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药学的研究进展
我国古代在本草学方面有着光辉的成就,到16世纪末期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问世,本草学的发展达到极盛时期。以后发展比较缓慢。本世纪初期,开始结合分类学的知识对《本草纲目》等书中的动植物进行学名考订。我国生药学的教学和研究到30年代由赵燏黄(1883~1960)开始。赵氏于1934年与徐伯鋆合编了《现代本草学——生药学》上卷,1937年叶三多编写了《生药学》下册。这两本书是当时介绍近代生药学的中文著作,也是生药学课程的教材。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中医中药政策指引下,中医中药事业得到发展,药学院系的生药学课程得到加强,各省市先后设立了中医学院中药系和中医药研究机构,并在药品检验所内成立中药室,加强了教学、研究和质量检验工作。50余年来,我国中医药科技工作者对中草药开展了多学科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资源调查及整理
1949~1979年间,我国的生药学研究比较集中于中草药资源和经验鉴别的调查整理和研究,陆续编写出版了《中药鉴定参考资料》第一集(1958)、《中药材手册》(1959)、《中药志》(1959~1961)、《药材学》(1960)等书籍。其后于1970~1975年间掀起了群众性的中草药运动,各地医药卫生人员上山下乡,调查采集中草药,为农民防治疾病。在此过程中,编写了数以百计的地方性中草药手册;并经整理研究,为农民防治疾病。在此过程中,编写了数以百计的地方性中草药手册;并经整理研究,编写出版了《全国中草药汇编》及彩色图谱(1975~1977)、《中药大辞典》(1977)、《中草药学》中、下、上册(1976、1980、1986)、《中药志》第二版Ⅰ~Ⅵ册(1979、1982、1984、1988、1994、1998)。这一时期调查总结的对象由常用中药扩大到民间药,中草药数量有很大增加,内容也较前丰富。此后又相继出版了《新华本草纲要》(1988、1990、1991)、《中国本草图录》(1988、1990)、《中国民族药志》、《中药资源学》(1993)等。
1982年,国务院作出关于对全国中药资源进行系统地调查研究,制定发展规划的决定,全国于1983~1987年间组织专业队伍,开展了中药资源普查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1994年编写出版了《中国中药资源丛书》,它包括《中国中药资源》、《中国中药资源志要》、《中国中药区划》、《中国常用中药材》、《中国药材地图集》和《中国民间单验方》,是一套系统的中药资源专著,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通过资源普查和专题研究,基本摸清了天然药物的种类、分布和民间应用情况,已知种类12807种,其中植物11146种,动物1581种,矿物80种,植物来源的占87%,药用植物较集中、种类超过100种的科有毛茛科、大戟科、蔷薇科、豆科、伞形科、萝藦科、茜草科、玄参科、菊科、百合科和兰科。在调查研究工作中,各地相继发现了许多丰富的新药源。如新疆的紫草、甘草、贝母、阿魏、蛔蒿,青海的枸杞、党参,西藏的胡黄连、大黄,青海和西藏的东莨菪属植物,云南的砂仁、诃子、马钱子、儿茶、芦荟,广西的安息香,广东和广西的降香、苏木、土沉香、萝芙木、羊角拗,东北地区的缬草、鼠李皮、野生麦角等,其中不少品种过去是依靠进口的。此外,对作为甾体激素类和避孕药物合成原料的薯蓣属植物,也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为制药工业提供了可靠的资料。
随着研究工作的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收载药材的数量续有增加。中国药典1953年版收载药材78种,1963年版增至446种,1977年版收载中草药(包括少数民族药)、中草药提取物、植物油脂及一些单味药制剂共882种,1985年版收载713种,1990年版收载784种,1995年版收载920种。1993年起相继出版《中国药典》英文版。
栽培与饲养
新中国成立后,科技人员对一些重要中药材的栽培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药用植物引种、野生变家栽的研究取得较大的进展,全国重要的植物园和药用植物园,已引种药用植物4000余种;目前我国家种的大宗中药材达150余种。已运用杂交、诱变、多倍体、试管受精、原生质融合、花药培养等生物学技术,获得浙贝、元胡、地黄、吴茱萸、薄菏、枸杞、乌头、薏苡仁、百合、猪苓、虫草等高产优质的新品种。许多重要的进口药材也引种载培成功,例如西洋参、白豆蔻、丁香、番红花、胖大海、非洲萝芙木等,不少已经达到了大面积生产的规模。
1993年我国第一座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也在浙江省中药研究所建成。
