目前传世的瓷质文房用具来看,砚、砚滴、笔筒、笔架、笔管、笔洗、笔掭、印盒、臂搁、镇纸等相继出现。从时代发展来看,早在三国魏、西晋、东晋、南朝时期文具已经陆续出现,考古资料表明,魏正始二年(241年)南京石门坎墓、江苏句容西晋元康四年(294年)墓中出土有青釉三熊足砚,江苏镇江西晋元康五年(295年)墓、南京西晋永嘉二年(308年)墓出土有青釉三足砚,江苏金坛吴永安三年(260年)墓、南京光华门外赵士冈吴凤凰二年(273年)墓以及江西波阳西晋太康三年(282年)墓出土有青釉蛙形砚滴,南京中华门外郭家山西晋元康三年(293年)墓出土有青釉印纹水丞。早期的瓷制文具主要以青瓷为主,种类主要见有砚、砚滴、蛙式水丞。

从窑址调查来看,浙江德清窑最早开始烧制瓷砚。隋唐时期,特别是唐代,社会发展,文化空间繁荣,北方瓷业迅速发展,定窑、巩县窑、南方越窑、长沙窑、邛窑、梅县窑都烧制文具,以砚、水丞较为常见。砚的造型较早期丰富,有多足砚、风字砚等。窑址调查也显示不少瓷窑烧制文具。已发现安阳窑、湘阴窑、丰城窑、长沙窑、邛崃窑、灌县窑等烧制瓷砚。宋代瓷业进一步发展,名窑众多,文具的烧造更为普遍。水丞、洗的烧造量增多,很多瓷窑都有烧制。定窑、钧窑、汝窑、官窑、哥窑、龙泉窑、景德镇窑都有烧造,品种繁多,造型各异。窑址调查也发现宁波窑、遂溪等窑烧制瓷砚。元代浙江龙泉窑、江西景德镇窑都烧制文具。砚滴造型生动,有船形、童子骑牛、鱼形等式。文具的发达时期为明、清两代,尤以清代最为突出。明清时文具品类增加,品种繁多。造型也更加程式化而又多样。常见笔洗、笔架、笔筒、笔管、笔掭、砚、砚滴、印盒、水丞、水盂、臂搁、镇纸等。为方便叙述,本文主要按器型略作介绍。

从纪年墓出土的瓷砚来看,三国、西晋、东晋三足砚比较流行,砚的三足有兽蹄形足及三足,以兽形足比较多见。东晋开始出现四足砚。南朝时期虽然还有一些三足砚,但造型与早期的不一样,足有的细而尖。而多足砚出现较多。隋唐时期继承南朝多足砚的,有白釉、青釉砚,足比北朝时期更多,有的达28个足。砚面突起,四周围以深凹的水槽,即文献所载的辟雍砚。辟雍砚是瓷砚发展的`最后阶段,此后,石砚兴起,瓷砚渐退出历史舞台。砚足的形式有的继承北朝的圆珠形足,有的为兽形蹄足。也有圈足砚,北方、南方瓷窑都有烧制。唐代晚期还流行在圈足上饰以镂空装饰,越窑、梅县窑即在高圈足上饰有花形或圆形镂孔。除圆形砚以外,还有风字砚。宋代开始瓷砚数量减少,明清时期还有少量制作,以圆形、长方形为常见。

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瓷砚来看,从晋唐以至明清时期的都有。早期砚主要以越窑系产品为主,西晋青釉砚,里心坦平,有六个支烧痕,三兽足;唐白釉多足砚,一种造型为圆形,砚面突起,边沿有存水的凹槽,蹄形足18个,足下有支撑的环。另一种为圈足,28个蹄形足贴附于圈足上,没有实用意义,而只作为装饰。唐越窑青釉砚,高圈足外撇,足上有花式镂孔装饰。唐青黄釉五联水丞砚,5个水丞相连,中心为平坦的砚面,边有水槽。唐邛窑青釉砚,五人物足,足下有环。唐琉璃厂窑青釉风字砚,一边圆形,另一边方形,圆形部分着地,方形部分翘起,下有两足;宋代有白釉“官”字款莲瓣纹砚;明代有天启年款的青花勾莲纹砚、万历锦地开光人物纹圆砚,一侧有花形水槽;清代有雍正“戊申小阳月制”哥釉叶式砚、雍正青花砚、道光“李裕成作”款雕瓷凸花长方带盒砚等。

