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蒺藜苗的功效与作用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2 01:18:42
字号:

蒺藜苗

中草药:蒺藜苗的功效与作用

(《纲目》)

异名蒺藜蔓(《千金翼方》)。

来源为蒺藜科植物蒺藜的茎叶。植物形态详"刺蒺藜"条。

化学成分详"蒺藜根"条。

药理作用全草或果实在印度用作利尿剂。生长在非洲者对羊有毒。

归经《本草经疏》:"入肝。"

功用主治治痈肿,疥癣,风痒,鼻塞。

①《别录》:"主风痒,可煮以浴。"

②《纲目》:"煮汤,洗疥癣风疮作痒。"

选方①治鼻塞多年,不闻香臭,水出不止:蒺藜苗二握。以水-大盏,煮取半盏,仰卧,先满口含饭,以汁一合,灌人鼻中,不通再灌之,大嚏。(《圣惠方》灌鼻蒺藜汁)

②治痈肿:蒺藜蔓(净洗)三寸截之,取得一升。以水三升,煮取二升,去滓,纳铜器中,煮取一升,纳小器中,煎如稠糖,取涂疮肿上。(《千金翼方》)

③治蠼螋尿疮:熟捣蒺藜叶,以水和涂,燥复易之。(《千金方》)

临床应用①治疗慢性气管炎

取刺蒺藜全草(每人每日1两),洗净、切碎,水浸24小时。制成糖浆。日服2次,每次10毫升(相当于生药半两)。或用乙醇沉淀制成蜜丸,每次2丸(相当生药1两),每日2次,10天为一疗程。147例用刺蒺藜糖浆的近期有效率为85.04%,其中显效率为28.58%;7例用蜜丸,仅1例好转,6例无效。

②内服白蒺藜可引起猩红热样药疹

曾有1例白癜风患者,服白蒺藜2钱后1小时许,即感全身皮肤有扎刺感,随后发现有针头大红色疹点,压之退色,继之皮肤普遍潮红;翌晨略觉轻快,遂又服2钱,数分钟后,上述症状迅速加剧,并有皮肤瘙痒,心烦不安等症。当即停药,大量饮水,给抗过敏治疗而愈。

提醒您:蒺藜苗 此中草药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

……

功能主治 散风,明目,下气,行血。治头痛,身痒,目赤肿翳,胸满,咳逆,症瘕,乳难,痈疽,瘰疬。

《本经》:"主恶血,破瘫结积聚,喉痹,乳难。"

《别录》:"主身体风痒,头痛、咳逆伤肺,肺痿,止烦、下气;小儿头疮,痈肿阴癀,可作摩粉。"

《药性论》:"治诸风疬疡,破宿血,疗吐脓,主难产,去躁热。"

《日华子本草》:"治奔豚肾气,肺气胸膈满,催生并堕胎。"

《本草图经》:"主痔漏,阴汗,及妇人发乳,带下。"

《纲目》:"治风秘及蛔虫心腹痛。"

《会约医镜》:"泻肺气而散肝风,除目赤翳膜,肺痈,乳岩,湿疮。"

《本草再新》:"镇肝风,泻肝火,益气化痰,散湿破血,消痈疽,散疮毒。"

《南京民间药草》:"治红白痢疾。"

《江苏植药志》:"治胁痛,疗诸疡,去风活血。"

蒺藜附方

皮肤瘙痒:白蒺藜30克,蛇床子10克,地肤子10克。水煎两次混合,外敷患处。

偏头痛:白蒺藜10克,僵蚕10克,白芷30克。水煎服,每日3次。

牙龈出血:白蒺藜10克,水煎汤含漱。

牙周病:白蒺藜20克,水煎汤,含漱,每日数次。

荨麻疹:白蒺藜10克,防风10克,蝉蜕10克,苏叶10克。水煎服,每日3次。

乳房胀痛:白蒺藜10克,紫胡10克,青皮10克,香附20克,水煎服,每日两次。(牛国莲)

治身体风痒,燥涩顽痹:刺蒺藜四两(带刺炒,磨为末),胡麻仁二两(泡汤去衣,捣如泥),葳蕤三两,金银花一两(炒磨为末)。四味炼蜜为丸。早晚各服三钱,白汤下。(《方龙潭家秘》)

治眼疾,翳障不明:刺蒺藜四两(带刺炒),葳蕤三两(炒)。共为散。每早服食后三钱,白汤调服。(《方龙潭家秘》)

治胸痹,膈中胀闷不通或作痛:刺蒺藜一斤,带刺炒,磨为细末。每早、午、晚各服四钱,白汤调服。(《方龙潭家秘》)

治通身浮肿:杜蒺藜日日煎汤洗之。(《圣惠方》)

治奔豚疝瘕:刺蒺藜十两(带刺炒),小茴香三两(炒),乳香、没药各五钱(瓦上焙出汗)。俱为末,每服三钱,白汤调服。(《方龙潭家秘》)

治急引腰脊痛:捣蒺藜子末,蜜和丸。酒服如胡豆大二丸,日三服。(《外台》)

治气肿痛:蒺藜子一升,熬令黄,为末,以麻油和之如泥,炒令焦黑,以敷故熟布上,如肿大小,勿开孔贴之。干易之。(《千金方》蒺藜散)

治乳胀不行,或乳岩作块肿痛:刺蒺藜二、三斤,带刺炒,为末。每早、午、晚,不拘时,白汤作糊调服。(《方龙潭家秘》)

行经:当归、杜蒺藜各等分。上为末,米饮汤调服,食前。(《儒门事亲》当归散)

灭瘢:蒺藜子、山栀子仁各一合。上二味为散,醋浆和如泥,临卧时以涂之,旦洗之。(《救急方》)