一部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资源开发研究所主编的有关栽培方面的大型科学著作:《中国药用植物栽培学》,已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1991年)。
一些珍贵的动物性药材,已研究了它们的饲养方法:例如麝、熊、蝎子、蛤蚧、中华鳖等。已成功地进行了饲鹿锯茸、养麝取香、活熊引胆、河蚌育珠等工作。
一些近代的生物技术方法也开始使用,例如人参、西洋参、三七、紫草、延胡索、甘草及山莨菪等的组织培养技术。对一些菌类来源的中药,如冬虫夏草、灵芝及蜜环菌等,研究了它们发酵培养技术并已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商品生产。
近年来,开展中药材无公害栽培技术的研究,生产绿色中药材已在山楂、金银花等中药材方面取得了成功的经验。
中药鉴定和质量研究
中药品种繁多,产地广阔。由于历代本草记载、地区用药名称和使用习惯的不同,类同品、代用品和民间用药的不断出现,中药材的同名异物、品种混乱现象普遍存在,直接影响到药材质量。所以对来源复杂的常用中药材进行系统的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是保证和提高药材质量,促进中药标准化,发展中医药事业的重要课题。另一方面,对多来源药材的比较研究,也可为开发利用新药源提高科学依据。六·五期间(1980~1985年),国家医药管理局将中药材同名异物品种的系统研究列为局级课题,其中贝母、金银花、大黄、石斛类的研究取得可喜成果。在此基础上,增加研究种类,扩展研究深度、广度和提高研究水平,经论证将常用中药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列入七·五(1986~1990年)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本课题分南、北两个协作组,共研究常用中药材123类(专题)。各类专题统一按共同制定的主要内容和技术方案为目标,运用多学科手段对多来源中药材进行系统研究,即在查阅国内外文献和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药源调查,采集原植物标本,作分类学鉴定;收集对口药材和商品,作性状、显微和理化分析;并进行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全面的做出品质评价。经过5年的研究,已经完成,大多数专题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该项研究规模之大,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及所取得的成果均是前所未有的。研究成果对澄清混乱品种,提高鉴定技术水平,保证药材质量,保证用药安全有效,修订、制定药品标准,开发利用新药源,均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该项成果已以《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专著陆续出版发行。
在七·五攻关课题工作的基础上,经论证将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继续列入八·五(1991~1995)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对另外100种类(专题)常用中药材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也已经完成,专著即将出版发行。
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继续进行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课题中药材质量标准的规范化研究(1996~2000年),最终建立80种常用中药材国际参照执行的标准。2000年1月又开始启动后期70种。
提倡生产和使用到地药材是历代中医药学家用以控制药材质量、保证临床疗效的行之有效的方法。199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将中药材道地性的系统研究列为重点课题,选择赤芍、金银花等7种公认具有道地性的药材为研究对象,运用多学科、多指标、客观化的手段,对同一物种道地及非道地产区的药材,在整体水平、细胞水平、分子水平上的识别特征以及药效与质量关系进行研究,揭示生物多样性、药用部位变异性、DNA多态性以及生态环境之间内在联系的自然规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生物技术综合研究道地药材的道地性,为确定道地药材基地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提供科学依据。该项目将于2002年完成。
