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二九天,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塔里木河畔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温暖如春,随处可见“发扬三五九旅精神”的标牌,提示着这是一座军垦城市,他们发扬了“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数万里,屯垦在天山”的精神创造了荒原变良田,荒漠变城镇的人间奇迹。而在阿拉尔长大的杨俊在父辈们的影响下,也有了一股不服输的劲,他坚守对事业的热爱,在阿拉尔种植出高品质的大米,提升了中国大米质量标杆。
1月3日,距离阿拉尔市区20公里的13团的阿拉尔金色沙垦农业发展公司生产车间里一派忙碌景象,通过机器去壳、分拣一系列的工序后,如羊脂玉般颜色的大米纷纷落入袋中,记者随手抓起一把,爆米花香味扑面而来,沁入心脾。
“这就是我们和中国著名水稻育种专家蒋志农教授创办的云南声农水稻研究所合作开发的优质杂交稻,是一种非转基因的优质粳米,它综合了良好的口感与品相,粒型优美,香气浓郁,口感十分独特,目前市场上还没有类似产品,我们以塔河沙垦为品牌,拥有羊脂籽米?玉珠、羊脂籽米?玉芽等数个高品质品种。”杨俊说。
结缘羊脂籽米 决心种出中国最好大米
说起和羊脂籽米的故事,不善言谈的杨俊眼睛闪烁着光芒,娓娓道来。学习微生物发酵的他曾经是原新疆啤酒厂的总酿造师,后自己成立公司经商从事动物营养研究和国际产品代理,经营良好。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吃到了羊脂籽米也就是“声农4号”稻米,觉得非常好吃,继而认识了研发此产品的著名水稻育种专家、云南声农水稻研究所所长蒋志农教授。
但因为当时“声农4号”稻米还没有大规模种植,产量很小,无法长期供应产品,杨俊就产生了自己种植3-5亩供自己和朋友吃的想法。一师阿拉尔也有小面积的水稻种植,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从自己的家乡一师13团承包了一块地,开始了无畏的试种。
刚开始,他对水稻一无所知,团场的生产技术干部,连队领导,包括职工,都是他请教的对象,一个年销售额过亿的企业老总,就这样白天看着地里的禾苗,晚上住在连队低矮的小院里,不停的的给各方朋友打电话,询问土地改良,品种提纯,田间管理,各生育期技术要点,产品收割储藏,大米加工,物流信息等等各方面的知识。特别是第一年尝到了自己亲自种植出来的大米煮成那一碗香喷喷,软绵绵,油亮亮的米饭后,他更加坚定了要种出全中国最好大米的信念。同时,一个更大的事业蓝图,逐渐在脑海形成。
与研究院合作 推行“良种”、“良田”、“良法”、“良品”
2016年,他又加大种植面积达到365亩,成立阿拉尔金色沙垦农业发展公司,并与蒋志农任所长的云南声农水稻作物研究所达成战略合作,并互持20%股份,可以无偿使用研究所研发的品种,并买断大规模种植品种的知识产权,保证品质稳定和产品唯一性。
有了研究所做后盾,杨俊的底气足了。这时的杨俊以一个企业家的思维,利用他多年从事微生物学和动物营养学研究的科学概念,再加上他多年的商业意识,认真对国际国内大米生产加工,市场营销,品种类别,产业特性,消费者需求等行业知识信息进行系统的学习。重新定位产业化的发展道路,利用塔里木盆地特殊的气候优势,从土地改良着手,引进国内高端优质水稻种植技术体系,借力欧盟SGS高标准食品检测认证的安全规范,坚持“良种,良田,良法,良品”的生产理念来摈弃原来用农药化肥来保障产量的做法,向市场和消费者提供安全,优质,独特的大米。
这一年,到了水稻抽穗扬花季节,地里来看的领导和专家越来越多了,那消失了几十年的醇厚稻香味,吸引着更多的人在田间地头观赏沉醉,勾起了人们的阵阵乡愁。杨俊自己也更加热爱上了这种感觉,他逐渐减少了原来行业上的投入,把资金和原来的积累逐步转移到了水稻种植基地的规模扩大和营销渠道的建设上来。
4年时间,从开始的100来亩地到2019年的6000亩水稻种植,他投下了自己的所有资金,在种植声农4号水稻成功的基础上,又试种成功了声农系列4个新品种。自此,杨俊和他的团队忙碌了起来,从科研院所到流通渠道,从天山南北,到长江两岸,到处都可见到他们忙碌的身影和自信的笑容。
