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姓历史名人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2 01:26:02
字号:

一、姓桂的古代名人有谁

桂 萼:字子实,号古山,江西安仁(今江西东乡东北)人。正德六年(1511)进士,授丹徒知县,史称其人性刚使气,屡忤上官,后调知浙江青田,不赴。用荐起知武康,复忤上官下吏,还遭到御史白简弹劾。桂萼不但屡忤上官,他和一般的胥吏书手的关系也不协调,这种情况在封建社会中实属少见。桂萼在县任职,非常了解缙绅势家及豪强地主欺隐土地逃避赋役的情况,深知赋役不均给朝廷的统治带来的不稳定因素,因之,他积极致力于均平赋役的工作。然而官豪势家总是通过合法或非法的手段,把赋役转嫁到贫苦农民身上。官豪势家不但通过诡寄、飞洒等诸种手法欺隐土地,又独占肥沃的土地,却只按低税率交纳很少的田租,不愿为农民“分粮”和“为里甲均苦”。只要有志于清理赋役积弊改变不公正状况的州县正官着手于丈量土地或均平赋役,“势家即上下夤缘,多方排阻”,使之不能有所作为。桂萼历次任上,都致力于均平赋役。正嘉之际,他任成安知县,排除多方阻难,终于完成了清丈土地的工作,成安“原额官民地二千三百八十六顷五十九亩九分”,清丈之后,“均量为大地二千七百八十一顷四分五厘”。丈地之后,桂萼“计亩征粮,民不称累”,纠正了当地社民享无税之田、屯民供无田之税的不合理现象。桂萼看不惯官场中的贪污腐化,痛恨势家豪强和地方官吏上下勾结、在征赋派役中营私舞弊的各种丑行,这就是桂萼屡忤上官下吏的社会原因。

桂姓历史名人

桂 馥:清朝文字训诂学家,山东曲阜人。他治学潜心于文字训诂,曾用40年的时间,研究许慎的《说文解字》,撰写了《说文义证》50卷。他与同时代的段玉裁齐名,世称“段桂”。

桂彦良:名德,号清溪。明朝慈溪人。元乡贡进士,为包山书院山长。改平江路教授,罢归。章士诚、方国珍打算任用他,但随后都没有实行。洪武年间被征为公车,授太子正宇。帝经常出御诗叫他对诗,他每一次都能对得很工整。后来被升迁为晋王府左傅,帝曰:“江南大儒,唯卿一人。”于是改升为左长史。曾经上书太平十二策。

帝又称他为通儒。因老告还乡。死后追谥为文裕。著有《清溪》、《清节》、《山西》、《老拙》等作品。

桂文灿:字子白。清朝广东省南海人。道光举人,光绪时期在朝廷做官,为官清廉,不用仆人,也没有家人。公事、家事都亲自动手。他的学说以博文、明辩、约礼、慎行为宗。著有《潜心堂文集》40多种。

桂中行:字履真,江西省临川人,先世贾贵州,遂占籍镇远。为诸生。咸、同间,积军功,为知县安徽,署合肥、蒙城、阜阳。曾国籓率师征捻,檄中行察勘蒙城圩寨。蒙城故捻薮也,中行单骑历诸圩,晓以利害,择良干者为圩长。坚壁清野,寇无所掠。礼接耆老贤士,从询方略。得通捻奸民簿记之,诛其魁桀数十人,豪猾敛迹。岁馀,威化大行。民陷贼及远徙者,相率还归。以功晋知府。调江苏,筦扬州正阳厘榷。光绪元年,署徐州,以祖母忧去官。三年,宣城、建平民教閧,焚毁教堂。总督沈葆桢强起中行往治,中行谓:“民倡乱当治如律,然民所以乱,由教堂侵其地。今当令民偿教堂财,而教堂还民地。”持数月,卒如中行议。内艰归,服阕,檄治皖南垦务。皖南兵燹后,客民占垦不输赋,至是清丈田亩,无问主客。客民噪,捕斩其魁,乃听命。三岁事竣,增赋钜万。九年,补徐州。值水灾,兴工赈,修堤埝二百馀里。又濬邳州艾山河,筑宿迁六塘埝,水患除,民以不饥。治徐十二年,课农劝士,盗贼衰息。擢岳常澧道,数月,迁广西按察使,复调湖南。二十年,卒。中行所至有声,官江南最久,民尤爱戴之。附祀徐州曾国籓祠。

