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神农氏教会农民种稻的技术中国自古就是农业国家,而稻在3000多年前,就是中国人的主要粮食,时代约在商朝,当时稻这个字,只有类似“臼”字的字形,后来周朝种稻较为普及了,就加上了如稻穗挺立般的“禾”字。在金文当中,臼的上面加上了“爪”,形如迎风打稻,用手舂米。
至於「米」字在甲骨文中,原先只有六直点,上下三点,代表著米粒。后来将中间的点连起来,用以表示放米的架子隔板,就成了「米」字。而东汉许慎在其著作一本关于汉字的解说书《说文解字》中说到「米,穬粟实也。像禾实之形。」,后在汉字中也有将「粟米」称为「小米」,「稻米」为「大米」。
透过文字可以看出中国种稻的历史相当悠久是无容至疑的,但有不少学者依然希望找出最早的水稻或旱稻品种,亚洲有很多考古地点曾陆续发现了一些早期的稻谷。如1995年在中国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里,发现了四粒**的稻谷,测定年代为公元前一万年前,据知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稻谷。此外在长江下游河姆渡也曾出土有约7000年前的稻种残留物;广东英德出土的约一万年前的人工栽培的水稻硅质体。中国的古稻有些甚至被科学家拿来重新种植,并加入杂交稻的品种当中
水稻的起源和历史是什么?
* 水稻历史资料 * 中国水稻栽培历史悠久,在《管子》、《陆贾新语》等古籍中,均有约在公元前27世纪的神农时代播种"五谷"的记载,稻被列为五谷之一。
《史记·夏本纪》关于"禹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的记载,表明公元前21世纪,中国人民就已经开始和自然作斗争,疏治"九河",利用"卑湿"地带发展水稻。
距今约4200余年前,水稻栽培已从长江中下游推进到黄河中游。
到了战国时期,由于铁制农具和犁的应用,开始走向精耕细作,同时为发展水稻兴修了大型水利工程,如河北漳水渠(公元前445~前396年)、四川都江堰(公元前256年)、陕西郑国渠(公元前246年)等。
西汉时四川首先出现了梯田。
6世纪30年代,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曾专述了水、旱稻栽培技术。
晋《广志》中并有在稻田发展绿肥,增加有机肥源,培肥地力的记载。
反映了当时的种稻技术已有一定水平。
魏晋南北朝以后,中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唐宋六百多年间,江南成为全国水稻生产中心地区,太湖流域为稻米生产基地,京能军民所需大米全靠江南漕运。
当时由于重视水利兴建、江湖海涂围垦造田、农具改进、土壤培肥、稻麦两熟和品种更新等,江南稻区已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拼作栽培体系。
水稻挽救了中华文明 水稻种植,在中国作为一种大规模的农业,大约在北宋的时候兴起。
自从宋朝从越南引进优质品种的占城稻之后,水稻真正担当起了承载中华文明的重任。
水稻是一种喜爱水热性气候,需要大量水资源的作物,非常适合长江中下游和珠江三角洲种植。
这种作物产量非常高,农民撒下去的种子通常可以收获二十倍左右的稻谷。
这与小麦四倍于种子的产量相比显然是非常可观。
再加上长江流域以南地区气候温暖湿润,一年可以种植两季甚至三季,这意味着同样面积的土地,可以种植的水稻要比小麦多出好几倍。
这对于因为粮食危机不断陷入动乱的古代中国人来说简直是天大的福音。
更重要的是,种植水稻的土地不需要休耕,只需要每年适当补充养料就可以持续不断地耕种,产量也不会降低。
比起种一季就得休耕一两年的小麦来说,更是大大缓解了人地之间的矛盾。
再加上水稻常年浸泡在几十厘米深的水中生长,避免了麦田反复灌溉使水分大量蒸发造成的盐碱化问题,地力衰老的周期大大延长,无形中也延长了农业生产衰落的周期。