打造“京东农场”示范项目 实现农产品“透明”安全
2019年,阿拉尔金色沙垦农业发展公司迎来了大发展,获得第五届兵团创新创业大赛(一师赛区)暨第一届一师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并入住阿拉尔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同时,凭借着独特的地理资源优势、生产种植技术、仓储加工能力以及品牌塑造能力成为京东农场合作伙伴,达成特色农业项目合作,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带动农民致富。
项目为沙垦公司16000亩地块,按照“京东农场”标准,分三个阶段进行智能化升级,一期1000亩于2019年建设完成,二期5000亩于2020年建设完成,三期10000亩于2021年建设完成,打造“京东农场”示范项目,输出高品质农产品。
杨俊说,与京东农场合作,公司推行的“良种”、“良田”、“良法”、“良品”生产理念更能始终贯穿。此项目构建全程可视化的溯源和管控体系,消费者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准确了解农产品从生产、加工、物流、仓储、销售等全过程的信息,实现农产品“透明”,选择安心。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信息化管理。他说,此项目还将在新疆于田地区种植羊脂籽米近万亩。
新疆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农业科技园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祁臻说,园区拿出3000亩地来建设高品质的大米示范基地,旨在发展以科技为引领,以产业为支撑的项目,再依托这个项目植入旅游的概念,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稻香小镇,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丰富乡村振兴的内涵。目前,正在初步规划稻香小镇的12个景观节点。
我想知道袁隆平研发杂交水稻的过程。
袁隆平超级杂交水稻移栽工作在云南省红河州蒙自市草坝镇开展。
云南省红河州蒙自市草坝镇地势平坦,田面平整,灌溉方便,年平均气温18.8℃,适宜种植多种农作物。
此次移栽的秧苗经过前期机械化温室育秧,在优质种质资源的基础上,在水稻生长全过程进行追踪标记和精确诊断,以最必须、最少的作业次数,在最适宜的时期,用最合适的技术定量化管理水稻。
扩展资料
“超优千号”的目标产量为18吨/公顷:
4月20日,云南省红河州蒙自市草坝镇袁隆平超级杂交稻“超优千号”育秧完毕,按计划进行移栽插秧。
从2017年起,蒙自市超级杂交水稻与国家超级杂交水稻技术中心高原繁育中心开展技术合作,并聘请袁隆平专家团队进行全面指导,主要以“超优千号”攻关试验为主。
蒙自市与国家杂交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原育繁示范中心合作,引进袁隆平超级稻开展高产攻关试验示范项目四年来,试验水稻产量节节攀升,亩产达到1100公斤以上,成果喜人。今年草坝镇袁隆平超级杂交稻“超优千号”的目标产量为18吨/公顷。
袁隆平研究水稻的艰辛历程如下:
1960年7月,袁隆平在农校试验田中意外发现一株特殊性状的水稻。他利用该株水稻试种,发现其子代有不同性质。因为水稻是自花授粉的,不会出现性状分离,所以他推论该为天然杂交水稻。随后他把雌雄同蕊的水稻雄花人工去除,授以另一个品种的花粉,尝试产生杂交品种 。
1961年春天,袁隆平把这株变异株的种子播到创业试验田里,结果证明了1960年发现的那个“鹤立鸡群”的植株,是“天然杂交稻”。
1964年7月5日,袁隆平在试验稻田中找到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经人工授粉,结出了数百粒第一代雄性不育株种子? 。
1964年到1965年,两年的水稻开花季节里,袁隆平与科研小组在稻田进行杂交育种试验。后在稻田里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的植株。经过两个春秋的观察试验,对水稻雄性不育材料有了较丰富的认识,根据所积累的科学数据,在大学毕业工作12年左右的他,发表在1966年第17卷第4期《科学通报》上。
