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鹳,是鸟名,它羽毛灰白色,嘴长而直。一般住在江湖池沼近旁,捕食鱼虾等为生。
这里有个故事。相传,在隋唐时期,我国著名医药家孙思邈云游在四川峨眉山上的真人洞,在洞中炼丹制药,为患者治病解疑。由于四川属盆地气候,湿度很大,上山求医的患者中有许多风湿病患者,孙思邈却束手无策。
这天,孙思邈带着徒儿上山采药,忽然发现一只灰色老鹳鸟在山崖上不停地啄食一种无名小草,许久之后,才拖着沉笨的躯体缓慢地飞走了。过了几天,孙思邈又见到这只老鹳在啄食这种小草,随后飞走了。奇怪的是,老鹳已无病态,飞得轻巧雄健有力。
孙思邈对身边的徒儿说:老鹳鸟常年在水中寻食鱼虾,极易染上风湿病痛,老鹳鸟能食此草,说明此草无毒,能治疗风湿病,我们也把这草采回去试用。
风湿病患者用水煎此草服汁,连服几天之后,奇迹发生了,原来双腿红肿的关节,都肿消痛止,可以行走自如了。
喜讯传开,慕名前来求治者络绎不绝,治愈的人也越来越多,大家请孙思邈为小草起个名,孙思邈说:这药草是老鹳鸟认识的,就叫它“老鹳草”吧!
现代植物为牻牛儿苗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牻牛儿苗,或为多年生草本植物老鹳草,除去残根的全草入药。性味苦辛、平,祛风、活血通络。治风湿疼痛,肢体麻木,关节酸痛,痈疽,跌打,肠炎,痢疾。
据《滇南本草》载,老鹳草可祛诸风,治皮肤发痒,通行十二经,治筋骨疼痛、痰火痿软、手足筋挛麻木等。用法与用量为:水煎内服6-15克干品,或浸酒或熬膏。在民间,运用老鹳草治疗风湿病,由于疗效显著而流传至今,经久不衰。
扩展资料:
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它主要包括阴阳、五行、运气、脏象、经络等学说,以及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预防、养生等内容。
阴阳
是中国古代哲学范畴。阴阳学说,认为宇宙间任何事物都具有既对立又统一的阴阳两个方面,经常不断地运动和相互作用。这种运动和相互作用,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源。古人把这种不断运动变化,叫做“生化不息”。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对立统一的存在,是一切事物的根本法则),万物之纲纪(一切事物都不能违背这个法则而存在),在变化之父母(事物的变化是由事物本身阴阳两个方面,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形成的),
生杀之本始(事物的生成和毁灭都是来自于这个根本法则),神明之府也(这就是自然一切奥妙的所在),故治病必求于本(所以要想治好病,就必须从这个根本问题-阴阳上求得解决)”。阐明了宇宙间一切事物的生长、发展和消亡,都是事物阴阳两个方面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因而,阴阳学说也就成为认识和掌握自然界规律的一种思想方法。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围,认为人体生理活动,疾病的发生发展,也超越不出阴阳这个道理。因此,我们想要掌握疾病的发展过程,探求疾病的本质,从而获得满意疗效,就必须探求人体的阴阳变化情况。
五行学说
即是用木、火、土、金、水五个哲学范畴来概括客观世界中的不同事物属性,并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动态模式来说明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和转化规律。“五行学说”是指这五类物质的运动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相生、相克作为解释事物之间相互关联及运动变化规律的说理工具。
中医主要用五行学说阐述五脏六腑间的功能联系以及脏腑失衡时疾病发生的机理,也用以指导脏腑疾病的治疗。
运气学说
又称五运六气,是研究、探索自然界天文、气象、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影响的学说。五运包括木运、火运、土运、金运和水运,指自然界一年中春、夏、长夏、秋、冬的季候循环。
六气则是一年四季中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因子。运气学说是根据天文历法参数推算年度气候变化和疾病发生规律。
脏腑学说
主要研究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小肠、大肠、胃、膀胱、胆、三焦)和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经络学说
与脏腑学说密切相关。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有沟通内外,网络全身的作用。在病理情况下,经络系统功能发生变化,会呈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通过这些表现,可以诊断体内脏腑疾病。
中药故事-五味子
赤芍——
性味:苦、微寒。
归经:归肝经。
功效:清热凉血,散瘀止痛。
主治:热入营血,温毒发斑,血热吐衄;目赤肿痛,痈肿疮疡;肝郁胁痛,经闭痛经,症瘕腹痛,跌扑损伤。
白芍——
性味:苦、酸,微寒。
归经:归肝、脾经。
功效: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阳。
主治:血虚萎黄,月经不调;自汗,盗汗;胁痛,腹痛,四肢挛急疼痛;肝阳上亢,头痛眩晕。
姐姐说,我们不是凡花,我们下界是被神女派来拯救人们于疾苦的。1
所以当人类拜我们为花相时,我想着离人们近些,能够更好地救治他们,所以接受了他们的供奉,才不是为了好吃的!
