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国家的中药材资源品种非常多,到现在在临床上使用的中药材也很多,而且中医中药治疗疾病的疗效也是有目共睹的,很多人也比较喜欢中药来治疗疾病,对于像肾虚引起生殖疾病,中医就能够治疗好的,那么,有哪些益精补血中药材?什么中药材益精补血?来认识下。
1、益精补血中药材
黄精
[别名]黄芝、戊已芝、克竹、鹿竹、仙人余粮、救穷草、米铺、野生姜、重楼、鸡格、垂珠、龙衔。
[性味]甘,平,无毒。
[功效]补中益气,助筋骨,除风湿。安五脏,益脾胃,润心肺。补诸虚,填精髓,驻颜。九蒸九曝食之,驻颜断谷。
[附方]
补益精气方黄精、构把子等分,捣作饼,日干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汤下五十九。
延年益寿方黄精二斤,芜营子一斤淘,同和,九蒸九晒,为末。空心米下二钱,日二服。
当归
[别名]乾归、山薪、白薪、文无。
[性味]甘,温,无毒。
[功效]补五脏,生肌肉,补诸不足,温中止痛,和血补血,润肠胃筋骨皮肤。治虚劳寒热,湿痹中恶,客气虚冷,头痛,心腹诸痛。
[附方]
六一九补气养血,治内虚目暗。用当归(生晒)六两,附子(火炮)一两,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九,温酒下。
当归补血汤治肌热躁热,目赤面红,烦渴引饮,昼夜不息,其脉洪大而虚,重按全无力,此血虚之候也。得于饥困劳役,证象白虎,但脉不长实为异耳。若误服白虎汤即死,宜此主之。当归身酒洗二钱,绵黄茂蜜炙一两,作一服。水二盅,煎一盅,空心温服,日再服。
大便不通方:当归、白正等分76末。每5R:朝,米汤下。
妇人百病方:妇人百病,诸虚不足者。当归四两,地黄二两,为末,蜜九梧子大。每食前,米饮下十五九。
当归酒和血脉,坚筋骨,止诸痛,调经水。当归煎汁。
芍药
[别名]将离、犁食、白木、余容、铤。白者名金芍药,赤者名木芍药。
[性味]苦,平,无毒。
[功效]强五脏,补肾气,泻肝,安脾肺,收胃气,和血脉,收阴气,明日,通顺血脉,缓中止痛,退热除烦益气。治腹痛腰痛,目赤,胁下痛。
地黄
[别名]节、艺、地髓。
[性味]干地黄:甘,寒,无毒。熟地黄:甘,微苦,微温,无毒。
[功效]干地黄:填骨髓,长肌肉,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益气力,利耳目,强筋骨,长志,安魂定魄,凉血生血,补肾水真阴。久服变白延年,轻身不老。主男子五劳七伤,女子伤中脑漏下血,吐血鼻蛆,妇人崩中血晕,产后腹痛。熟地黄:填骨髓,长肌肉,生精血,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利耳目,黑须发,补血气,滋肾水,益真阴(即肾阴——为人体阴液之根本)。治男子五劳七伤,女子伤中脑漏,经候不调,胎产百病。
[附方]
服台地黄法地黄根净洗,捣绞汁,煎令稠,人白蜜更煎,令可九,丸如梧子大。每晨温酒送下三十九,日三服。亦可以青州枣和丸。或别以干地黄末入膏,丸服亦可。百日面如桃花,三年身轻不老。抱朴子云:楚文王服地黄八年,夜视有光。
地黄粥大能利血生精。地黄切二合,与米同入罐中煮之,候熟,以酥二合,蜜一合,同炒香人内,再煮熟食。
琼玉冒常服开心益智,发白返黑,齿落更生,辟谷延年。治痈疽密擦,咳嗽唾血等病,乃铁瓮城申先生方也。生地黄十六斤取汁,入参末一斤半,白获苔末三斤,白砂蜜十斤,滤净拌匀。
2、滋阴补肾的食物
1.牛奶
历代医家对牛奶的滋阴作用颇多赞誉,称牛奶“润肌止渴”、“润皮肤”、“润大肠”、“滋润五脏”、“滋润补液”。牛奶对失眠多梦、神疲乏力、偏头痛的阴虚者很适宜。
2.甲鱼