199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将种植资源在优良中药材生产中的调控机理研究列为重点课题。
在国家重点课题进行的同时,各地有大量的研究论文发表,对多种中药进行了资源调查、性状鉴定、显微鉴定和理化鉴定等研究(详见徐国钧院士的系列综述-我国近年来生药学研究进展)
中草药活性成分研究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994年,大约已对200种中草药进行了较详细的化学与药理学方面的研究,并鉴定了600余种药理活性成分。
近年还从常用生药和民间药中分离到多个治疗老年期痴呆、防治心血管疾病、抗肿瘤、抗艾滋病毒、抗肝炎、抗过敏、抗脂质过氧化、降血糖、止血、抗菌、消炎和免疫促进等活性成分。中药活性成分的研究对于阐明中药治病的物质基础、中药的标准化和质量控制以及新药开发均有重大意义。
中药炮制研究
中药炮制的目的是去除或减少药的毒性或副作用,以及增加药物的疗效。大约有70多种中药的炮制技术已经研究,揭示了许多加工炮制的原理。例如,乌头炮制减毒是由于双酯型生物碱水解为相应的单酯型生物碱及胺醇。乌头子根经过加工便是常用中药附子,它的毒性已经大大的降低,而且它所含有对心血管系统起作用的有效成分便能发挥效能。又如许多含有生物碱的中药常常采用醋制的炮制法,是由于碱与酸中和形成了生物碱的盐,其能增加水溶性并增加煎剂的疗效。
目前已对500余种中药的传统炮制方法进行了整理和总结,编写出版了:《中药炮制经验集成》和《历代中药炮制资料辑要》等专著。
近年来,采用化学、药理学等方法,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中药炮制的原理,对比中药炮制前后药效成分和药理作用的改变,不但对改革炮制工艺、制定中药炮制品的质量标准有意义,而且将通过此种研究,逐步建立起临床炮制学、炮制工艺学、炮制化学、炮制药理学等中药炮制学的新型分支学科,促进中药炮制学的发展与提高。
现代生物技术在生药研究中的应用
DNA分子标记技术用于中药质量研究只是近四、五年的事。1994年香港中文大学邵鹏柱实验室首次报告利用AP-PCR技术对人参及西洋参的鉴定,次年他们又报道利用RAPD技术对人参及伪品的鉴定。随后中国香港、大陆、台湾以及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研究人员相继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DNA分子标记技术在植物进化、分类、鉴定中的应用,研究的品种有:4种甘草(RAPD)、铁线莲属7种植物(RAPD)、木蓝属8种植物(RAPD)、*羊藿属8种植物(RAPD及PCR-RFLP)、黄芪属14种植物(PCR-RFLP)、人参属12种植物(PCR-RFLP、测序)、橘属9种植物(测序、探针)。二是DNA分子标记技术在在中药材鉴别中的应用,研究的品种有:人参、西洋参及伪品(RAPD、测序、探针)、地胆草及混淆品(RAPD)、蛇类(RAPD)、海马类(测序)、龟板、鳖甲(测序)、甘草(RAPD)、鸡内金类(测序)、紫河车(测序)、鹿鞭及伪品(测序)、贝母类(测序、PCR-RFLP、探针)。三是DNA分子标记技术在研究种内变异中的应用,研究的品种有:冬虫夏草(RAPD)、苍术、白术(RAPD)、当归(测序)等。
新药开发
近年来,大约有200多种新药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药开发而来。其中有近半数是单个中药或从其有效成分,有效成分的衍生物或中药的有效成分部位,或甚至中药的全提取物;另有超过半数是从中药复方中开发出的新药。
海洋药物研究
海洋是生命的发源地,物种复杂多样,约有50万种动物,13000多种植物,约占地球资源的80%,是有待开发的宝藏。例如从10种珊瑚中发现43种新化合物,10种海绵中发现39种新化合物。海洋生物所含的化学成分结构新颖、复杂,常具有较强的特殊生物活性,是人类未来开发新药的原料基地。
此外,对民族药研究开发利用,也取得不少成绩。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已悠久的历史,对人类的医药事业都作出了自已的特殊贡献(详见教科书第十一章)。
如上所述,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近10余年来,我国生药科学的发展较快,成绩是显著的。但是,中药的研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领域广泛,涉及学科多,难度大,周期长,需要多部门、多行业、多学科、多层次、多方位互相配合,分工协作,共同努力。按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思想,在突出与发扬中医药传统特色和优势的前提下,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对中药进行系统化研究,在不久的将来开发更多的中药合法进入欧美国际市场,为人类健康作出应有的贡献。
