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育苗年年杀菌为什么有些还是会得病?该怎么办?
水稻苗床上常见的病害主要是立枯病和恶苗病了。其中恶苗病主要是种子处理不当而造成种子带菌影响秧苗的正常生长。而立枯病呢?则是土壤中的病菌侵染水稻的茎基部从发发病。虽然说现在水稻育秧阶段都会使用杀菌剂,但是还是有一些苗床会有立枯病的发生。为什么?该怎么办?
苗床防治立枯病,药剂防治只能是辅助手段。最关键的还是在于控制苗床的含水量、棚内的湿度以及床土的PH值。
苗床上防治立枯病一般是施用恶霉灵、瑞苗清、纹弗这几类杀菌剂。苗床喷时候在进行洗苗将药剂冲洗到茎基部的床土表层。但是在一步上很多农民朋友都做错了,洗苗不等于大水冲苗。药剂稀释过量了、都冲到床土底层甚至是育秧盘的下部了,药剂能有效果吗?所以,喷施杀菌剂之后,少量清水洗苗即可。一般来说使用微喷冲洗5-7分钟即可;使用喷头冲洗的话轻微的喷淋一下就可以了。
床土的PH值一般在4.5-5.5之间是最利于秧苗生长的,而且这个区间也是可以抑制立枯病病菌活动繁殖的区间,所以调酸技术是防治立枯病较为有效的、成本较低的手段。
棚内湿度和苗床含水量。旱育稀植技术大家都了解吧,之所以说旱育,就是摆脱以前水做床的弊端,通过降低床土中的含水量来育壮苗。这就要求控制好床土的湿度,通过“三看浇水”来达到这个目的。既“床土发白、心叶卷曲以及早晚叶尖不吐水”这三个标准来判断是否需要浇水,并且浇水以浇透即可;棚内湿度。这个也是个关,可以通过通风来降低湿度,即便是阴雨、低温天气也要适当的通风,降低棚内的空气湿度。低温、潮湿是最易引发立枯病的发病条件了。
以上是我对这个问题的一些看法,如有不当之处请海涵。
1、温度管理:大中棚育苗的农户,在大棚内放支温度计,应及时通风炼苗,旱育壮根、旱育壮秧。调查发现,有些农户舍不得通风,大棚内的温度是外界气温的2-3倍,当外界气温在15℃时,大棚内温度达到30-45℃,外界气温在20℃以上时,晴天的中午大棚内温度达40-60℃,而水稻秧苗2.5叶期以后,温度不能超过25℃,远远超出了水稻秧苗叶龄所需最高温度,此时,秧苗叶片蒸腾作用失去大量水分,播种密度大根系发育不良的就转变为弱苗。晴天在早上通风,傍晚闭棚,如果在中午温度最高时才进行通风,秧苗忽热忽冷,易发生青枯病;通风口要随着叶龄变化而改变,通风口位置也要更换,以免长时间通风而导致近风口处的秧苗由于低温而矮化。水稻1叶1心期小通风,在大棚两头把棚膜揭开一尺高的三角形状,大棚内温度不高于28℃;2叶1心期中通风,在大棚两头把棚膜揭开一米高的三角形状,大棚内温度不超过25℃;3叶1心期以后大通风,大棚两头棚膜全揭开,棚内温度在23℃左右。3叶期以后遵循“宁冷勿热”的原则,夜间气温在10℃左右时可不用闭棚。在大风的高温天气,切忌因担心棚膜被风揭掉而捂棚,秧苗被高温烤伤,会出现片片黄叶,影响光合作用而成为弱苗。总之秧田的温度管理要避免因高温育成弱苗、因低温高湿育成小老苗、因温度忽高忽低育成病苗、因高温高湿育成徒长苗。
2、要想苗床不得病,必须积极预防。在秧苗1.5叶期,用敌克松1000倍液喷施,2.5叶期再喷一次,会起到很好的预防效果。同时插秧前3天喷施“艾美乐”预防潜叶蝇,喷施增产菌促进插后稻苗早发根早分蘖。
3、水分管理:苗床浇透底水的情况下,原则上在2叶之前不浇水,没浇透底水的在早晨揭去地膜后,浇一次水,以后苗床土变白时、中午叶片打卷时再浇水,否则不必浇水。尽量减少浇水次数,保持旱育。
4、苗床施肥:“送嫁肥”必须注意施用时间和施用量。如施得早,在秧田大批新根已发,插秧时易伤根;如果施得晚,起不到作用。施肥量也要掌握好,2.5叶期如果叶色不太黄的话,每㎡施硫酸铵50克;在插秧前5天,为了增加根系温度和促进根系发育,每㎡施磷酸二铵150克。
5、早泡田早整地:让地等苗,不要让苗等地。整平耙细,高低差不超过3㎝,有利于本田管理。适时插秧,从出苗日期到插秧日期计算,秧龄30-35天,机插秧叶龄3叶1心,不足月秧苗禁止下田。只有足秧龄和叶龄的壮苗插到本田,才能早返青、早分蘖、多分蘖、多成穗、成大穗、创高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