而姐姐,则是对人类的供奉毫无兴趣,她更喜欢自由地生长在天地间。2
这便是我们的分离。
神农老爷爷曾经告诉我们,我们的名字是芍药。3
现在我们有了自己的名字,姐姐叫赤芍,而我叫白芍。
我喜欢穿白衣服,而姐姐喜欢穿红衣服。人类也曾限制我们必须佩戴和衣服色近的头顶花,方便他们区分。不过后来他们明白了,花也要有着装自由。4
再次相见时,我因受人类奉养而略显富态,而姐姐则因游于天南地北而显得有些清瘦。
姐姐说我看起来仍是稚气未脱,而我则对姐姐身上历过风霜后才有的苦意感到鼻子微酸。5
人类喜欢我们头顶花的美丽,封我们为“五月花神”、“十大名花”、七夕代表花卉。也许我们叫做芍药,就是因我们花容绰约而来?
还是……还是为那“制服食毒,调和五味,一勺之多,即可奏效”的勺药?6
其实这些都已无所谓了,我们马上要履行从天界而来的伟大使命。
我和姐姐一起,怀着最为虔诚的心沐浴,除去尘埃、杂余。
我除去最后的衣物,庄重地从沸水中走过,和早已等候我的姐姐一起,在最接近太阳的祭坛上完成了最后的升华,灵魂重归于仙界。7
我常在梦里和女子们聊着闺中密语,细细说着善解人意的话,教给她们如何休养。8
而姐姐身边总是聚集着一群为热所扰的人,让姐姐告诉她们如何突破阻塞。9
呵,不过是贪图姐姐身边的凉意罢了。你看怕冷的,哪个敢上前和我们姐妹说说话?10
“御园果子压枝繁。看看分摘无缘。团沙弄雪,劳心费手,不肯暂时圆。
赛神旧愿心儿有,终了待、几时还。芍药梢头,红红白白,一种几千般。”11
离别在即,我想将我送给你,可以吗?12
注:
1传说中芍药都不是凡花种,是某年人间瘟疫,玉女或者花神为救世人盗了王母仙丹撒下人间。结果一些变成木本的牡丹,另一些变成草本的芍药,至今芍药还带着个“药”字。
2目前认为芍药野生品的根直接干燥就是赤芍,而栽培品的根去皮水煮后即为白芍。
3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中,已记载有芍药,但未区分赤芍、白芍。《神农本草经》为秦汉众多医学家共同完成,只是托名“神农氏”。
4元明清时期医家曾以花色分赤芍、白芍。
5白芍色白多脂肉,赤芍色紫多筋。白芍味酸,而赤芍味较白芍更苦。
6芍药之名,一说为“绰约”音转而来,一说为“勺药”。
7白芍炮制须洗净,除去头尾和细根,置沸水中煮后除去外皮或去皮后再煮,晒干;赤芍则仅需除去根茎、须根及泥沙,晒干。因白芍药性能补能收,加蒸、煮、炒制来符合药性特点。而赤芍药性能泄能散,生用正宜。
8白芍善养血调经,平抑肝阳,柔肝止痛。
9赤芍善清热凉血,活血散瘀。
10赤芍白芍俱性微寒,虚寒之人不宜使用。
11引自宋·陈师道《少年游》。
12芍药一名可离,故将别以赠之。——《古今注·问答释义》
本期责编:舻韽
很早以前,长白山脚下一个不知名的村庄有个青年叫苦娃,自幼父母双亡,靠给一个姓刁的员外放牛做杂活度日。这个刁员外根本不把苦娃当人看待,给他吃的是气味难闻的猪狗食,穿的是破烂不堪的补丁衣,就这样还常常挨饿受冻,稍有疏忽,便是一顿毒打。几年下来,苦娃积下了一身的病,骨瘦如柴不成人样。而刁员外却对苦娃的病置若罔闻,不但不给苦娃治病,却还是每天给他安排好多活,他硬挺着干活。眼看着苦娃的身体越来越差,每到夜深人静之时,他想起了过世的亲人,不禁痛哭流涕,只有默默地求告观音菩萨保佑自己。一天,刁员外看苦娃的病越来越重,连走路都没有了力气,就派人把他拖着赶出了家门。将苦娃扔在很远的树林子边的草地上,精疲力尽气息奄奄的苦娃昏昏沉沉地睡过去了。这时有一只喜鹊从远处飞来,衔着几粒种子,撒在苦娃身边的草地上。等苦娃一觉醒来,见周围长出了一株株小树,藤蔓相连葱葱郁郁,一串串红里透黑散发着清香的果子挂满枝条。苦娃正饿得难以忍受,见到果子喜出望外,便随手摘了一串塞进了嘴里,只觉得甘、酸、辛、苦、咸五昧俱全,非常爽口。他越吃越想吃,一气儿吃了半个多时辰,只感到精神焕发,气顺心畅,一身的疾病也顿觉全无。苦娃的病竟然被这些野果子治好了。自此,苦娃就在深山老林开荒种地,娶妻生子过上了舒心的日子。每年的这一天他都不忘到这里祭拜这些神果树。后来,这些爬蔓的树所结之果其籽落地发芽长出新藤,新藤再结新果,数年后,“五味之果”长满了长白山脚下的沟沟岔岔,穷人们不管患了什么病。只要吃了五味果就百病消除。因这种果子具有“五种味道”,人们就将它取名为“五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