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现在居住在湖南长沙。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作技术中心主任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客座教授、怀化职业技术学院名誉院长、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世界华人健康饮食协会荣誉主席、湖南省科协副主席和湖南省政协副主席。2006年4月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印度前农业部长斯瓦米纳森博士高度评价说:“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因为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人类带来了福音。”
个人简介
中国杂交水稻研究创始人,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当今中国最著名的科学家”、“当代神农氏”、“米神”等。
1953年,袁隆平毕业于西南农学院(2005年并入西南大学)。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
1980-1981年,袁隆平赴美任国际水稻研究所技术指导。1982年任全国杂交水稻专家顾问组副组长。1985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杂交水稻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1987年任863计划两系杂交水稻专题的责任专家。1991年受聘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首席顾问。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5年研制成功两系杂交水稻,1997年提出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路线,2000年实现了农业部制定的中国超级稻育种的第一期目标,2004年提前一年实现了超级稻第二期目标。
毕业后,袁隆平一直从事农业教育及杂交水稻研究。1971年至今任湖南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并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先后获得“国家特等发明奖”、“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多项国内奖项和联合国“科学奖”、“沃尔夫奖”、“世界粮食奖”等11项国际大奖。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发表论文60余篇。
袁隆平为什么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
应该是A吧一种作物种植分布范围,应取决于适合该作物生长的立地条件和自然条件(当然到了现在农业科技发达,温室大棚、无土栽培等也可以突破环境条件限制)水稻一直在东南亚地区广泛种植,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土地肥沃和高温多雨。个人感觉种植水稻和人口密集应该是因和果的关系,即先兴起种植水稻才促成人口的繁荣。按照古时候,在中国主要粮食作物“五谷”就是指:谷、黍、麻、麦、豆。其中最有优势的就是水稻(谷)——亩产量高,一般水稻的亩产量都是小麦的2-3倍,比其他麻、豆什么的更不用说了。另外水稻还有个优势就是生长周期短,在我国南方省区基本可以一年轮作2轮,在海南甚至可以轮作3轮!在相同面积和相同时间内,水稻产量远远高于其他几种粮食。粮食的高产量从而降低了人们的生活成本,间接的促进了人口繁荣。最后要说的是选项4了,不是人们口味决定作物,而是作物的分布范围决定了在该范围内人们的口味。例如,在北方只能种小麦,想吃水稻只能在南方调运,无疑加大了生活成本,广大民众所以也不得不喜欢上本土作物的口味了。
因为袁隆平亲身感受到了饥饿的痛苦,也让袁隆平深刻地了解到“民以食为天”的含义,因此他决心要解决饥荒问题,开始水稻培育的科研工作。
袁老对粮食的追求与热爱是我们常人难以企及的,他一生致力于研究高产水稻,让全国人民吃饱了饭,甚至对全世界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袁老之所以倾其一生让全世界吃饱饭,是因为他那一辈人是经历过饥饿的,切切实实体会过饥饿的感觉。吃饱饭是人的基本生理需求,全国人民吃饱饭则是国家发展的基础。
人物评价
袁隆平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已经半个世纪了,不畏艰难,甘于奉献,呕心沥血,苦苦追求,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先生的杰出成就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影响世界。
袁隆平院士是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是当代神农。50多年来,始终在农业科研第一线辛勤耕耘、不懈探索,为人类运用科技手段战胜饥饿带来绿色的希望和金色的收获。
不仅为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更为世界和平和社会进步树立了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