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生药学:研究生药的基源鉴定、生产加工、活性bai成分、药理作用、品质评价及资源利用等问题的科学。
生药:也称“天然药物”,指来源于天然的、未经加工或只经简单加工的植物类、动物类和矿物类药材。从广义上说,生药包括一切来源于天然的中药、草药、民族药和提制化学药物的原料药材,兼有生货原药之意。
道地药材:经过中医临床长期应用优选出来的,在特定地域,通过特定生产过程所产的,较在其他地区所产的同种药材品质佳、疗效好,具有较高知名度的药材。
二、四大怀药(山药、地黄、牛膝、菊花)
四大皖药(牡丹皮、木瓜、菊花、白芍)
浙八味(白术、白芍、浙贝母、杭白菊、延胡索、玄参、笕麦冬、温郁金)
三、生药学的研究内容及任务
1、准确识别、鉴定生药基源种类
同名异物
东北蓼科蓼蓝
华东十字花科菘蓝
华南蕨床科植物马蓝
江西、湖北等地马鞭草科路边青同物异名
穿心莲:一见喜、榄核莲、苦草、四方莲、圆锥须药草
人参:古名:鬼盖、神草、人微、土精、人衔、地精
产地不同:石柱参、东洋参、高丽参、长白参加工方法不同:生晒参、白人参(糖参)、红参
药店常见中药材鉴别
甘草又称蜜草,被誉为“国老”是我国传统的药材, “十药九草”就能看出甘草在中药中的地位的重要性。并且被东西方人共同青睐。药材源于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甘草、光果甘草或者胀果甘草的干燥根及根茎。甘草正如它的名字,它的味道是甘甜的,是天然的甜味剂。甘草中含有甘草甜素,是甘草甜味的有效成分,它可是纯天然的甜味剂。甘草甜素的甜度约为蔗糖的80~300倍,甜如蜜。
生长地区我国应用甘草历史悠久。由于历代帝王建都中原,所以使常用的甘草资源耗用已久,原主产甘草的山西、陕西、山东及东北三省,现已绝迹或分布甚少,目前能提供野生商品药材的省区仅内蒙古、新疆、宁夏、甘肃、青海和陕西的榆林地区等地。在春秋二季采挖后入药。
形态根与根状茎粗状,直径1~3厘米。具甜味。茎直立,多分枝,高30~120厘米。叶长5~20厘米,托叶三角状披针形。七月开花,色紫而美花后结荚,有籽如豆,总状花序腋生,具多数花,总花梗短于叶,密生褐色的鳞片状腺点和短柔毛;苞片长圆状披针形,长3~4毫米;花萼钟状,长7~14毫米,密被**腺点及短柔毛;花冠紫色、白色或**;子房密被刺毛状腺体。荚果弯曲呈镰刀状或呈环状。种子3~11,暗绿色,圆形或肾形,长约3毫米。
性味性平,味甘。
归经归心经、胃经、脾经、肺经。
功效补脾益气、清热解毒、止咳祛痰、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但是生甘草和炙甘草功效不同。
生甘草:性平,味甘,归心、肺、脾、胃经,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等功效。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或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炙甘草:补脾和胃、益气复脉。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动悸,脉结代。
其一般规律可总结为∶其生者偏于清热,炙者则偏于补中。热证、实证需清热时要使用生甘草,虚寒证需补益时则使用炙甘草。
