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健脾开胃的中成药有哪些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3 03:16:13
字号:

宝宝健脾开胃的中药方一

原理:健脾益气

宝宝健脾开胃的中成药有哪些

药方:党参10g,茯苓10g,白术10g,黄芪10g,当归10g,赤芍10g,黄精10g,生阿胶10g,扁豆10g,山药10g

用法及用量:水煎服,每日二次,每次100Ml

宝宝健脾开胃的中药方二

原理:健脾益气

药方:当归10g,黄芪10g,山楂10g,神曲10g,麦芽10g,陈皮10g,鸡血藤10g,红花5g,鸡内金10g,生地10g,枸杞子10g,何首乌10g,人参10g,白术10g,山药10g,大枣20枚,蜂蜜50g。

用法及用量:上药水煎3次,去渣浓缩至20Oml,加人蜂蜜调匀。日服3次,每次10—20ml。此方法,简便易行,患儿极易接受,疗效可靠。

--------------------------------------------------------

本站我提醒,给宝宝使用健脾开胃的中药方时,要注意,如果宝宝有感冒症状时,对这些健脾益气的药物要避免用之,因为这些对于小孩来说,太过腻滞,小孩多为“纯阳之体”,容易引起上火,此外,人参、鹿茸、蜂王浆等都含有性激素,孩子长期服用会导致性发育提前,不利于孩子长高, 所以呢,我还是比较推荐中成药或者食疗的办法。

宝宝健脾开胃的中成药:小儿健脾散

主治:婴儿健脾散是一种健脾、消食、止泻的药物,用于消化不良,乳食不进,腹胀,大便次数增多。主要适用于婴儿。

注意事项:

1.忌食生冷、辛辣食物。

2.该药品适用于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气臭,含有未消化之物,乳食少进的患儿。

3.服用该药品时可用温开水调成羹状后服用,也可用奶共服。

4.对该药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服用方法:口服,一至三岁一次1-2袋,周岁以内一次半袋,一日2次。

宝宝健脾开胃的中成药:小儿健脾开胃合剂

主治:小儿健脾开胃合剂,益气健脾。用于脾胃虚弱所致的小儿厌食症,消化不良,并促进儿童对钙的吸收。

注意事项:

1.忌食生冷油腻及不易消化食品。

2.婴幼儿及糖尿病患儿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3.感冒时不宜服用。

4.长期厌食,体弱消瘦者,应去医院就诊。

5.服药7天症状无缓解,应去医院就诊。

6.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服用方法:口服,一次10毫升,一日2次

中药结合食物来调理,效果更佳

除了药物治疗外,也可采用食疗的方法.因为中医所用的许多具有补益功效的药物,本身就是食物,即所谓的“药食同源”。可以用薏苡仁、山药、大枣、花生、莲子、黑芝麻、赤小豆、龙眼肉、蜂蜜等制成营养食谱。比如:

1.糯米300g,薏仁米50g,大枣20枚,莲子20g.山药30g,白扁豆30g,煮烂粥服食。

2.黑木耳3g.红枣30g,煮熟后加少量红糖服用。

3.黑木耳259,瘦肉100g加水炖煮,加盐调味,食肉服汤。

4.龙眼肉10g.花生米12g,薏苡仁30g,红枣109,同煎服汤。

另外,太子参也是不错的药材,它又名“童参”,有补气益血、生津、补脾胃的作用,对小孩夏季久热不退、饮食不振、肺虚、咳嗽、心悸等虚弱之症以及病后体弱无力、自汗、盗汗、口平等症都有很好的辅助效果,平时也可以用来煲瘦肉汤给孩子喝;

还有,调理脾胃时可多吃一些淮山党参瘦肉粥,若平时痰多,还可加入一些健脾化痰的药材,如南北杏、川贝等

相关文章推荐>>>>>>>>>>宝宝吃什么粥对肠胃好

相关文章推荐>>>>>>>>>>宝宝喝什么汤健脾开胃

----------------------------------------

本站我提醒,小孩常常因为错误的饮食习惯和日常生活护理不当,出现胃口不好,妈咪只有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科学调整孩子的膳食平衡,让孩子养成不偏食、挑食的坏毛病,并且适当的进行一些体育锻炼,才可以保健脾胃健康

相关文章

宝宝胃口不好吃什么药好

宝宝胃口不好吃什么水果好

治疗宝宝积食的小偏方

天气逐渐转热、溼气渐增,会影响肠胃机能,易出现消化不良、胀气、腹泻、食欲不振、便秘等问题。而饮用新增防风、黄耆、山楂等药材茶饮,有助于调理肝脾、补气升阳及促进消化。下面我给大家说说如何调理肝脾,供大家阅读!