中药中枢系统镇痛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唐秀能广西中医学院2005级研究生
王乃平广西中医学院
文献标识码:R285
530001
530001
南宁市明秀东路179号
中图分类号:A文章编号:1003—0719(2008)02—0006—02
目前对镇痛药物的探索研究中,中药镇痛的药理研究已成为当
今世界上新药开发的热点。中药的
镇痛机制大致可分为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发挥作用和通过外周神经
系统发挥作用。目前,中药中枢镇痛作用机制研究已取得一定的进展,现综述如下。
1
增加阿片样肽的水平及类阿片样肽受体激动剂的作用
阿片肽类(口一内啡肽、脑啡肽及强啡肽)是公认的内源性镇痛物质,在下丘脑、大脑和脊髓中广泛
分布,其与阿片受体结合,减少P
物质的释放,从而产生很强的镇痛效应。某些中药可通过中枢神经系
统增加此类物质,产生强大的镇痛作用。牛红梅n研究证实癌痛欣滴
鼻剂(主要成分为细辛、冰片、防风、荆芥、葛根、白花蛇舌草、五味子、枸杞子)可明显提高大鼠脑组织中B一内啡肽含量。有报道三七
总皂苷可显著提高痛阈,且硝基蓝
四氮唑试验阳性的多形核白细胞和醋酸萘酚酯酶的点型亚群记数
均明显增加,但均可被纳洛酮阻
断,表明三七总皂苷有抗炎镇痛和
免疫调整作用,可能为阿片样肽受体的激动剂,但无成瘾作用伫o
2
升高脑组织中NO的含量并增
强脑组织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
酶信使RNA(iNOSmRNA)的表达
NO是一种重要的信息传递物
?6?(总68)
万
方数据质和神经递质,其发挥作用的机制
之一是提高靶细胞的环磷酸鸟苷
(cG艘)水平,即NO—eGMP途径。
文献资料研究表明131,NO不仅在外周水平上参与痛觉的调控,而且在中枢也起作用。一氧化氮合酶(NOS)是NO合成的关键酶,其活性变化直接调节NO生成量及其生物学效应。研究表明f.,映山红总
黄酮(ⅡR)的镇痛作用与促进NO释放及增强iNOsmRNA的表达有关。TFRl00,200nlg/kg灌胃可显著延长小鼠热板舔足反应潜伏期。
Ⅱ:R10(Og/lg能升高小鼠血清中
NO的含量。ⅡR200mg/kg不仅升高脑组织中NO的含量而且增强脑组织中iNOSmRNA的表达。苦参总碱对化学性刺激和热刺激所致小
鼠痛反应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中苦参碱的镇痛作用部位可能在中枢,其镇痛机制之一可能与减少
NO生成有关船一?J。:
3
提高中枢内K+/Ca2+的比值通过调节中枢内K+和Ca2+的
浓度来抑制神经元的兴奋性,也是
中枢神经系统发挥镇痛作用的机制之一。杜旭等181的研究实验表
明,青核桃及模拟成分无机盐4种钾盐确有较强的镇痛作用。青核桃
及模拟成分无机盐硫酸钾对大鼠
丘脑束旁核痛神经元放电活动有显著影响。其可影响小鼠脑内钾、钙离子含量,提高K+/Ca2+比值,使
小鼠脑内5一HT含量增加,说明钾
盐在中枢神经系统作用下,可降低脑内钙含量,增高钾含量,同时又
激发某些神经元通过使之释放递质等调节了痛觉反应。有研究表明悖1芦丁镇痛部位是中枢而不是
外周,而其中枢作用机制可能与
Ca2+于吉抗有关。
4
降低脑组织中前列腺素E:(PGE:)的含量
PGE: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疼痛
介质之一,其外周致痛作用早已明
确,近年来对PGE:的研究主要涉及其中枢机制。有资料表明[41TFR发挥镇痛作用的机制之一是降低小鼠脑组织PGE2含量。张黎等101研究证实ip银杏叶总黄酮(Ⅱ℃)可显著抑制福尔马林致小鼠疼痛反应,延长小鼠舔足潜伏期并减少
小鼠扭体反应数。进一步实验证实
TFG用量10(Ow/kg时可降低小鼠脑组织PGE:的含量,提示'rFG的
镇痛作用与抑制中枢PGE:的合成
有关。
5
抑制谷氨酸的释放及其与N一
甲基一D一天冬氨酸(NMDA)受体的结合
谷氨酸被认为是一种伤害性信息传递信使物质11|,它是慢性疼痛和与疼痛相关的神经兴奋过程的关键因素。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的作用是通过其NMDA受体发挥
的。研究表明121,复方银杏胶囊能减少NMDA受体在大脑皮层的神
广西中医药2008年4月第31卷第2期
经细胞中的表达,减少脑组织中谷从而可能激活阿片肽基因的表
氨酸的含量。因此推测复方银杏胶
达。胡一冰等n6报道复方天麻制剂
囊镇痛作用机制可能通过降低的镇痛作用机理之一是作用于中
NMDA受体在大脑皮层神经细胞
枢系统并抑制疼痛基因Fos的表
中的表达,降低谷氨酸的兴奋性,
达。
抑制谷氨酸的释放及其与NMDA受体的结合,阻断中枢兴奋性氨基8
结语
酸一谷氨酸NMDA受体Ca2+通道
综上所述,目前中药中枢神经的通透性,抑制Ca2+内流,减少细
系统镇痛作用机制的研究,突破了胞内Ca2+浓度的升高,使痛觉感受
以往中药药理研究的低水平重复器不易兴奋,发挥镇痛作用。
状况,不仅从镇痛的不同途径和环节对抗炎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而
