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胡麻叶斑病与赤枯病的区别?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2 06:36:43
字号:

胡麻叶斑病,病斑如芝麻粒大小,病斑中央灰褐色至灰白色,边缘褐色,周围有深浅不同的**晕圈,严重时连成不规则大斑。

水稻胡麻叶斑病与赤枯病的区别?

水稻赤枯病,病害初发生在苗木下部针叶和小枝上,先产生褐色小斑点,渐扩大成深褐色,使针叶和小枝枯死。以后继续蔓延到上部枝叶,还可从小枝扩展到主茎上,形成深褐色溃疡状病斑,如病斑包围主茎一周,则其上部枝叶呈赤褐色而枯死。

胡麻叶斑病和稻瘟病有什么区别?

胡麻斑型也称缺钾性胡麻叶斑病、急性胡麻斑病。通常在生育后期发生,较早的在分蘖末期开始,症状激化一般都在幼穗分化期以后。叶片发生大量赤褐色胡麻斑,此斑系由胡麻叶枯病菌(Ophiobolusmiyabeanus)侵染引起,但形成的斑点一般较普通胡麻叶枯病病斑要大,色泽也较灰暗。

日本学者为与普通胡麻叶枯病区别,把缺钾引起的叫斑点型,而把普通胡麻叶枯病叫细点型。

这一类型病程进展较快,病斑常并连成片,与正常组织界线清楚,烧灼感明显。严重时下叶大量枯焦凋萎,严重影响后期生长,出穗不齐,秕谷率、花谷率显著增加,极端情况下甚至因剑叶受害而导致青枯。这一类型常以河谷地区沿山近山地带排水(渗漏)不良的泥性田多见,就品种而言,以叶幅较狭叶色较淡的品种为多。

1、水稻稻瘟病叶瘟症状:在叶片上受到稻瘟病菌的侵害产生病斑,称为叶瘟。病斑的形状、色泽和大小,常与气候条件、病斑新老和水稻品种的感病程度不同而有异。叶瘟病斑可分为急性型、慢性型、褐点型、白点型4种。

急性型:初生为水渍状小点,后迅速扩大成圆型、椭圆型或两端稍尖的暗绿色水渍状病斑。病部密生灰绿色霉。这种病斑多在高湿、适温的气候条件下,由于氮肥过多,稻株嫩弱或感病品种而发生。因此,急性型病斑的出现是叶瘟流行的预兆。当天气好转,天气干燥或经药剂防治后,则转为慢性型病斑。

慢性型:是常见的典型病斑,呈梭形或菱形,病斑的最外围是**的中毒部,内层是褐色的坏死部,中央是灰白色的崩溃部,病斑两端常有褐色的坏死线,向外延伸成长条状。病斑在天气潮湿时,背面也产生灰绿色霉层。

病斑的形成过程,是由于病菌侵入稻叶薄壁细胞后,病菌分泌的毒素使受侵细胞内的叶绿粒和细胞核一起解体消失,使外围组织褪绿呈**,称中毒期;其后这些细胞内充满褐色的树胶状的酚类物质,因而内层出现褐色环,称坏死期;最后树胶状盼类物质消失,剩下崩溃的细胞壁,使病斑中央呈灰白色,称崩溃期。同时,病斑内的褐色坏死线向两端延伸,暗示病菌的浸染力减弱,只能向维管束发展。

褐点型:是寒地稻作区常见的一种病斑,多发生在抗病品种或老叶上。针头大的褐色小斑点,多局限于2条叶脉间,不产生孢子,没有传病的危险。

白点型:发生在高度感病品种的嫩叶上,在雨后突然转晴或稻田受旱的情况下,产生白色的圆型或近圆形小斑点,一般田间少见,不产生孢子。如果遇阴雨高湿,很快会转变成急性型病斑。

发病初期喷洒20%三环唑(克瘟唑)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用40%稻瘟灵(富士一号)乳油1000倍液、50%多菌灵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稻瘟肽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40%克瘟散乳剂1000倍液、50%异稻瘟净乳剂500-800倍液、5%菌毒清水剂500倍液。上述药剂也可添加40mgp春雷霉素或加展着剂效果更好。叶温要连防2-3次,穗瘟要着重在抽穗期进行保护,特别是在孕穗期(破肚期)和齐穗期是防治适期。

2、水稻胡麻斑病症状:从秧苗期至收获期均可发病,稻株地上部均可受害,以叶片为多。种子芽期受害,芽鞘变褐,芽未抽出,子叶枯死。苗期叶片、叶鞘发病 多为椭圆病斑,如胡麻粒大小,暗褐色,有时病斑扩大连片成条形,病斑多时秧苗枯死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zz/2_10323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