 调理肝脾茶饮

 人参干姜茶

 适用物件:常头晕耳鸣、肚子闷痛及易腹泻的脾肾阳虚体质。

 材料:高丽参、干姜各5克。

功效:高丽参补益五脏、健脾生津,干姜温脾助阳、止泻。

 山楂神曲饮

 适用物件:偏食如爱吃肉、淀粉,易便秘、胀气的脾胃伤食体质。

 材料:山楂、神曲、莱菔子各5克。

 功效:山楂、莱菔子消食化积、除胀,神曲健脾胃、助消化。

 以上四款茶饮做法皆以药材加300毫升热水,焖泡5分钟后饮用,可天天喝。

 防风白术茶

 适用物件:情绪波动大、拉完肚子仍易腹痛的肝脾不调体质。

 材料:防风、白术各5克。

 功效:防风可疏理肝脾、化溼,白术帮助健脾益气、利水散溼。

 黄芪升麻饮

 适用物件:食欲差、疲累,易消化不良、胀气的中气虚弱体质。

 材料:黄芪、升麻各5克。

 功效:黄芪能补中益气、强壮脾胃,升麻可清热、升举阳气。

 调理肝脾的方法

 一、疏肝健脾法:此法适用于因忧思日久而致肝气郁结,疏泄不及,脾土阴凝板滞的木郁土中之证。

 ***注:木郁土中为中医术语。中医认为,肝属木,脾属土。即肝郁脾虚。临床表现为胸胁胀满窜痛,善太息,情志抑郁,或急躁易怒,食少,腹胀,肠鸣矢气,便溏不爽,或腹痛欲泻、泻后痛减,或大便溏结不调,舌苔白,脉弦或缓。***。以逍遥散为代表方,其他如柴胡疏肝散、四逆散、越鞠丸等也可选用。

 病案举例:江某,女,39岁。因不满意自己的工作环境,终日忧闷不乐,形体略胖,近1周来,感胃脘胀痛,痛连两胁,食欲不振,胸闷太息,大便不爽,四肢欠温,睡眠不安,月经滞后。在某医院经B超检查发现:胆囊结石并胆囊炎,服“消炎利胆片”、“黄连素片”等无效,望其舌苔薄白,脉两关偏弦。辨证属肝郁脾虚之证,治以疏肝健脾,逍遥散加减:柴胡、赤芍、白芍、鸡内金、当归各10克,郁金、云茯苓、焦白术各12克,生姜3片,薄荷3克,炙甘草6克。服7剂,药后胃脘胀痛减轻,食欲稍增,再守上方7剂,胃痛基本消失,食欲好转,月经正常。

 按:病起于忧郁,为情志所伤。忧思日久,致肝气郁结,肝气疏泄不及,则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即张老所说的脾土阴凝板滞。治疗应疏肝为主,健脾为辅,药用辛甘,辛以疏肝,甘以健脾,即《素问》云:“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

 二、抑肝扶脾法:此法适用于因急躁易怒而致肝气横逆乘脾,脾胃受伤的肝脾不和之证,以痛泻要方为代表方。

 病案举例:寇某,男28岁,干部。患慢性结肠炎2年,形态壮实,腹泻反复发作,发则腹痛肠鸣,痛则欲便,便则痛减,便中夹有白冻,日二三次或五六次,饮食如常,精神尚好。舌苔薄白,脉弦见于右关。曾做大便培养,未见致病细菌生长,曾服土霉素、氯霉素等药,初有效,后无效。证属肝木乘土,治以抑木扶土。痛泻要方加味:炒白芍24克,防风15克,陈皮10克,焦白术6克,六月雪20克。5剂泻止痛除,白冻见减,继服10剂,白冻全除,别无所苦,随访1年未见覆发。