砚滴

最早见于西晋时期,青釉蛙形砚滴比较流行。同期还有龟形、熊形、兔形等。《饮流斋说瓷》有“水滴象形者,其制甚古,蟾滴,由来久矣。古者以铜,后世以瓷。明清有蹲龙、宝象诸状。凡作物形而贮水不多则名曰滴,不名曰盂”。故宫藏品中有晋龟形砚滴、元代龙泉窑青釉船形砚滴。

水丞

水丞是文具当中常见的一种器形,亦称水盂,用于盛水。器形一般小巧,最早见于西晋时期青釉蛙式水盂,此后唐宋以至明清时期各地瓷窑都有烧造,以清代景德镇窑烧造数量最多,品种丰富。

在故宫藏品中,西晋的有青釉印纹水丞,唐代的有越窑青釉或白釉四足水丞、青釉五联水丞、窑青釉水丞、邛窑褐绿彩水丞,宋代的有官窑青釉水丞。明代的有嘉靖青花双凤纹水丞、绿彩龙纹水丞、万历五彩云龙纹水丞。

到清代,瓷水丞的制作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峰。康熙时期常见青花、黄地青花、釉里红、釉里红加彩、粉彩、五彩、三彩、红彩、青釉、郎窑红、郎窑绿、白釉、仿定窑白釉、哥釉、绿釉、紫釉等品种的水丞。

雍正时期的品种有青花、蓝地青花、粉彩、五彩、仿官釉、仿哥釉、黄哥釉、粉青釉、炉钧釉、冬青釉、白釉、孔雀绿釉、茶叶末釉、仿宣红、祭红等等。

乾隆时期有水丞纹饰丰富,青花器常见三果、朵花、荷莲、花鸟、花卉、云头、螭纹等纹饰。品种有青花胭脂红地粉彩、黄地蓝料彩、五彩、仿宋白釉、仿官窑、仿哥釉、粉青、霁红、祭红、炉钧釉、石釉、天蓝釉、铁锈花釉、茶叶末釉、鳝鱼青釉、米黄釉、孔雀绿釉、豆青釉等。造型多样,有圆形、方形、蛋形、一粒珠形等,还有动物造型的如兽形、蟹形、蟾形等。

乾隆以后,水丞的烧造无论从数量还是品种上都有所减少,嘉庆时期主要以青花、浆胎青花、红彩、祭红、青釉较多,道光时期有青花、祭红釉、窑变、冬青釉、仿官釉、哥釉、白釉、黄釉、鳝鱼青釉等,样式有球式、扁腹式、上小下丰式等。同光以后,水丞和釉色和品种创新不多。除景德镇以外,宜兴窑、广窑也烧制水丞。

笔掭

瓷制笔掭乾隆时期多有制作,乾隆一朝,瓷制类的文房用具向更广阔的前景发展。

印盒

瓷制印盒历朝都有制作,乾隆时期印盒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各类印盒丰富,数量品种较多的是清三代,康熙时期的有豇豆红、青花、五彩、郎窑红、青花釉里红、浆胎白釉等品种,雍正时期的青花、斗彩类的印盒多见,乾隆时期有青花、青花釉里红、蓝地白花、洒蓝、粉彩、哥釉、白釉、斗彩、三彩、青釉、仿石釉等品种,嘉庆时期主要以青花最多。此外还有宜兴窑竹节式“彭年制”印盒等。

臂搁

臂搁用于写字时搁放手臂,形状似半剖的竹筒形。宋代官窑烧制天青釉臂搁。清代前期,景德镇御窑厂烧制墨彩、粉彩、釉里红等品种臂搁。故宫藏有光绪粉彩折枝桃双燕书卷式臂搁。