能滋阴凉血,为清补佳品,能滋肝肾之阴,清虚劳之热,适用于久病耗津、劳神伤液、老年阴亏导致的阴虚火旺者。虚劳骨蒸、潮热盗汗、骨软脚弱者更为适宜。
3.干贝
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能滋阴补肾。《本草从新》里说,干贝“疗消渴”。糖尿病患者常口干舌燥、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建议常用干贝炖汤喝,但尿酸高者慎用。
4.蛤蜊
能滋阴、化痰、软坚、散结。其性滋润而助津液,所以能润五脏、止消渴、开胃、滋阴、明目。糖尿病、干燥综合征、结核病、甲状腺结节、乳腺增生、胃十二肠溃疡及肿瘤等患者都适合食用。
5.鸭肉
是理想的清补之物,文火久炖,更能让其中的营养成分煮出。阴虚体质的人,尤其是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心情急躁易怒的更年期综合征患者最为适用。
6.猪肉皮
有滋阴和润燥的作用。清代医家王孟英说:“猪肉补肾液,充胃汁,滋肝阴,润肌肤,止消渴。”猪肉皮补阴、润燥、护肤的作用更显著,春秋季节食用更好。
7.桑葚
有滋阴补血功效,能补肝肾之阴。《本草经疏》说,桑葚“为凉血补血益阴之药”,适用于肝肾阴虚体质的人,高血压患者最适合。
女性在生孩子之后就会出现气血不足的情况,这时候千万要注意调理好身体,很多人会选择吃一些益气补血的中药材,确实是有用的,最常见的可能就是人参,而且人参的吃法比较多,不同的吃法效果也是不一样的,其实还有很多中药材都有益气补血的效果。
1、人参大补元气
人参为补气药之首,其性平,味甘,味苦,归脾,肺,心经。有利于大补元气,脾肺之气,摄血生血,气虚
体质,血虚体质者均可食用。尤其适宜于因大汗,大失血,重病或久病所致的脉搏虚弱,气虚神衰等症状,大病初愈者,体弱多病者,以及大出血者均可用人参来进补。
人参补元气吃法:
取鸡1只,人参10克,姜片5片,食盐适量,将鸡处理干净,与人参,姜片,适量水一起倒入砂锅中煲汤,待鸡烂熟后放食盐调味。
此汤可大补元气,生血补血,适宜贫血,体虚者以及大病初愈,大出血者,产妇等人群食用。
2、党参生津养血
党参和人参功效近似,只是药力更缓和,于补气方面更偏于补脾肺之气,也有一定的养血补血功效,适宜于气虚体质,血虚体质人群,尤其是儿童与女性食用,症见面色苍白或蜡黄,全身乏力,精神萎靡不振,心悸,头晕目眩等症。常与熟地黄,当归等搭配同食。
党参补气血吃法:
取当归,党参各10克,猪蹄1只,食盐,葱,生姜,料酒各适量。将猪蹄洗净后剁成大块,与当归,党参,葱,生姜一起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调入盐及料酒,大火煮沸后改用小火炖,待猪蹄煮熟即可,佐餐食用。
此方有益气养血滋阴之功,善治月经失调,痛经,经期腹痛等妇科病症,并具有一定的通乳之功。
3、龙眼肉益气补血
龙眼肉温而不燥,补益心脾,益气养血,安神,适宜于气虚体质,血虚体质者及心脾虚弱者均可食用。
龙眼补气血吃法:
取龙眼肉,枸杞子各15克,大米50克,白糖适量,将所有材料放入砂锅中,加清水熬煮,至米烂粥稠,加白糖调味,温服,每日1剂。
此粥可益气养血,养肝固肾,适宜于气血亏虚,肝肾不足所致的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唇甲淡白,腰膝酸软,心悸失眠,气短胸闷等,还可以改善营养性贫血,产后缺乳,高血压等症。
4、绞股蓝益气活血
绞股蓝具有益气,活血,安神,润肺的功效,对血压也有调节租用,善治高血脂,慢性肠胃炎,慢性支气管炎以及白细胞减少症等,还可有效改善体虚,乏力,精神萎靡等症。
绞股蓝补气血吃法:
