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舟山购买特产时,建议选择以下地方:
* 舟山中天特产城:位于普陀区朱家尖银雁路100号。这里的卖家服务态度好,海鲜新鲜,没有缺斤少两的现象。
* 中国舟山国际水产城:创建于1989年5月,位于沈家门渔港小镇的核心区域,是一个老牌的水产基地,口碑良好,不坑人。
此外,旅游景点的周边店铺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为这些店铺在信誉上较有保障。购买特产时,建议多对比价格,比较几家门店的价格和品质,做好调查和比较后再做决定,这样就不会被坑。
去普陀山拜拜贡品要带茶叶吗
相传晋朝葛洪居普陀山,独坐洞井,曾用“仙人井”水煮普陀茶,饮茶止困,通宵达旦,合药著书。至今仙人井遗迹尚存。普陀茶从诞生之日起,就与道教有着因缘。而“佛茶”之名则比较晚,具体年代无从考证。追溯普陀山“佛茶”的发展,大致历经了中国盛唐以来各历史时期。 据《普陀县志》记载,普陀山产茶历史悠久,宋代已盛。宋代是中国历史上茶文化高度发展并迅速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寺院茶得到极大发展。
从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开始,中央王朝开始顾及普陀山僧的吃饭问题,为表达对观音大士的虔诚,帝王在派人朝觐之余,还不断地划拨周边田亩供僧。据史载,从宋嘉定七年(1214)到元泰定四年(1327),朝廷先后五次赐予普陀寺院官田3093亩,山l000亩。宋淳祐八年(1248),理宗又下诏免全山租役,时有常住田560亩,山l607亩。僧田供斋粮之余,部分也用来植茶。佛茶除供佛外,少数也用来敬客。
南宋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三月十五,文学家史浩偕鄱阳程休甫游普陀,在佛寺题写《留题宝陀禅寺碑碣》云:“绍兴戊辰三月望……由沈家门泛舟,遇风挂席,俄顷至此。翌早,恭诣潮音洞,顶礼观音大士,至则寂无所睹。炷香烹茶,但碗面浮花而已……有比丘指日:岩顶有窦,可以下嘲。攀援而上,瞻顾之际,瑞相忽现。金色照耀,眉目了然。二人所见不异,惟浩更睹双齿洁白如玉。”潮音洞在海岛东南紫竹林庵外,两侧崖高约10米,纵深30余米,洞脚插海,外宽内窄,岩顶有穴,称“天窗”,洪涛昼夜春撞,声如轰雷,遇大风则浪花飞溅出窗,似巨鲸喷水,传为观音灵现处。史浩也是著名的南宋史家三相(史浩、史弥远、史嵩之)之一,为人正直,后因在宋孝宗时期为抗金名将岳飞昭雪冤狱而名震朝野、留芳千古。史浩曾在舟山任过昌国尉,他的踪迹被记载在数部普陀山的志书中。此次莅山,他与友人程休甫一早到达潮音洞,洞内很冷清,没有什么可看的,史浩便在潮音洞炷香供茶礼佛,只见盏浮花瑞。饭后在僧人的指点下,攀上岩顶洞穴瞻顾,有幸见到了观音大士现身。
元朝皇帝笃信佛教,普陀山作为观音的道场,具有无上至高的地位,朝廷经常降香饭僧,割舟山本岛及宁波的田山供僧。如元大德五年(1301),集贤学士张蓬山奉旨进香,赐普陀田、地、山达4000多亩。而同行者就有当时著名的书法家赵孟颊。再如皇庆二年(1313),皇太后遣使来山进香,命江浙行中书省拨钞868锭,买田3顷赐宝陀寺等等。这些官助是历史上普陀山佛教得以发展的重要经济来源之一。僧田有供斋粮有供植茶,佛茶生产继续发展。但元朝寿命很短,未曾留下史料。 明神宗万历年问,宁绍参将侯继高在《游补陀洛迦山记》中写道:“又三四里,日千步沙。有僧大智,自五台山来,卓锡于此,结茅以居,日海潮庵……庵之后山顶有泉,大智命其徒贯竹引之,瀹茗味殊甘冽”。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九月十六日,明太祖朱元璋下诏废团茶,改贡叶茶。饼茶为散形叶茶所代替,碾末而饮的唐煮宋点饮法,变成了以沸水冲泡叶茶的瀹饮法,茶的品饮艺术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开千古清饮之源。明人称这种饮法,“简便异常,天趣悉备,可谓尽茶之真味矣”,侯继高的这段文字反映了当时普陀山寺庙中佛茶的瀹饮之法。