从北宋开始,中国古代王朝的经济重心便正式从黄河流域转移到了长江流域,与小麦农业一同衰落的中华文明也在水稻农业中重获生机,避免了重蹈古埃及和两河文明覆辙的命运。
一千年前的分水岭 如果把宋朝看作是小麦经济和水稻经济的分水岭,我们会发现,水稻接掌中国农业之后,中国统一王朝的更迭周期要比过去延长了。
从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统一王朝开始算起,到北宋建立之前,中国一共经历了秦、西汉、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等十个时代更迭,历时1180余年,平均每个朝代只有100多年的时间。
如果把南北朝和五代十国那几个短命王朝分开计算的话,这个数字还要更小。
而从北宋到清朝灭亡,一共有北宋、南宋、元、明、清五个王朝,历时950余年,平均每个王朝接近二百年。
可见北宋以前朝代更迭非常频繁,这与黄河流域的小麦农业不无关系。
而北宋以后以长江流域的水稻生产作为帝国生存的基础,显然大大改善了帝国的健康状态。
值得一提的是,在北宋之后的五个王朝中,元朝存在时间最短,只有70年,这一方面与蒙元统治者实行民族压迫政策有关,另一方面很可能也因为元朝统治者来自草原,将统治的重心放在了北方,而忽略了转移到了南方的经济中心。
从历史上的人口数据来看,北宋以前中国人口从未超过六千万,但是北宋以后人口急剧增加,达到一亿,到清朝末年达到了四亿。
作为人口增长的基础,主要粮食作物发生变化无疑具有决定性意义。
从小麦到水稻的转移给中国政治的格局也带来深刻的变化。
北宋以前的三千余年间,中国的人口、经济集中在黄河流域,中原地区社会经济繁荣,相对于北方游牧民族具有相当大的优势,因此游牧民族虽然屡次南侵,却始终不能深入到帝国的纵深地带,从来没能在中原站稳脚跟,很快就被赶回北方草原。
但北宋以后,由于经济重心转移到了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的人口大量南迁,使中原地区变得空虚起来,从此给了游牧民族入主中原的机会。
北宋与辽,南宋与金的恩怨就是这种状 况的写照。
随后,蒙古和满族也都先后成为了中国的统治者。
这在北宋以前是从来没有过的。
我们也错过了机会 在世界历史上,一个时代的危机,往往可以成为开启下一个时代的契机。
古代西欧的人们与北宋以前的中国人一样,常常面对粮食供应不足的危机。
自从罗马帝国衰亡之后,欧洲分裂成为大大小小的民族国家,长期缺粮使他们内乱频繁,战争不断。
他们不像我们这样幸运,并没有水稻来救急,于是便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解决生存问题,包括大力发展工商业,用工业产品从远方换来粮食。
饥饿让欧洲脚踏实地地走向了世界,并最终找到了工业化的道路。
相比之下,我们似乎很幸运,在我们的文明面临生存危机的时候,在我们的祖先面临饥饿的时候,我们利用水稻这种植物成功地应付下来,使历史发展回到了原来的轨道上。
从此我们仍然呆在家里继续着自己的生活,祖祖辈辈守着一亩二分地,因为我们相信,只要想尽办法精耕细作,这块土地上的植物就能够生长出养活我们的果实。
无论是商业还是工业都显得没什么必要,甚至是不务正业,我们始终守着最让人感觉踏实的农业。
于是,机会在贫瘠的小麦田陇中到来,很快又从肥沃的水稻沟渠中流走了。
采纳哦
世界水稻起源于中国湖南。
在1993年,中美联合考古队在道县玉蟾岩发现了世界最早的古栽培稻。水稻先在中国广泛种植,然后向西传播到印度,到中世纪时引入欧洲南部。史记中记载,大禹时期曾广泛种植水稻,令伯益给大家分发水稻种子,种在水田里。
经济价值:
稻糠是稻谷的壳,它是动物饲料的重要来源。也被运用做建筑材料,许多亚洲乡下的传统泥屋,如中国客家村落中的圆型土楼,材料中就有稻糠。现代社会中,稻糠也被试用在水泥混合材上,或是用来生产植酸钙、肌醇。
稻草也是另一个相当有特色的经济副产品,用途相当多。除供牛羊等牲畜食用,以稻草编成的草绳、草鞋与簑衣,是许多农人的必备品。早期也有许多房子是以稻草做屋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