桂质廷:湖北省武昌人,民国三年和民国十二年先后两次到美国攻读物理学。民国十三年获得普林斯顿大学的物理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先后在北京协和医学院、长沙雅礼大学、沈阳东北大学、上海沪江大学任教。民国十五年赴武昌华中大学任理学院院长兼物理学系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武汉大学创办了电离层电波传播专业,并筹建了武昌电离层自动垂直探测站和武昌电磁台。1961年10月在武汉逝世,终年66岁

二、姓桂的名人有哪些

楼主你好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丁 恭:山阳东缗(今山东金乡县东)人,汉代学者,时称大儒,曾任谏议大夫、博士。后升为侍中祭酒、骑都尉,卒于任上。

丁 谓:苏州长洲(今江苏省苏州)人,北宋真宗时任右谏议大夫、权三司使,后升至宰相,被封为晋国公。其修复京城的故事被尊为古代“运筹学”运用的典范。

丁 度: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北宋文字训诂学家,官至端明殿学士。曾与李淑等刊修《韵略》,又刊修《广韵》成《集韵》。

丁 顗:祖籍恩州清河(今属河北省)人,后迁居祥符,北宋著名藏书家,共搜集图书至八千卷。

丁 琏:番禺(今属广东省)人,北宋元丰年间进士,任朝议郎一职。

丁 敬:浙江省钱塘(今杭州)人,清代篆刻家,喜好金石文字,善鉴别,工于诗、书、画,尤精刻印,开创了“浙派”,被誉为“西泠八家”之首。

丁 丙:浙江省钱塘人,清末藏书家,撰有《善本室藏书志》,著录其藏书中珍贵部分。

丁 谦:浙江省仁和(今杭州市)人,近代地理学家。著有《蓬莱轩地理学丛书》六十九卷。

丁 玲:湖南省临澧人,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以《莎菲女士的日记》而闻名。其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获斯大林文学奖。解放后,任《文艺报》主编、全国政协常委等职。

丁 颖:广东省高州人,现代农学家、水稻专家。曾任中山大学农学院教授。解放后历任华南农学院院长、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等职。

丁大全:南宋镇江(今属江苏省)人,官至右司谏、签书枢密院事、右丞相。

丁云鹏:休宁(今属安徽省)人,明代画家,擅画人物,佛像、山水、花卉,亦会作诗。

丁启睿:明代河南永城人,官至兵部尚书。

丁耀亢:山东省诸城人,明清文学家。著有小说《续金瓶梅》等。

丁观鹏:京师(今北京市)人,清代画家,最精于人物画。

丁善庆:泉州(今属福建省)人,清代道光进士,官至翰林院侍讲学士。著有《左氏兵论》。

丁宝桢:贵州平远(今织金)人,清末山东巡抚,后任四川总督。山东机器局、四川机器局为其所筹建,今存其《丁文诚公奏稿》。

丁日昌:广东省丰顺人,清代大臣。历任江苏巡抚、福建巡抚、督船政、节度水师兼理各国事务大臣等职,曾参与洋务运动,著有《抚吴公牍》。

丁汝昌:安徽省庐江人,清末北洋水师提督,甲午战争爆发后,在与日军的威海卫一役中,拒降而自杀身亡。

参考资料:

://duilian/News/wankanlian/200609/77.

三、桂姓发源地及来历

一 姓氏源流 桂姓出自姬姓,是周王胄的后裔。

据《桂氏家乘序》的记载,周王的后裔姬季桢曾经任过秦国的博士。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姬季桢被杀害了。

姬季桢的弟弟季胿为了逃避株连的命运,就按自己的名字的读音将姬季桢的四个儿子更改姓名。老大叫桂奕,居住在幽州守坟墓;老二叫昋突,迁居济南朱虚;老三叫炅奖,居住于齐国历山;老四叫炔奘,移居河南阳城。