镇纸

明清两代流行的文具,用于镇压纸张,器底平整,四面多作矮山状。

笔洗

笔洗在宋代最为流行,汝、官、哥、定、钧、耀州、龙泉、景德镇窑都有烧制。明清时期造型更加丰富,仅雍正时期就有桃、灵芝、葫芦、荷叶、海棠、梅花等数十种之多。故宫收藏的笔洗自晋直至明清时期的都有。如晋青釉洗、唐三彩荔枝花纹洗、宋汝窑、哥窑、龙泉窑、钧窑、耀州窑、定窑、景德镇窑烧制的各式洗、元龙泉窑各式洗、明宣德青花、红釉菱花式洗、正德青花卷叶纹洗、三彩洗、明仿官船式洗、嘉靖青花龙凤纹洗、万历仿宣德青花鱼藻纹洗等。

清康熙时期的品种有青花、三彩、孔雀绿釉、冬青釉、茄皮紫釉、仿哥釉等;雍正朝有青花、斗彩、白釉、仿石釉、祭红、仿官窑、仿哥釉、霁蓝釉、天蓝釉、仿龙泉釉、鳝鱼青釉等;乾隆期常见青花、哥釉青花、粉彩、白釉、仿汝窑、仿官、仿哥、哥釉、米黄哥釉、青釉、粉青釉、冬青釉、窑变釉、松石绿釉、黄釉、珊瑚红釉、茶叶末釉、釉里红等;嘉庆时有青花、黄地粉彩、绿地粉彩、霁蓝、霁蓝、哥釉、茶叶末釉等,道光时期的有青花、哥釉、仿官、冬青釉粉彩、白釉、红地描金、红绿彩等。除景德镇外,福建建窑、广东广窑、江苏宜兴窑等生产了不少笔洗品种。

笔筒

晋代时已有笔筒,以浙江越窑产品为常见。器形为直筒形,平底。明清两代流行。浙江龙泉窑、江西景德镇窑、福建德化窑、江苏宜兴窑、广东石湾窑等都有制作,尤以景德镇窑产品最多,品种最丰富,是文具中数量最多的器形。故宫藏有历代笔筒,以明末至清朝作品最为丰富。明末崇祯时期青花笔筒对清代初期有较大影响,笔筒造型主要有直筒形与束腰形,尺寸较大,以人物纹较多,故宫藏有崇祯青花人物纹、人鹿纹、异兽纹、花鸟纹的笔筒。

清顺治的笔筒主要以青花为主,到康熙时期,笔筒大量烧造,品种多,造型丰富。从釉色品种上看,青花占主流,其他的有哥釉青花、青花釉里红、釉里红、洒蓝五彩、洒蓝描金、黑釉描金、豆青釉、冬青釉、五彩、斗彩、三彩、祭红釉、红彩加金、茄皮紫釉、白釉、孔雀绿釉等。纹饰有人物纹、博古图、龙凤纹、花鸟纹、诗文、山水纹、松竹梅纹、莲池纹、百寿纹等,其中以山水、人物、诗文、花鸟纹、松竹梅纹较多见。

雍正时期的笔筒相对于康熙、乾隆时期品种、数量较少,品种有青花、青花加紫、釉里红、粉彩、墨彩、墨彩加粉彩、木纹釉、木纹釉墨彩、木纹釉粉彩、茶叶末釉、霁蓝釉等等。纹饰有人物纹、花鸟纹、诗文、松鹿纹、狮球纹、山水纹、松鹤纹等。

乾隆时期笔筒的品种有青花、青花描金、蓝地青花、青花镂空、青花粉彩、粉彩雕瓷、粉彩加金、绿地开光粉彩、蓝地开光粉彩、蓝地粉彩、酱釉粉彩、豆青粉彩、石釉、窑变釉、炉钧釉、白釉、天蓝釉、绿地压道粉彩、粉青釉、青釉加紫、冬青釉加紫、黄釉、茄皮紫釉、孔雀绿釉、红彩、斗彩、墨彩等;纹饰有人物纹、山水纹、花鸟纹、诗文等;乾隆时期笔筒的造型在清一代是最为丰富的,除常见的圆形、方形外,海棠式、树根式、干支转字式、镂空式、斜方式、仿竹雕式等等式样。

嘉庆时期的笔筒釉彩品有粉彩、木纹釉、红地描金等品种,道光时期有釉里红、粉彩、斗彩、哥釉、黄釉等品种,同治、光绪时有青花、粉彩、祭红釉、黄釉等。还有宜兴窑山水方形笔筒。嘉庆以后的笔筒式样也见有书卷式、海棠式树根式、雕瓷、竹节刻花、刻瓷等。

