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欧洲的考古学日渐兴盛,梁启超在《中国史叙论》中,讲到19世纪中叶以来欧洲考古学家就开始将史前时期分为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随着考古学的发展又出现了新石器、旧石器一称。
1927年,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成立,中国考古学随之诞生,不过全世界出土的遗址,并非所有文物都有一个合理的解释,毕竟几千年前人类到底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我们也无法得知,所以这些?超现代科技?的文物古人又是怎么打造出来的呢。
安蒂基西拉机器
机器?是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才有的一个概念,不过安蒂基西拉机器是距今两千年前的古希腊人青铜机械装置,自从1900年从安蒂基西拉附近海域打捞出之后,科学家一直都试图破解它的内部结构。在2001年,英国伦敦帝国大学科学家米切尔?怀特首次用X光机解剖了它,他们看到了至少37青铜齿轮和转盘,内部还刻有一段古希腊铭文,上面讲述了一些星球运动,而在公元一世纪,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在他的手稿当中也提到过类似的机器。
他写道:我们的朋友波塞多尼欧斯发明了一种设备,每一个旋转都能复制太阳、月球和五大行星的运动。参与研究的科学家也都认为安蒂基西拉机器是一台研究天体的?超级计算机?,其历史价值远远在《蒙娜丽莎》之上。
云纹铜禁
云纹铜禁是春秋中期的青铜器,其中云纹铜禁当中的?禁?字有禁酒之意,西周时期还颁布了中国最早的禁酒令《酒诰》,其中就规定,王公诸侯不准非礼饮酒,只有在祭祀的时候才能饮酒。
云纹铜禁就是一座宫廷盛酒器具,但考古学家注意的不是盛酒,而是云纹铜是用失蜡法铸造而成,一直以来,史学家都认为用失蜡法是印度发明的,因为用失蜡法在历史上有一段空缺,到唐朝失蜡法才开始出现。
但云纹铜禁的出土,足以证明失蜡法最早起源中国,后经丝绸之路传播到了印度,但春秋战国时期,古人又是用何种方法,来制造这么精密的青铜器呢?
碳化稻谷
农耕是古代文明的起源,距今4000年前,长江中下游地区已经出现了水稻文化,但水稻到底是怎么发展而来的呢?一直以来都没有定论,在神话传说当中,是神农传授人类播种五谷,但这终究只是传说。
一般来讲,史学界都一致认为农耕起源是在公元前1万年左右,因为地球刚刚结束了冰河期,不过1988年湖南玉蟾岩遗址再一次推翻了这种理论,玉蟾岩遗址发现了仅重0.03克的特殊稻种。
经过鉴定,稻种距今1.8万年左右,也就是说在旧石器时代人工水稻就已经出现了,时至今日,这些谜团依旧难以解释,而随着考古发展,我们不断窥探到的,恐怕只有古人智慧的冰山一角。
被称为“水稻之父”的是:袁隆平。
袁隆平由于在杂交水稻研究领域取得了杰出成就,被国际同行誉之为“杂交水稻之父”;因此获得了国内迄今为止独一无二的特等发明奖,并获联合国粮农组织颁发的“拯救饥饿奖”等八项顶尖级国际大奖。
袁隆平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先后成功研发出“三系法”杂交 水稻、“两系法”杂交水稻、超级杂交稻一期、二期,与此同时,袁隆平提出并实施“种三产四丰产工程”,运用超级杂交稻的技术成果。
扩展资料
1953年,从西南农学院遗传育种专业毕业后,袁隆平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工作。1956年,袁隆平带着学生们开始了农学实验。几年时间,袁隆平发现水稻中有一些杂交组合有优势,并认定这是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途径。
1966年,袁隆平发表了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这篇论文,拉开了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序幕。1973年,在第二次全国杂交水稻科研协作会上,袁隆平正式宣布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水稻杂交优势利用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
1981年,国务院将“国家技术发明特等奖”授予以袁隆平为代表的全国籼型杂交水稻科研协作组。五年后,袁隆平正式提出杂交水稻育种战略:由三系法向两系法,再到一系法,即在程序上朝着由繁到简但效率更高的方向发展。
1979年4月,杂交水稻国际学术会议上,袁隆平宣读了自己的论文《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中国第一次将杂交水稻研究的成功经验传递给世界。袁隆平著于1985年的《杂交水稻简明教程》,经联合国粮农组织出版后,发行到40多个国家,成为全世界杂交水稻研究和生产的指导用书。
百度百科-袁隆平
中国***新闻网-一颗稻谷的“中国贡献”——袁隆平的追梦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