6通过提高中枢5一羟色胺(5一且开始从分子、基因水平探讨中药FIT)的含量发挥作用
作用机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
5一HT在外周虽为致痛物质,是,疼痛产生是多因素、多通路综但在中枢可抑制脊丘束神经元的合作用的结果,而中药作用往往是活动,产生镇痛效应。去甲肾上腺多靶点的,缺乏可比性。目前中药素(NA)在中枢亦有镇痛作用,其效中枢神经系统镇痛作用机制的研应与5一tiT相互依赖。中药通过增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其研究相对比加中枢此类物质产生明显的镇痛
较孤立和分散,今后可以考虑进行效应。王凯旋等n3发现天蝎定痛散某一水平的多位点或从外周到中(天麻、蜈蚣、川芎、白芍、白芷、细
枢某一纵向通路从分子、基因水平辛等)水溶液灌胃能明显减轻醋酸进行的综合研究。所导致的小鼠扭体反应,延长疼痛反应时间,并明显拮抗致痛小鼠脑参考文献
组织中5一HT含量的降低。聂红l赵志奇.疼痛及其脊髓机理M.上
等l¨报道,EO—AD(白芷总挥发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0"22—40.油)能显著升高大鼠脑干5一IIT含
2王一菱,陈迪,吴景兰.三七总皂甙
量。胡一冰等15。16搬道复方天麻制
抗炎和镇痛作用及其机理探讨J.剂能显著升高由福氏佐剂引起的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14(1):35.疼痛大鼠脑内的5一HT、5一HLAA、3Kawabata
A,M础S。Manabe
Y。et
NE的含量,其镇痛作用机理可能-1.Effectof
topicdadministrationofL一
为通过促进脑和脊髓内5一HT、班giIli∞on
formalin—inducednocicep-
5一HIAA、NE等神经递质的分泌,doninthelIltOU¥e:Adualroleofpeaph-激活脑干下行抑制系统,在脊髓和erallyfonnedNOinpaillmodu]ation[J.
三叉神经水平抑制伤害性感受性
Br
JPhatmacol。1994,112:547—550.
信息的传递和其它致痛神经递质
4宋小平,陈志武,张建华,等.映山
释放,并抑制疼痛基因Fos的表达,红总黄酮的镇痛作用机制J.中药从而发挥镇痛作用。材,2007,32(2):181—182.[5陈霞,李英骥,张文杰,等.氧化苦参
7调节C—fos基因
碱对豚鼠心室肌细胞钠内流的影响C—los基因是胞内快速反应基J.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2001,27因,其表达不但能反应疼痛的水(1):41—43.
6蒋表絮。余建强,彭建中.氧化苦参
碱对小鼠的中枢的抑制作用J.宁夏
万
方数据,;医学院学报,2000,22(3):157—158.7罗学娅,张学梅,高卫,等.苦参碱的
镇痛作用部位及机制研究[J.中草药,2001。32(1):41—43.
8杜旭,李玉文,倪雁,等.中药青核桃
镇痛作用研究与展望J.中国中药
杂志,2000,25(1):7.9SongBW.Ma
WG.‰study
on
theanalgesic
situationandmechanism
of
Luding[J.JAnhuiMedUniver,1996,
31(3):46—47.
10张黎,赵春晖,陈志武,等.银杏叶
总黄酮镇痛作用及机制的探讨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01,36(4):
263—266.
11钱之玉.药理学进展[M.南京:东
南大学出版社。2005:101.
12彭媛,顾振纶,张慧灵,等.复方银
杏胶囊镇痛作用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5,24(3):37—40.
13王凯旋。毕明刚.天蝎定痛散对小
鼠的镇痛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1,24(6):
13一14.
14聂红,沈映君,曾南.白芷总挥发油
对疼痛模型大鼠的神经递质的影响J.中国药理与临床,2002,18(3):
1l?14.
15胡一冰.张运发,许建阳.复方天麻
制剂对中枢吲哚类及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影响的实验研究J.福建中医药,2003,34(4):36—37.16胡一冰,张运发,许建阳,等.复方
天麻制剂镇痛作用的实验研究J.山西中医。2003。19(4):44—46.f17吕国蔚.外周伤害性感受器的转录
调节J.生理科学进展,2000,31(2):161—162.
(2007—12—25收稿/编辑刘强)
(总69)?7?
平,还可抑制内源性阿片基因的表
达Ⅱ7Jo中药可抑制c—los基因表达,
广西中医药2008年4月第31卷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