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水稻属于生物技术领域中的基因工程,是由两个在遗传上有一定差异、同时它们的优良性状又可以互补的水稻品种进行有性杂交,最后生产出的具有杂种优势的第一代杂交种。水稻属于农业部门中的种植业。
一、杂交水稻属于哪一领域
1、技术领域包括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海洋技术等,其中杂交水稻属于生物技术领域中的基因工程。
2、杂交水稻指的是选用两个在遗传上有一定差异,同时它们的优良性状又可以互补的水稻品种进行有性杂交,生产具有杂种优势的第一代杂交种,其适应能力比父本和母本更强,产量更高,与常规水稻的区别在于是否可以自己留种。
3、杂交水稻制种分为三系杂交水稻制种(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和二系杂交水稻制种(不育系、恢复系),杂交方法分为三系法和两系法,其中两系法配组自由、育种程序简化、育种周期缩短、不育系多样化,但是不育系繁殖和组合制种受到时空条件的限制。
二、水稻属于什么农业部门,一年产几次
1、农业部门包括种植业(主要分布在东部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地区)、林业(主要分布在东北和西南半湿润和湿润地山地和丘陵地区)、畜牧业(主要分布在西部半干旱和干旱的高原盆地地区)、渔业(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副业,其中水稻属于农业部门中的种植业(南方以水田种植为主,北方以旱田种植为主)。
2、水稻一年种植次数与种植地区有关。如果是海南、西双版纳、广东等地区,则一年可以种植3次;如果是长江南北等亚热带地区,则一年可以种植2次;如果是东北等地区,由于气温较低的原因,一年只能种植一次。
水稻主要分为籼稻和粳稻。籼稻多分布在低海拔和温暖地区,籽粒狭长,粘度小,膨胀大;粳米多分布在我国北方省份或高海拔地区,颗粒短而圆,黏性强,膨胀小。广西位于祖国的南部,山川秀美,多产籼稻。广西多年生籼稻种植面积约2500万亩,占水稻总面积的80%以上;籼稻年产量约为1000万吨。籼稻在广西种植广泛,分布于全区,主要集中在桂平、平南、岗南、岗北、兴业、武宣、香洲、永福、临桂、武鸣、上林。大部分地区早、晚稻种植籼稻,生产周期为2-12月。广西优质籼米大部分加工成籼米出售,少部分用于加工成米粉和食品。著名的有上林、田东、桂平、永福、岗南、香洲的优质米,东兰、巴马的富硒米。香洲县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水源来自大瑶山,无污染,富含各种矿物质。生产出的香洲米晶莹剔透,清香绵软,口感好。代表性品种有“七桂粘”和“桂香粘”。
广西毗邻粤港澳,历史上曾是大陆向香港出口大米的重要省份之一。广西是水稻生产大省,种植优质籼稻历史悠久。黄壳油詹、白壳油詹、水芽詹、鹅塘詹、雁詹、西山詹曾是广西历史上著名的优质水稻品种。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广西开发种植了一号、特美、05詹、团黄詹、西黄詹、马坝小站等优质品种,出口港澳,成为向香港出口大米的主要省份之一;曾占出口香港大米的30%,仅次于广东省;出口量最大的是1984年,出口量达到9万吨,出口市场价值超过1亿美元。随着东盟国家和中国其他省份优质稻米生产的快速发展,以及该地区种植结构的调整,广西优质籼稻的市场份额下降,主要是满足区域需求和部分销售到广东市场。从生长情况来看,江南和华南地区的早稻大多处于乳熟期,湖北和安徽处于抽穗灌浆期。
因为洪水,江西省已经提前赶到受灾地区和洪水地区收割早稻。农业调度数据显示,截至7月中旬,全省早稻收获面积1156.7万亩,其中鄱阳湖流域35个早稻重灾区县7月11日至16日共抢收早稻643.8万亩;全省早稻受灾面积449.5万亩,总产量主要集中在鄱阳湖地区。根据7月19日农业形势调度数据,早稻收获118.5万亩,中稻收获72.2万亩,晚稻种植和种植进度普遍滞后,尤其是鄱阳湖周边地区。湖南省洞庭湖流域、湖北省仙桃市、安徽省巢湖等地也不同程度遭受洪灾。湖南岳阳早稻单产500-600kg/亩,比去年减少200-500kg/亩。由于持续降雨,部分地块早稻被淹,新季早籼稻青粒多,不饱满,水分过多,不得不晾晒,芽米比例大幅增加。总的来说,2020年早稻增加的面积可能很难弥补洪水造成的面积损失,新季早稻的产量和品质也不会像前一年那样好。
在市场关注早籼稻产量的同时,中籼稻的生长和双季晚稻的种植也值得关注。由于中籼稻处于分蘖拔节期,受洪涝灾害影响,部分一季稻长期浸泡在水中,生长进程可能会延迟,有效穗数也可能减少。超过4天不顶,可能面临减产20%以上,超过10天甚至可能无法收割。至于晚籼稻,受降雨影响较小地区的插秧已经基本结束,而湖泊地区和早期洪涝地区的农民,由于害怕二次洪涝,仍在观望。2020年江西省晚稻种植任务1870万亩。截至7月19日,江西省早稻收割进度仅为82.9%,晚稻种植进度仅为46.1%。7月22日,全省已种植晚稻1393.5万亩,这是近年来缓慢的一年。据中央气象台消息,江南中南部和华南部分地区35℃-37℃的高温将持续到7月下旬,部分地区38℃-40℃。一些农业专家担心洪水过后会有干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