笔管

瓷制笔管主要流行于明清两代,明代嘉靖、万历时期比较多见,有青花、五彩等品种。台北故宫藏有万历时期的笔管多种,故宫藏有嘉庆时期松石绿釉粉彩云蝠纹笔管等。

笔架

明清时期流行,多作五峰山形。有青花、釉里红、红釉、蓝釉、哥釉等品种。故宫所藏的笔架有正德时期青花阿拉伯文笔架、嘉靖时期红釉鹅形笔架、万历时期青花龙纹笔架、万历青花五彩五龙山形笔架、明哥釉笔山、康熙孔雀绿釉山形笔架、哥釉山形笔架、雍正哥釉山形笔架、雍正仿官五峰笔山、乾隆哥釉笔山、树根式笔山、青花描金开光粉彩墨床式笔架、鱼子纹黄哥釉笔山、道光哥釉五峰笔山、树根式笔架式三孔水丞等。

“天”字罐,是明成化年间出现的一种小型斗彩盖罐,因罐底书青花“天”字款而得名。罐为直口,短颈,圆肩,鼓腹;下部内敛,内挖圈足,附盖。盖多平顶微凸,直壁,覆于灌口。罐腹纹饰多为海马纹,也有海水龙纹、缠枝莲纹等纹饰。

传世器物中有在海水飞马罐底书“天”字的,也有在爪龙罐底书“天”字的。成化斗彩天字罐因其名贵,故从明后期至清代各朝都有仿制,其中尤以清康熙和雍正两朝最为逼真。康熙朝仿品胎体厚重,雍正、乾隆朝胎薄质细,釉下可见明显的旋纹。总的看来,仿品纹样大多显得工细有余而流畅不足,各种色彩的呈色以至款识的书写特点均与真品存在一定的差别。

天球瓶的创制是受了西亚文化的影响,始见于明永乐朝,多为青花,口微侈,直颈,腹浑圆似球,平底。天球瓶作为明永乐、宣德以来的传统造型,宣德器较永乐器略显粗放,此后明代各朝都没出现。清代康熙朝仿古之风盛行,天球瓶则多仿明初之器,雍正、乾隆时较为流行。这时的品种有青花釉里红、粉彩等,多署本朝款。

瓜棱罐是在何时出现的?

瓜棱罐,最早见于宋代北方窑,明代时较为流行,因罐身呈瓜棱形而得名,嘉靖、万历时烧制量较大。传世的雍正官窑茶叶末釉瓜棱罐,口、足微收,腹部丰满,呈橄榄状。罐身凸起瓜棱十六道,底足内青花篆书“大清雍正年制”款,造型端庄、大方。

转心瓶的工艺精华在哪些方面?制作工艺是什么样的?

转心瓶也称“旋转瓶”。转心瓶是清代宫廷的御用观赏玩物,存世十分稀少。转心瓶多为粉彩器,藏品想送至国内一线拍行(北京保利,北京翰海,睿嘉四季等),亦可私下推荐。可询,一八七,一五零八,七三一 一杜经理工艺精美,绘画细腻,独出心裁转心瓶是在瓶内套装一个可以转动的内瓶,内瓶上往往用粉彩描绘婴戏、四季风光图案。外瓶在与内瓶相对应的位置镂空,转动内瓶时可以通过外瓶的镂空部分看到内瓶的不同画面,犹如“走马灯”。也有的内瓶图案固定不动,瓶口里部盛水,利用水轮机原理,凭水珠滴露重力,推动瓶心夹层旋转。

转心瓶制作工艺复杂,采用了拉、印、雕、旋、镶、拱、削、镂等工艺技法,突出地反应了当时高超的工艺技术。制作时首先把外瓶的底部精心做成凸起的鸡心纽,内瓶的底部做成与鸡心纽大小相吻合的内凹鸡心槽,将外瓶的颈部、腹部、底座与内瓶各部分分别烧制好后,将套瓶伸入瓶身内,最后用一种特制的黏合剂把内瓶与外瓶的颈相粘连,于是瓶座与瓶身就连在一起了。经烧制后内瓶的随外瓶自由旋转。当转动瓶颈时,内瓶上的纹饰便通过瓶身上的镂空连续展示出来。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zz/2_4754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