1965年7月,袁隆平又在安江农校附近稻田的南特号、早粳4号、胜利籼等品种中逐穗检查14000多个稻穗中逐穗检查到6株不育株,并在此后两年播种中,连同上年发现的不育株,共计找到6株。经过连续两年春播与翻秋,共有4株成功繁殖了1~2代。其研究彻底推翻由传统经典理论米丘林、李森科的“无性杂交”学说,并推论水稻亦有杂交优势。
1966年2月28日,袁隆平发表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刊登在中国科学院主编的《科学通报》半月刊第17卷第4期上。
5月,国家科委九局局长赵石英同志,获悉袁隆平发表的《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一文后,高度重视,以科委九局名义致函湖南省科委与安江农校,支持袁隆平的水稻雄性不育研究活动,指出这项研究的意义重大,如果成功,将使水稻大幅度增产? 。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袁隆平遭受冲击,水稻雄性不育试验被迫中断。
1967年4月,袁隆平起草“安江农校水稻雄性不孕系选育计划”,呈报省科委与黔阳地区科委。6月,由袁隆平、李必湖、尹华奇组成的黔阳地区农校(安江农校改名)水稻雄性不育科研小组正式成立。
1968年4月30日,袁隆平将珍贵的700多株不育材料秧苗,插在安江农校中古盘7号田里,面积133平方米。5月18日晚上,中古盘7号田的不育材料秧苗,被全部拔除毁坏,成为未破的谜案。袁隆平心痛欲绝。事发后第4天才在学校的一口废井里找到残存的5根秧苗,继续坚持试验。
1970年夏,袁隆平从云南引进野生稻,拟在靖县(安江农校又搬迁到了靖县)做杂交,后因没有进行短光照处理而未成功。秋季,袁隆平带领科研小组李必湖、尹华奇来到海南岛崖县南江农场进行三季水稻实验条件良好的海南,进行研究试验,向该场技术员与工人调查野生稻分布情况。
1971年春,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成立杂交稻研究协作组,袁隆平调省农业科学院杂交稻研究协作组工作。
1973年,协作组通过测交找到了恢复系,攻克了“三系”配套难关。10月,袁隆平在苏州召开的水稻科研会议上发表了《利用“野稗”选育三系的进展》的论文,正式宣告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已经配套? 。
1975年,袁隆平攻克了“制种关”,摸索总结制种技术成功。11月,袁隆平和李必湖在观察杂交水稻生长情况。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全国有19个省、市、自治区先后组成科研协作组,开展群众科学实验,成功地育成了杂交水稻。
1976年,杂交水稻成功推广。?
1977年,袁隆平发表了《杂交水稻培育的实践和理论》与《杂交水稻制种与高产的关键技术》两篇重要论文。
1980年10月,攻克了制种关 。
1980年10月,我国第一个研究杂交水稻的育种家、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袁隆平,经过10多年刻苦的研究实验,在有关科研单位的协作下,攻克了制种关,使杂交水稻的研究获得全面成功,为水稻增产开辟了新的途径。?
2010年3月,袁隆平院士团队和张启发院士团队合作,共同研究转基因水稻。在合作交流会上,袁隆平称,为了消除公众对转基因抗虫稻米安全性顾虑的问题,他愿意作为第一个志愿者来吃!
3月12日,袁隆平在报告会上就转基因抗虫水稻的安全性实验、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为什么能够减少除草剂用量等问题与张启发院士进行了讨论,并表示支持政府关于转基因作物研发的决策。?
2017年9月,在2017年国家水稻新品种与新技术展示现场观摩会上,袁隆平宣布一项剔除水稻中重金属镉的新成果:“近期我们在水稻育种上有了一个突破性技术,可以把亲本中的含镉或者吸镉的基因‘敲掉’,亲本干净了,种子自然就干净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