临床应用甘草在临床上有生、炙两个炮制品种。将甘草干燥根茎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成饮片,供入药者称生甘草。将生甘草饮片用蜂蜜拌匀,再炒至不粘手,取出摊晾,然后供入药者,称炙甘草或蜜炙甘草。甘草内服常用量为3~9克,但作主药使用时用量为10~30克。其用量大小取决于:大量30克以上缓急止痛并能解毒,中量6~10克益气补中,小量3~6克调和药性。
化学成分甘草酸、黄酮类、氨基酸、生物碱、多糖等。
使用禁忌建议孕妇、哺乳期女性、性功能障碍、肥胖、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月经期间等都不适合服用甘草。在中药配伍禁忌“十八反”中明言,及甘草与大戟、芫花、海藻、甘遂属于配伍禁忌,不宜同用。
配伍药方
1. 治心气不足:炙甘草、生地黄、麦冬、党参、桂枝、阿胶。出自《伤寒论》
2. 治少阴病二、三日,咽痛,与甘草汤不差者:桔梗一两,甘草二两,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渣,温分再服。出自《伤寒论》桔梗汤
3. 治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甘草四两(炙),干姜二两(炮)。上药细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出自《金匮要略》甘草干姜汤
4. 治荣卫气虚,脏腑怯弱,心腹胀满,全不思食,肠鸣泄泻,呕哕吐逆:人参(去芦)、茯苓(去皮)、甘草(炙)、白术各等分。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七分,通口服,不拘时。入盐少许,白汤点亦得。出自《局方》四君子汤
5. 治肺热喉痛,有痰热者:甘草(炒)6克,桔梗3克(米泔浸一夜)。每服15克,水一钟半,入阿胶半片煎服。出自《小儿药证直诀》
6. 治腿脚挛急,或腹中疼痛:白芍药、炙甘草各12克。水煎去渣,分两次服。出自《伤寒论》芍药甘草汤
7. 治百药毒方:生甘草6克,生锉。以水三盏,煎至一盏半,去滓,停冷。每服半盏,细细饮之,未效更服。出自《圣济总录》
8. 治畜禽水产慢性腹泻肠炎:党参、干姜、炙甘草、白术。出自《山东华萌》华萌乐舒
此文章由山东华萌中医药研究有限公司整理归纳,欢迎留言评论!
药店常见中药材鉴别
在中药市场上“鱼目混珠”的现象十分普遍。因此,在购买药材,特别是名贵药材时,要多一个心眼。专业的中药师采用眼看、手摸、鼻闻、口尝、水试、火试等5种方法辨真伪。一般人由于没有专业知识,为了安全起见,只适合用“眼看、手摸、鼻闻”等方法。以下列举一些常见的、容易存在“李鬼”的中药材。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药店常见中药材鉴别的知识,欢迎阅读。
人参:伪品多为有毒的华山参和商陆
人参自古以来都是常用的名贵药材,具有大补元气,益气固脱的作用。正品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根,以吉林产的野山参品质最佳。常见的伪品有茄科植物华山参的根、商陆科植物商陆的根。正伪品鉴别要点:芦碗、断面、味道。
正品
人参(生晒参):主根呈圆柱形或纺锤形,上端连接较细的根茎,有不定根和稀疏的碗状茎痕(芦碗)4-6个交互排列,下部分出2-4支根及少数侧根。表面淡**,有不规则纵皱纹及细皱纹,主根横纹细密断质成环。断面黄白色,可见放射状裂隙散有黄棕色小点,微具特异香气,味微甘、苦。
伪 品
华山参:顶端有一至数个根茎,质硬脆,断面有细密的放射状纹理,味微苦,稍麻舌,有毒性。