治牙齿动摇疼痛:土蒺藜,去角生研五钱,淡浆水半碗,蘸水入盐温漱。(《御药院方》)

配伍应用

配沙苑蒺藜:沙苑蒺藜甘温,柔润而降;刺蒺藜辛苦平,性升而散。前者善于补肾以治下,后者长于平肝以治上,二药合用,平补肝肾最效。

配制首乌:制首乌滋养肝肾,补益精血;刺蒺藜清肝平肝,视风明目,并行血祛瘀。二药相伍,行补兼施,散风邪,滋肝肾,主治头痛头昏,须发早白。

配白僵蚕:刺蒺藜平肝疏肝、散肝风,以肝气郁结不舒或疼痛用之最宜;白僵蚕祛风解痉。两药合用,平肝祛风,镇惊止痛。可治肝风上扰所致的头痛,头晕诸症。

配滁菊花:两药均能平肝明目。刺蒺藜偏于疏散肝郁;滁菊花偏于清肝散热。两药合用,一刚一柔,一清一散,相须为用,平肝明目之功最宏。用治肝阳上扰,止眩晕,散风热或肝郁化热生风之头痛等有效。

配茯苓:茯苓利水渗湿,又健脾和中,对肝脾湿阻有标本兼顾之效;刺蒺藜苦泄辛散,能平肝、疏肝。二药相伍,一渗一散,利湿平肝,使湿浊去,清阳升而头晕止,肝气平,不致犯胃则胃疼除。

配白薇:刺蒺藜平肝、疏肝;白薇清热、凉血。二药相伍,清肝凉血,止眩明目。

配川楝子:本品苦泄辛散,能疏肝散郁,川楝子苦辛散行,理气止痛。二药相伍,疏肝和胃,治肝气横逆犯胃,胁痛,脘痛最宜。

配合欢皮:合欢皮宁心祛瘀,消肿止痛;刺蒺藜疏肝解郁。二药相伍,用治血虚肝郁,胸肋刺痛,肝脾肿大,周身刺痒者。

鉴别应用

刺蒺藜平肝散风。用于头痛眩晕等;炒蒺藜长于活血祛风,用于目赤肿痛等;盐蒺藜即可平肝解郁,又补肾明目,用于高血压病,头目眩晕。

刺蒺藜与沙苑蒺藜。沙苑疾藜甘温,善于补肾滋阴以治下;刺蒺藜苦寒,长于清泻肝火以治上。”

用法用量

内服:6—9克,煎汤;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撒,亦可水煎洗患处。

和合宜忌

乌头为之使。(《本草经集注》)

本品苦辛,行气化瘀,血虚气弱及孕妇慎用。

究竟谁叫“白蒺藜”

在古代,刺蒺藜与沙苑子确实曾同用“白蒺藜”一名,但是追溯二者的用药历史,还是可以将其区分的:

从本草记载来看,刺蒺藜先于沙苑子出现,它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但当时并不叫作“刺蒺藜”或“白蒺藜”,而是以“蒺藜子”命名,别名旁通、屈人、止行、材羽、升推等等。直至《名医别录》中才始见以“即藜”和“茨”之名收载,后世李时珍注解:即(蒺),疾也;藜,利也;茨,刺也。其刺伤人,甚疾而利也。这大概就是“刺蒺藜”之名的初始。到了唐朝初年,甄权所著《药性论》中才开始将蒺藜子称为“白蒺藜子”,之所以称之为“白蒺藜”,后人道,因其呈黄白色而得名。至此,所谓“白蒺藜”是指刺蒺藜,而非沙苑子。

到了宋代,苏颂《图经本草》曰:古方云蒺藜子皆用有刺者,治风明目最良……类白色,类军家铁蒺藜,故名(军家铁蒺藜:古代打仗时用的一种三角四刺儿的铁器,扔在路上用以防御敌人。)。同时称:又有一种白蒺藜,今生同州沙苑,牧马草地最多,而近道亦有之,绿叶细蔓,绵布沙上,七月开花黄紫色,如豌豆花而小,九月结实作荚子,便可采。其实味甘而微腥,褐绿色……今人多用。后者所谓白蒺藜就是今天的沙苑子,每以白蒺藜、同州白蒺藜、沙苑白蒺藜、沙苑蒺藜、潼蒺藜、沙蒺藜等名称见载于诸家本草。从此开始,本草就有了两种白蒺藜的记载。

就产地而言,带刺的刺蒺藜遍地可见,生于荒丘、田边、路旁及河边草丛中,分布于全国各地,长江以北最为普遍。不带刺的沙苑子分布于内蒙古和东北、西北地区,主产于陕西、山西,以陕西同州(即今天的大荔县,古为同州府所在地)沙苑地区产者为地道药材。

就二者药材性状而言亦大有不同:刺蒺藜果实表面有纵棱及多数小刺,并有对称的长刺和短刺各1对,质坚硬。李时珍曰:刺蒺藜状如赤根菜子及细菱,三角四刺实有仁。故今人又称之为三角蒺藜、硬疾藜、蒺骨子等等。而沙苑子种子表面呈灰褐色或绿褐色,光滑无刺。李时珍谓:白蒺藜结荚长寸许,内子大如脂麻,状如羊肾而带绿色,今人谓之沙苑蒺藜……。

从现代科学分类来看,刺蒺藜与沙苑子更是两种不同的植物:刺蒺藜为蒺藜科一年或多年生草本植物蒺藜的果实;沙苑子则是豆科一年生草本植物扁茎黄芪的成熟种子。

上一页 全文完(共 17963 字) 展开全部内容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zz/2_10069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