于是有了桂、昋、炅、炔四个同音的姓。桂姓就是老大桂奕的后代。

上面所说的四个姓,字虽然不同,但是音却是相同的,为同宗同源。五代的时候,四姓为了躲避战乱,南渡到广信、上饶等地区。

二 迁徙分布 桂姓的望族居住在天水(今天的甘肃省通渭县西南)。明朝时期任礼部侍郎官职的 桂硕孙 在高丽末期东去高丽国(现朝鲜)立功被封遂安伯。

之后以硕孙为始祖 贯乡为遂安续世系,再之后以宣川长派、贤派、台山派等22个分派。 三 郡望堂号:郡望 1 天水郡:西汉初置郡。

相当于今天的甘肃省天水、陇西以东的地区。 2 幽州:汉武帝所置的十三州之一。

东汉的时候治所在蓟,及今天的北京市大兴县;晋代州治在渚,及今天的河北省境内。唐天宝年间为范阳郡。

3 燕郡:在史书上没有这个郡名。今天的河北省北部,周代为燕国,又称做北燕。

堂号 1 民祀堂:宋朝时有桂卿,原在南唐做银光禄大夫上柱国,晋司空、清边总辖使。入宋以后,加检校国子监祭酒,兼殿中侍御史。

做了两个朝代的官,清廉爱民,人民建庙奉祀他。 四 历史名人 1 桂彦良:名德,号清溪。

明朝慈溪人。元乡贡进士,为包山书院山长。

改平江路教授,罢归。章士诚、方国珍打算任用他,但随后都没有实行。

洪武年间被征为公车,授太子正宇。帝经常出御诗叫他对诗,他每一次都能对得很工整。

后来被升迁为晋王府左傅,帝曰:“江南大儒,唯卿一人。”于是改升为左长史。

曾经上书太平十二策。帝又称他为通儒。

因老告还乡。死后追谥为文裕。

著有《清溪》、《清节》、《山西》、《老拙》等作品。 2 桂文灿:字子白。

清朝南海人。道光举人,光绪时期在朝廷做官,为官清廉,不用仆人,也没有家人。

公事、家事都亲自动手。他的学说以博文、明辩、约礼、慎行为宗。

著有《潜心堂文集》40多种。 3 桂质廷:湖北武昌人,民国三年和民国十二年先后两次到美国攻读物理学。

民国十三年获得普林斯顿大学的物理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先后在北京协和医学院、长沙雅礼大学、沈阳东北大学、上海沪江大学任教。

民国十五年赴武昌华中大学任理学院院长兼物理学系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武汉大学创办了电离层电波传播专业,并筹建了武昌电离层自动垂直探测站和武昌电磁台。

1961年10月在武汉逝世,终年66岁。 现在四川省的宣汉县内也出现有姓桂的,这个姓氏不知是从何处来的,但是历史很久了,有抗美援朝的时候有一个将军也叫桂某某,名字不详,这个人也是宣汉的。

。》《桂新明:中国民生银行某行长。

四、桂姓的来源.发展和桂姓的名人

桂姓出自姬姓,是周王胄的后裔。据《桂氏家乘序》的记载,周王的后裔姬季桢曾经任过秦国的博士。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姬季桢被杀害了。姬季桢的弟弟季桂为了逃避株连的命运,就按自己的名字的读音将姬季桢的四个儿子更改姓名。老大叫桂奕,居住在幽州守坟墓;老二叫昋突,迁居济南朱虚;老三叫炅奖,居住于齐国历山;老四叫炔奘,移居河南阳城。于是有了桂、昋、炅、炔四个同音的姓。桂姓就是老大桂奕的后代。上面所说的四个姓,字虽然不同,但是音却是相同的,为同宗同源。五代的时候,四姓为了躲避战乱,南渡到广信、上饶等地区。

本家名人: 桂芳 桂恒彬 桂世勋 桂明 桂馥 桂良 桂琳 桂世镛 桂太郎 桂梓

五、桂姓的来源.发展和桂姓的名人

桂姓出自姬姓,是周王胄的后裔。

据《桂氏家乘序》的记载,周王的后裔姬季桢曾经任过秦国的博士。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姬季桢被杀害了。

姬季桢的弟弟季桂为了逃避株连的命运,就按自己的名字的读音将姬季桢的四个儿子更改姓名。老大叫桂奕,居住在幽州守坟墓;老二叫昋突,迁居济南朱虚;老三叫炅奖,居住于齐国历山;老四叫炔奘,移居河南阳城。

于是有了桂、昋、炅、炔四个同音的姓。桂姓就是老大桂奕的后代。

上面所说的四个姓,字虽然不同,但是音却是相同的,为同宗同源。五代的时候,四姓为了躲避战乱,南渡到广信、上饶等地区。

本家名人: 桂芳 桂恒彬 桂世勋 桂明 桂馥 桂良 桂琳 桂世镛 桂太郎 桂梓。

亳 读音 bó

<名>

笔划: 8

部首: 亠 部首笔划: 2

解释1: 亳 bó 〔亳州〕地名,在安徽省。 笔画数:10; 部首:亠; 笔顺编号:4125145315

解释2: 亳 bó

古都邑名〖Bocapital〗。商汤的都城。汤灭夏后,建都于亳。相传有三处:谷熟为南亳,在今河南商丘县东南;蒙为北亳,汤受命为盟主之处,在今河南偃师市西;偃师为西亳,传说汤攻夏时所居,城市名(亳州(今名 谯城),在安徽)。汤所都之毫为南毫。