取绞股蓝10克,夜交藤15克,麦门冬12克,将三味中药一起放入砂锅中,放入适量清水,大火烧烤后改用小火玛瑙,待汤汁浓即可,也可将三味中药一起放入玻璃杯中,倒入沸水冲泡,浸泡约5分钟即可饮用,温服,每日一剂,反复冲泡。
此方有安神,清心,滋阴,润肺的功效,善治气虚,心阴不足,心悸失眠,烦躁不安等问题。还可以有效改善体虚,乏力,精神萎靡等问题。
5、大枣气血双补
大枣补气血的药效较为合欢,可直接食用,亦可入药,可改善因气血不足引起的面色苍白无华或脸色蜡黄,身体消瘦,全身无力,神疲倦怠,以及脾虚所致腹泻,便溏等症,与党参,白术等搭配入药,有利于加强补中益气之功效。
大枣补气血吃法:
取大枣15颗,茯神15克,粟米100克,先将大枣去核,与茯神同入锅,加清水熬煮1小时左右,滤取药汁,再加入洗净的粟米,煮至米烂粥稠即可,趁热温服,每日1剂,可分两次服食。
此粥在益气养血的基础上,更可健脾养心,从而起到一定的安神定志作用。
6、调理气血的五步骤
第1步:调脾胃
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灵枢·决气》中有“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谓之血”之说,认为血液是通过脾胃运化生成的,脾有统摄血液的功能,所以治疗血证必须重视调理脾胃。
饮食调养可多吃南瓜、山药、莲子、扁豆、薏米等健脾益胃的食材。此外,还可煎服“参芪术茶”:取党参5克、黄芪5克、白术3克、淮山药3克、升麻3克,取其煎煮液400克,泡花茶5克,冲饮至味淡,有补脾益气、升阳止泻之效。
第2步:养肝血
肝藏血,主疏泄,调气机,有助脾胃运化,因此养肝血是调气血的根本。中医认为“肝郁则脾虚”,郁闷暴怒的情绪会损伤肝、脾,导致气血耗伤。此外,“人卧血归肝”,科学研究发现,人在睡眠时,进入肝脏的血流量是站立时的7倍。
肝脏血流量的增加,有利于增强肝细胞功能,提高解毒能力。因此,切忌生气、熬夜,也不要让身体过度劳累。中医认为“久视伤血”,坐在电脑前工作时,应当特别注意眼睛的休息和保养,防止耗伤气血。
第3步:远寒邪
中医认为,“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寒邪会让血液瘀滞,经络不畅,气血生化受阻,极易导致关节病变、肠胃不适或诱发咳嗽。
冬季出门,务必戴好帽子、手套、围巾等,在家要忌食寒凉、温水泡脚、勤做按摩。老人气血常不足,要更加注意。
第4步:食药膳
补气可食“四君子汤”,此方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有益气健脾之效。取人参10克、白术9克、茯苓9克、炙甘草6克,与羊肉炖食即可。补血可用“四物汤”。此方最早出自唐代蔺道人所著的《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中医养血的经典药方。取白芍、当归、熟地黄、川芎各9克,放入250毫升水中,煎至150毫升时,空腹热服。
此外,用当归、川芎、红花、熟地、桃仁、何首乌、枸杞子、阿胶、丹参等中药与补血的食材如红枣、龙眼肉、山楂、菠菜、胡萝卜、黑木耳、黑芝麻、猪肝、猪血、乌鸡、红糖等一起,做成可口的药膳,均有很好的调节内分泌、养血之效。
第5步:多运动
运动是调养气血必不可少的环节,有助脾胃将营养物质转化为气血,让人吃得香、睡得好。此外还能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
平时可选择一项自己喜爱的运动,如慢跑、游泳、打球、瑜伽、太极拳等。有心脑血管疾病者运动前要做好热身,让关节活动开的同时,降低心脏负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