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秧田期立枯病的症状、发病原因及防治方法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4 13:44:05
字号:

俗话说秧好半田谷,现在正值水稻育苗期间,加强水稻苗期田间管理,促使秧苗健壮生长,是水稻获得高产的关键,但在秧田期易发生立枯病,此病一但发生很难防治,故在防治上应掌握“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

水稻秧田期立枯病的症状、发病原因及防治方法

一、水稻立枯病病害症状

1、在幼苗立针期到2叶期,病苗心叶枯黄,叶片不展开,基部变褐,有时叶鞘上生有褐斑,病根也逐渐变为黄褐色。种子与幼苗基部交界处生有霉层,茎基软弱,易折断,育苗床中幼苗常成簇,成片发生与死亡。

2、在幼苗2.5叶期前后,病苗叶尖不吐水,叶色枯黄、萎蔫,成穴状迅速向外扩展,秧苗基部与根部极易拉断,叶片打绺。在天气骤晴时,幼苗迅速表现青枯,心叶及上部叶片“打绺”。幼苗叶色青绿,最后整株萎蔫,出现成片青绿枯死。

二、水稻立枯病发病原因

1、低温、阴雨、光照不足是诱发立枯病的重要条件,其中以低温影响最大。在低温条件下幼苗抗病能力降低,有利于病害发生。气温过低,对病原菌发育和侵染影响小,但对幼苗生长不利,根系发育不良,吸收营养能力下降,更有助于病害发展。如天气持续低温或阴雨后暴晴,土壤水分不足,幼苗生理失调,病害发生加重。

2、一般种子受伤,受冻或催芽时间过长以及生命力差的种子抗逆性弱,病害重。

3、一般苗床土壤粘重、偏碱,以及播种过早、过密、覆土过厚均有助于此病发生,尤其苗期施肥、灌水或通风管理措施不当,均有利于立枯病的发生。

三、水稻立枯病防治方法

1、精心选种与晒种,提高催芽技术,防止种子受伤,提高种子生命力和抗病力

2、要做好防寒、保温、通风、练苗等环节的工作,提高幼苗抗病力,防止和减轻立枯病、恶苗病的生。

3、播种前用“咪鲜胺”浸种消毒处理种子,对秧板进行消毒。稻种在消毒处理前一般要先晒种和选种,然后消毒;

4、秧苗1叶1芯期喷施敌克松等进行预防。

5、加强田间管理,一看到发病株或发病中心即应喷药防治。防治的药剂有敌克松、立枯灵、甲霜恶霉灵等。

水稻秧田运用“多效唑”化控有什么作用?

水稻立枯病是水稻在苗期时一种很常见的病害,它属于土传病害,危害水稻的正常生长,对最终产量影响较大,是种植户比较头疼又害怕的一种病害,轻则会使秧苗的抵抗力减弱,一些病菌趁虚而入形成危害,重则需要重新播种。

水稻得了立枯病很好判断,由于是幼苗时期,可以看其根部,患病的稻株根部有徾层,颜色呈褐色,严重的甚至直接腐烂,危害大小很容易判断出来。

水稻立枯病的发病原因很多,比较常见的有以下3种:

1、土壤

上面已说了,水稻立枯病是一种土传病害,所以土壤中携带有病菌的话,是最根本的原因,由于土壤没有进行消毒处理或者是消毒不彻底,这些病菌会在水中或土壤内营腐生生活,等到秧苗移栽上去之后,开始危害,立枯病就这样出现了。

2、气候

当遇见低温、阴雨天这样的天气时,也是水稻立枯病的发病原因,以早稻来说,当早稻移栽时,气温还会出现变数,苗期如何遇到了低温天气(气温15度以下时),导致秧苗自身的抗病能力减弱,但是,低温却对病菌影响不大,这样一来,病菌很快侵袭秧苗,如果这种情况,持续时间较长,生理严重失调,病害随即加重。

3、过密

如果水稻种植过密,秧苗直接互相争养分,会导致因养分不足,而出现弱苗的情况,这种情况下生长的秧苗,抗逆性较差,根系发育也不好,影响正常生长,这时候也是立枯病病菌感染的好时期,另外再说一点,播种过早也是一个原因。

从上面可以看出,秧苗素质差、生长弱、抗病、抗逆力差是发生立枯病的直接原因。了解完原因,再进行防治的话,就比较明确了,水稻立枯病的防治办法也有4点,分为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接着往下看:

1、土壤进行消毒,药剂可选择恶徾灵+甲霜灵,喷雾即可,目的就是消灭土壤中的病菌。

2、购买抗病性较强的品种进行种植,从品种上就开始进行预防,同时,不仅是立枯病,其他常见的病害也能起到有效的预防作用。

3、播种不宜过早,等温度处于8-10度以上时,再进行播种,同时,播种密度不要过密,如果是移栽的话,移栽密度要注意,特别是机器移栽,如有发现过密的情况,及时处理。

4、在苗床时期,就要做好防低温、通风、壮苗的工作,秧苗生长越旺盛,抵抗力越强,后续的立枯病发病就越少(同理,不仅是立枯病,其他病害也一样)。

5、苗期注意水肥管理,保证秧苗的生长环境,做好防寒、保温、通风等环节的工作,以此来减少水稻立枯病的发生。

6、一旦发病后,及时用药剂防治,常用的有立枯清(38%福-甲)、甲霜-恶徾灵等,一定要在发病前期使用,当然,没有发病也可以喷打,起到预防的作用。

关于水稻立枯病的发病原因以及预防和防治措施,小帮手就说这么多,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帮助,同时再次提醒一下,立枯病一定要引起大家的注意,不要等发病后再去防治,提前预防是关键。

三唑类植物生长调节剂多效唑(Paclobutrazol,PBZ)和烯效唑(Uniconazole,UCZ)在农业生产中被广泛使用,这两种农药属于手性农药,在延缓植物生长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对映体选择性特征,推测其原因在于多效唑和烯效唑对植物赤霉素合成酶的抑制具有对映体选择性,明确多效唑和烯效唑对酶作用的对映体选择性的特征可为手性农药的活性对映体的选择和合理利用提供理论指导。多效唑和烯效唑与赤霉素合成相关酶结合都是发生在羟基、五杂环以及苯环上,氢键、Π-Π堆积作用和极性相互作用是驱动多效唑和烯效唑与赤霉素合成相关酶结合的关键作用力。?

多效唑(MET)是一种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它在水稻育秧中应用的作用主要有:一是能促进秧田分策,矮化秧苗,培育多策矮壮秧苗;二是能有效提高秧龄弹性,一般能延缓适栽秧龄7~9天,经过两次化控可培育超长秧龄的大壮秧,有利于解决早播与迟栽的季节都口矛盾问题;三是有明显的增产作用,可增产4%~5%;四是可以省种,由于能促进秧苗低缴位分策,秧田分菜多,可适当减少大田栽插本数,从而节省大田用种量。

秧田化控一般进行1~2次。第一次在秧苗1叶1心至2叶期,每亩秧田用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200克对水100千克,均匀喷雾。喷药时和喷药后24小时内保持秧田湿润不灌水。第二次是在秧田育秧的4.5~5叶期,软盘育秧的4叶期,方法和用药量与第一次相同。实行第二次化控可使中,晚稻移栽的秧龄延长到35~40天,软盘育秧抛栽的秧龄延长到28~33天。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zz/2_11464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