商陆:呈圆柱形,少分枝,较饱满肥大,红棕色。上端残留圆柱形茎,中空(可和人参特征之一的芦头区别)。横断面有多层明显淡棕色同心环纹。味微甜后苦,久嚼麻舌。有毒性。
三七(田七)
伪品无外皮,有刀削痕迹
三七又叫田七,具有活血化淤止痛的功效,有“生打熟补”的妙用。正品田七为五加科植物三七的根。常见的伪品多为莪术的加工品或一些形状相似植物的根。正伪品鉴别要点:有无人为加工痕迹、味道。
正品
三七:类圆锥形或圆柱形,表面灰褐色或灰**,顶端有茎痕,周围有瘤状突起,俗称“猴头三七”。体重,质地坚实,打碎后断面灰绿色或黄绿色,气微,味苦而回甜。
伪品
莪术加工品:伪品形状、颜色和正品相似,但无外皮,且可看到刀削痕迹,质地坚实极难掰断,口尝味微辛辣。
川贝
认准“怀中抱月”
川贝有止咳化痰,清热散结的功效,是润肺止咳常用的名贵药材。正品川贝为百合科植物川贝母的地下鳞茎。伪品通常是用价格便宜得多的主要是小粒的平贝和浙贝冒充。正伪品鉴别要点:“怀中抱月”。
正品
川贝:灰白色,呈卵圆形,颗粒大小均匀,直径一般不超过1厘米。顶端稍尖、闭口。底部平、能直立放稳。外层两鳞片大小悬殊,小鳞片被包在心脏形的.大鳞片内,留一新月形部分在外,俗称“怀中抱月”。“怀中抱月”是川贝最具代表性的鉴别要点。
伪品
平贝或浙贝:小粒的平贝或浙贝“怀中抱月”均不明显。平贝抱月部分因为不紧密易有泥土或粉尘进入大小瓣之间而出现明显的黑线。浙贝“怀中抱月”不到顶,且抱合不紧密,小瓣不规则。
蛤蚧
正品无活动眼睑、指趾有蹼迹
蛤蚧有补肺助阳益精的功效,是补肺肾的佳品。正品蛤蚧为壁虎科动物蛤蚧除去内脏的全体。常见伪品有无蹼壁虎、蜡皮蜥等。正伪品鉴别要点:头、牙、爪。
正品
蛤蚧:头大,扁长,略呈三角形,眼大而凹陷成窟隆,无活动眼睑,角质细齿密生于颚的边缘,无大牙;背呈灰黑色或银灰色,并有灰棕色或灰绿色的斑点,全身密布圆形、多角形而微有光泽的细鳞;四肢指、趾各5个,除第1指、趾外,均有爪,指、趾间具蹼迹;尾细长而结实,上粗下细,有6-8个深浅相同的环纹,中部可见骨节,色与背部相同。
伪品
蜡皮蜥:头略小,呈三角形,有活动眼睑,头背鳞片具棱,口内有异形大齿,背部灰棕色,密布灰红棕色斑点;尾粗且长,可达20-25厘米,灰棕色;爪发达,呈钩状,但指、趾间无蹼迹。
百合
伪品脉纹只有3条,质脆不坚硬
百合有润肺止咳,清心安神的功效。正品为百合科植物百合的肉质鳞茎。常见伪品为东北百合。正伪品鉴别要点:脉纹、味道、黏性。
正品
百合:长椭圆形,顶端尖,基部较宽,微波状,向内卷曲,有脉纹3-5条,有的不明显。表面白色或淡**,光滑半透明,质硬而脆,易折断,角质样,味微苦。
伪品
东北百合:不规则卵圆形,表面白色,脉纹只有3条,有节,质脆但不坚硬,口尝淡而无味。
玉竹
正品细纵皱纹,伪品纹理粗糙有隆起
玉竹有滋阴润肺,生津养胃的功效。正品为百合科植物百合的根茎,常见伪品为粗毛玉竹,鉴别要点:“皱纹”、味道。
正品
玉竹:有细纵皱纹,节明显,呈稍隆起的波状环,干燥者质坚硬,受潮后则变柔软,断面不平坦,带有颗粒性,口尝味略甜,有黏性。
伪品
粗毛玉竹:具较粗的纵皱纹及微隆起的环节,质地虽亦坚硬,但易折断,断面较平坦,呈角质样,口尝味淡无黏性。
黄芪
正品有标志性的“菊花心”
黄芪有健脾补气固表的功效。正品黄为豆科植物黄芪的根,常见伪品有鸡锦儿、紫花苜蓿,鉴别要点:“菊花心”、气味。
正品
黄芪:淡棕色或**,表面有皱纹及横向皮孔。外层皮部黄白色而中间木部淡**,形成**的一下圈,俗称“菊花心”。嚼之有黄芪特殊的豆腥气。
伪品
鸡锦儿:近棕或深棕色,皮孔不多或无。无明显的“菊花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