 按:患者形态壮实,饮食如常,精神尚好,知脾胃未虚。然腹痛腹泻,泻后痛减,右关脉弦,知肝木偏旺,久则乘克脾土。《金匮要略》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治疗应抑肝为主,扶脾为辅,药用酸甘,酸以敛肝,甘以补脾。即《素问》云:“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酸泻之。”痛泻要方一般被认为是扶土抑木的方剂,而专家认为是抑木扶土,抑木为主,扶土为次,治疗以肝实为主,而脾虚不甚的痛证。若以脾虚为主,导致肝气偏旺者,非本方所宜。

 三、补脾抑肝法:适用于饮食不节而致脾胃受伤,脾胃虚弱,肝相对偏亢的肝脾不和之证,以黄芪建中汤为代表方。

 病案举例:黄某,女性,50岁,家庭妇女。胃痛反夏发作5年余,曾2次解黑便,经胃镜检查诊断为:胃溃疡、十二指肠球炎。近日来,胃脘疼痛发作,痛时喜按,口不渴,不呕,畏寒,面色萎黄,身体消瘦,精神疲倦,不思饮食,大便软,无黑便,心悸,睡眠不好,舌淡苔白,脉右缓弱,左弦细。辨证属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肝气偏旺证,治以补土抑木。黄芪建中汤加味:黄芪、党参各30克,炒白芍24克,桂枝6克,当归10克,大枣10枚,炙甘草9克,饴糖60克***烊化***。服5剂后,胃痛大减,精神饮食转佳,脉仍无力,守方再服10剂,胃痛痊愈,可从事家务劳动,原方出入调服20剂,随访半年余,胃痛未再复发。

 按:患者胃痛反复发作,历时5年余,病程较长,且痛时喜按,不思饮食,精神疲倦,身体消瘦;面色萎黄,知其脾胃虚弱久矣,脾土虚弱,则肝木易亢,疏泄太过,故见脉弦细,治疗应补脾抑肝,补脾为主,抑肝为辅,药用甘温,佐以酸甘,甘温补脾,酸以敛肝。即俭匮要略》“补用酸,助用焦苦,益以甘味之药凋之”。黄芪建中汤甘温酸合用,正好对症。亦喜用资生丸化裁。然饮食伤脾致脾胃虚弱,决非一日之过,所以健脾补脾亦非一时可挽回,临证时,要有方有守,方能治愈。

 四、健脾养肝法:适用于脾虚运化失职,气血生化无源,导致肝血不足,肝失血养的肝脾不和之证,以当归芍药散、归芍六君子汤、当归补血汤为代表方。

 病案举例:邵某,女性,41岁,干部。患者于8年前发现血小板减少***一般在5—6万左右***,经服“利血生”、“维生素”等西药均少效,只好在家休假养病。来诊时症见:头昏,精神疲乏,有时昏倒,饮食不佳,大便干结,口干思热饮,心悸多梦,肢体麻木,停经3个月,脉细,左弱,舌淡红有齿印、少苔。证属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肝失血养。治以益气养血、健脾补肝。方以归芍六君子汤加味:当归、炒白芍各10克,红参8克***另煎***,黄芪、茯苓各20克,红孩儿15克,焦白术、升麻、炙甘草各6克。7剂。再诊时,精神饮食转佳,舌淡,脉细稍好,守上方,党参易红参20克,加丹参10克,服10剂,精神饮食均好,经事已行。再以上方增减服药月余,无不适,多次检查血小板数达9万多,嘱再服归脾丸月余以巩固疗效。

 按:患者精神疲乏、饮食不好、头昏心悸、月经不潮等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肝失血养则见肢体麻木、停经、睡眠不好、脉细左甚。治疗应健脾养肝,益气生血。药用甘酸偏温,培土滋木,使脾土健运,气血充足,肝木得以滋培。

如何调理肝脾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zz/2_10856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