中国商代早期都邑。古地名亳者有若干处。《尚书·立政》有三亳,晋人皇甫谧认为系三地:蒙为北亳,谷熟为南亳,偃师为西亳。据《括地志》,南亳在宋州谷熟县西南35里(今河南商丘东南),为汤都;景亳(即北亳)在宋州北50里大蒙城(今商丘北),为汤所盟地;西亳在河南偃师(今河南偃师西),为帝喾及汤所都。因此,学者多主张汤先居南亳,后迁西亳,但也有专主北亳说的。

20世纪50年代,在河南偃师西的二里头,发现并开始发掘了被称为二里头文化的遗址, 年代约为公元前1900 ~前1500年。1983年 , 在距二里头6千米的大槐树村与洛河间,发现一座商代前期古城,城约建于二里冈下层时期,形近长方,城内发现有建筑基址。二里头遗址和上述商城,都有学者主张是西亳。据古本《竹书纪年》等书所载,自汤起,在亳建都的共有10王,至仲丁始迁于嚣(即隞,今河南荥阳东北)。或说盘庚又迁回亳地,近代学者多不从此说。

1.古都邑名 [Bo capital]。商汤的都城。相传有三处

2.谷熟为南亳,汤都,在今河南商丘县东南

3.蒙为北亳,汤受命为盟主之处,在今河南偃师县西

4.偃师为西亳,传说汤攻夏时所居

5.城市名(亳州,在安徽)

①古都邑名。商汤的都城。相传有三处。(1)在今河南商丘县东南,传说汤曾居于此,又名南亳。《史记.殷本纪》:"汤始居亳。"张守节正义引《括地志》云:"宋州谷熟县西南三十五里南亳故城,即南亳,汤都也。"(2)在今河南商丘县北,传说诸侯拥戴汤为盟主于此,又名北亳。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二编第二章第一节:"汤都于亳(今河南商丘北)。"(3)在今河南偃师县西,传说汤攻克夏时所居,又名西亳。《汉书.樊哙传》:"从攻秦军,出亳南。"颜师古注引郑玄曰:"亳,成汤封邑,今河南偃师汤亭是。"参见"三亳"。

②汉亭名。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

③古国名。故址在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

曹县古称亳,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公元前1700年,商汤在此建都,成为商朝早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被历史学家称为“华夏第一都”。在这片热土上,先后孕育了水利家大禹、政治家伊尹、古朝鲜第一国王箕子、哲学家庄子、军事家吴起、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农学家汜胜之等历史名人。地下历史博物馆星罗棋布,历史文化积淀浑厚,民风淳朴。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源远流长,素有“戏曲之乡”、“书画之乡”、“武术之乡”的美誉。

曹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拥有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和独特的自然景观,并具有较大的开发价值。

一、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

曹县夏朝前属东夷之地,境内有许多大汶口、龙山、岳石文化遗迹,为尧舜禹活动之地,商王在此立国建都,春秋战国之世诸侯争霸会盟多在次地,有“天下之中”之誉,刘邦项羽合力征秦创业于此。政治昌盛、经济发达、文化灿烂、名人荟萃,历史人文资源极为丰富。有大圣夏禹、大圣商汤、元圣伊尹、名圣惠施、道圣庄周、兵圣吴起、农圣氾胜之、科圣燕肃等,有三位状元、几百位进士、功臣名将数不胜数。许多名人留有遗迹或安葬于此,如汤陵、盘庚陵、箕子墓、伊尹墓、莱朱墓、穰侯魏冉墓、春申君墓、项羽龙须岗、澹台子羽祠等。涂山是夏禹会万国诸侯之地、商汤会三千诸侯之地,景山是商汤受命之地,青山是项羽发迹之地,历史古迹遍布曹县各地,具有极高的开发价值。

