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产水稻前十名的品种是什么?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2 11:01:44
字号:

高产水稻前十名的品种是徽两优丝苗、深两优534、荃优822、连粳11号、龙粳39、晶两优1377、湘早籼45号、中嘉早17、南粳9108、Y两优957。水稻品种在不同地区的长势不同,所以产量有区别,排名也不是绝对的。

高产水稻前十名的品种是什么?

徽两优丝苗

徽两优丝苗这个品种适合闲田,也适合麦茬田,整个生育期约135天左右,具有较强的抗倒伏性,产量很好,在高产田块可达900公斤以上。

深两优534

深两优534品种的产量也很高,水稻株型低矮,水稻粒较长,米质很好,在杂交水稻中属于比较优良的品种。

荃优822

荃优822比较耐粗放型管理,并且产量较高,能在高产田块达到900公斤以上的产量。荃优822的耐高温能力也很强,抗逆性好,结实率好,抗病能力强。

连粳11号

连粳11号为中熟品种,分蘖力强,适应性强,也能扛条纹病和黑条矮缩病,每亩平均产量可达700公斤左右。

龙粳39

龙粳39成熟期需要128天,此品种的抗病力强,抗逆性强。

晶两优1377

晶两优1377植株紧凑,抗逆性很好,高产、优质。

湘早籼45号

湘早籼45号的生长期约106天左右,茎部较粗,亩产量平均为500多公斤。

中嘉早17

中嘉早17品种的产量高,株型适中,茎秆粗壮,熟期转色好。

南粳9108

此品种高产、稳产,并且产出的水稻很优质。

Y两优957

此品种产量很高,但只适合闲田种植。

水稻的品种,在文字记录较早的《管子·地员》篇中,记录了10个水稻品种的名称和它们适宜种植的土壤条件。以后历代农书以至一些诗文著作中,也常有水稻品种的记述。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水稻栽培过程中,在稻田种类、耕作时间、播种和育秧、灌溉、施肥、病虫害防治、收获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元代农学家王祯的《农书》中将田地分为9类:井田、区田、圃田、围田、柜田、架田、梯田、涂田和沙田。同水稻种植有关的是围田、柜田、架田、梯田、涂田和沙田这6类。

太湖地区的围田,约起源于春秋,战国至秦渐有发展,至汉时进一步拓展。早期的围垦,因水面大,下游泄水通畅,粮食增产显著。

为了解决洪涝问题,古人将围田与开挖塘浦同时并举,从而逐渐形成了横塘纵浦之闾,围圩棋布的塘浦圩田系统。

架田又名葑田,是在沼泽中用木桩作架,挑选菰根等水草与泥土掺和,摊铺在架上,种植稻谷。这样种植的作物漂浮在水面,随水高下,不致淹没。宋元时,江南、淮东和两广就有这种架田。

古人为了扩大耕地,向山区要田就是梯田,向水面要田就是围田。如四川湖南等省的“塝田”,粤北和赣东的“排田”。还有古书所称的“口田”、“雷鸣田”、“山田”、“岩田”等。

关于水稻的耕作制度,水稻原产一般一年只能种植一季。自从有了早稻品种,种植范围就渐向夏季日照较长的黄河流域推进,而在南方当地,就可一年种植两季以至三季。比如明代出现的三季稻就是。

从宋代至清代,双季间作稻一直是福建、浙江沿海一带的主要耕作制度;双季连作稻的比重很小。太湖流域从唐宋开始在晚稻田种冬麦,持续至今。

历史上逐步形成的上述耕作制度,是我国稻区复种指数增加、粮食持续增产,而土壤肥力始终不衰的原因。

原始稻作分化出旱稻和水稻以后,水稻最初是直播。南北都一样。至于育秧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则原因不同。北方的育秧移栽,出于减轻草害,南方的育秧移栽虽然同样有减轻草害的作用,却与复种制的发展有密切关系,特别是多熟

制发展后,移栽是解决季节矛盾的有效措施。

水稻的灌溉用水最初是利用天然的河流,通过开挖大小沟渠、坡塘蓄水、用堤防止外水侵入等措施,开辟成可种稻的稻田,已经是相当完善的农田水利工程。比如典型的是都江堰,已经使用了两千多年,是四川粮仓的基本保证。

水稻生产的重点在南方,秦汉时期南方未充分开发,所以水利兴修多以北方为主,到唐宋以后,全国经济重心移至长江流域,人口增加,稻田开辟,水利条件的保证也随之很快发展。此外,古人在田高水低的地方用翻车、筒轮、戽斗、桔槔等灌溉工具。

关于稻田的灌溉技术,早在西汉《氾胜之书》中即有精辟的叙述:稻苗在春季天气尚冷时,水温保持暖一些,让田水留在田间,多晒阳光,所以进水口和出水口要在同一直线上。夏天为了防止水温上升太快,让进水口与出水口交错,使田水流动,有利于降温。

关于水田施肥的论述首见于南宋农学家陈旉的《陈旉农书》。其中认为地力可以常新壮、用粪如用药以及要根据土壤条件施肥等论点,至今仍有指导意义。

在水稻施用基肥和追肥的关系上,历代农书都重基肥,因为追肥最难掌握。但长时期的实践经验使古代农民逐渐创造了看苗色追肥的技术,这在明末《沈氏农书》中有详细记述。

塘浦圩田系统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zz/2_10518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