二、独特的自然景观

曹县属济水中游,金代以后,黄河过境,在县境造成三条故道,屡次决口泛滥,造成曹县复杂的地质地貌。1855年黄河改道后遗留下来的故道,自西向东贯穿庄寨、桃源集等15处乡镇,这条黄河故道总面积41.3万亩。故道区内大堤、滩涂,地域宽广,适宜种植多种果树、速生丰产林、植藕养鱼等。现在整个故道区已形成了一条绿色长廊。

另外,曹县还有几处具有较大开发价值的水域。

一是位于县城东南部的八里湾水库。因距老城区八里得此名。是由古黄河决口冲击而成的低洼潭坑,经几届政府开发建设,现已配套了水利设施,水位深浅可任意调节,水质良好、土壤肥沃。该水库地形特殊,它四面环水,水库的形态是:中心岛110亩,岛外环水500亩,水外围堤200亩。新开挖两坑塘300亩。库区共有水陆使用面积1200多亩。水利、电力设施齐全,各种房舍100间,累计投资资金120万元,建设公园式度假村已具备初步条件,是人们较为理想的休闲娱乐场所,深受县内外开发商的青睐。在曹县八里湾库区建成集旅游、度假、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园区不但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而且还有极大的社会效益。

二是位于仵楼乡境内的的鸭子圈和东河潭。鸭子圈位于黄河故道东河潭弯道与太行堤水库交界处。南北长4000米,东西宽1000米,平均水深1.5米,周围大小土堤环

绕,圈内水质良好。东河潭位于鸭子圈南,与其一堤相隔,面积近万亩,盛产各种鱼虾。属于商丘的东河潭南半部分已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开发已初具规模。自助性的野味餐,在芦苇、荷花丛中泛舟、戏水,亭阁中娱乐、纳凉等吸引了许多游客。

三是位于魏湾镇境内的太行堤第二、三水库。库区面积5.4万亩。引黄干线横穿库区,沙性土质,适宜种植莲藕、水稻等。库区莲藕面积8500亩,盛夏时节,十里荷花香,被誉为万亩荷塘,是旅游观光、休闲避暑的理想之地。

三、红色旅游资源价值可观

一是鲁西南烈士陵园。位于县城西北28.4公里,韩集镇孙庄村东北200米处。该园是为纪念“九?二七”殉难烈士而建。陵园内分北、东两处墓区,共安葬烈士261人。东墓区葬有豫东纵队政委魏克仁、冀鲁豫军区第五军分区副司令员周柱安,曹县县长王雪静,中共齐滨县委副书记向奉之,湖西专署税务局长毛宜轩等烈士。北墓区除葬有“九?二七”死难烈士外,又陆续接纳了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为国捐躯的烈士共253名。陵园属山东省革命纪念地重点保护单位。

二是红三村抗日联防遗址。位于县城西北30公里韩集镇境内。包括刘岗、伊庄、曹楼三村,呈品字形,为抗日战争时期鲁西南革命根据地策源地,素有“小延安”之称。1977年被省命名为“红三村抗日联防遗址”,被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是王厂战斗遗址。曹县城西南十余公里,有一高十余米的大堤。1943年9月,日伪军调集3万余人,对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进行“秋季大扫荡”。我鲁西南军分区司令员朱程、鲁西南专署专员袁复荣等首长率军分区指挥所、专署机关、民军第一团、军分区骑兵连等,撤至郑庄村中土围子,但终因众寡悬殊,朱程司令员、袁复荣专员等将士壮烈殉国。

四、科技资源特色鲜明。

山东银香集团公司是鲁西南新兴的民营科技型企业,位于曹县东城开发区内,西临京九线,是我国首批本土克隆牛的诞生地。占地3000亩,固定资产6800万元,年产值近亿元,无形资产2.5亿元。集团公司有两大主体企业:伟业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大地乳业有限公司。公司集农牧林种养、加工、科研、生态、示范、服务、信息、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高科技企业集团,被誉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面旗帜。

五、曹县素有“戏曲之乡””的美誉,戏曲资源独具魅力。

曹县剧种颇多,素有“戏曲之乡”的美称,先后流行的剧种有梆子、柳子、弦子、二夹弦、花鼓丁响、皮影戏、京剧、评剧、四平调、豫剧等;流行于曹县的曲艺主要有山东琴书、山东落子、河南坠子、木板打鼓、鱼鼓、莺歌柳书、山东快书、评词等。

曹县面积大、人口多、民俗、地方特产、风味名吃等很有特色;宗教文化特浓、建有基督教堂,天主教堂,特别是伊斯兰教的清真寺为曹县增添了异域情调。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zz/2_10076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