据明代文人李日华《紫桃轩杂缀》记述:“普陀老僧贻余小白岩荼一裹,叶有白茸,瀹之无色。徐饮觉凉透心腑。僧云,本岩岁只五六斤,专供(观音)大士,僧得啜者寡矣”说明普陀佛茶仅用于供佛,连和尚也大多不能享用,足见其珍贵。时有僧人释来向云游普陀,在《宿白华庵访赠朗彻禅师》一诗中写到:“未觐慈颜礼洛伽,白华林里道人家。峭崖凿透千年石,古树锄开万丈霞。舌卷潮音谈妙义,麈挥云影笑空花。相逢洗我风尘色,夜静烧铛雪煮茶”。朗彻禅师用积攒的雪水为来向烹茶,也使人联想到《红楼梦》中妙玉以经年贮藏的梅花上扫得的雪水烹茶。当时还有许多文人雅士写诗与白华庵主人唱和,其中一位就是著名文学家屠隆。普陀禅僧嗜饮佛茶,高雅者爱茶及壶,茶具收藏也随之丰富。据《中国历代宜兴紫砂名家雅士年表》载,普陀山白华庵最早两任住持昱光如曜、朗彻性珠“师徒蓄金石书画文玩茶具而富”,尤其引人注目的是茶具。
明神宗万历十七年(1589),屠隆住山编纂《补陀山志》时,把庵堂中烹茶接客的茶室名之为“静室茶烟”,列入普陀山十二景目之一,并赋诗一首:“萧萧古寺白烟生,童子烹荼煮石铛。门外不知飘急雪,海天低与冻云平。”在寺院中清净地品味清香的热茶,连门外的天寒地冻都忘记了,说明在当时,寺中用佛茶待客已成惯例。 普陀佛茶之正式定名为贡品,则是在清朝光绪间才开始的。《普陀洛迦山志》(1999)载:“白华顶后之茶山之茶与莲同为贡品。清光绪问,由后寺住持化闻悟禀请官厅得邀裁革”。因为过去普陀山山地产权大多归寺院所有,清时朝廷规定普陀山各寺院庵堂负有管理茶山和采制贡茶的职责,山上从事茶叶生产的僧侣分工明确,各司其事,并规定一年只采一季头茶,在谷雨前后,乘晴明天气进行采摘,采下的鲜叶交至茶僧侣处,再用手工炒成“似眉非眉。似圆非圆,似螺非螺”之蝌蚪状,选择其中的上品贮于银盒中,由住持入贡朝廷,供达官显贵们享用。其余则用中品小盒铁听盛装,高价出售给香客。但还是在光绪年间,由于贡茶“岁费数百金”,法雨寺住持化闻,呈报知厅事陈公,将贡茶“裁之”,合山感德。贡茶历史虽短,但盛名持久不衰。
民国时期,由于普陀山轮渡通航,香客及游览者大增,对佛茶的需求也随之增加,从而促进了佛茶的发展。1915年普陀山佛茶荣获巴拿马博览会银奖,扩大了国际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普陀山佛茶茶园扩展较大,并建立了茶场。但二十世纪60年代的文革浩劫,使普陀山又一次遭受劫难。观音佛像几乎百分之百被砸。寺院僧尼除四十多个老弱病残、无家可归者允许留居外。绝大多数僧侣被遣散回原籍劳动,许多人被迫还俗。曾有观光者作诗云:“普陀残破实堪惊,南海观音只具名。妙相万千成粪土,禅林三百剩虚楹。磐陀龟石空相对,紫竹潮音幸有声。小佛垂眉登大殿,尼僧兀自唱凄清。”普陀山佛教遭到毁灭性的打击,佛茶亦中断。直到1977年浙江省提出要有计划地恢复与发展名茶生产,将普陀山佛茶列入其中。1978年,普陀县农林局、县土产公司组织人员,在普陀山林场、桃花公社茅山大队茶场恢复试制佛茶,并邀请茶学家唐力新等指导。1979年,普陀县邀请江苏省碧螺春名茶师来传授技术,通过改进工艺,形成独特的“似螺非螺、似眉非眉”的“佛茶”外形,并正式定名为“普陀佛茶”。
1980年以后,普陀山佛茶恢复生产,并开始正式对外销售,普陀山佛茶的发展达到鼎盛。1981年即在首届浙江名茶评定中被列为浙江省八大地方名茶之一。1983年又在浙江省名茶评比中获省“名茶证书”。
现代的普陀山佛茶声誉日益扩大,生产面积、产量也逐年上升。1984年只有2公顷茶园,1991年已经扩大到24公顷;1992年,茶园面积扩大到33.3公顷,佛茶产量达2800公斤,销售市场已遍及欧洲及国内各大中城市。
普陀当地政府一直把佛茶作为效益农业的主要产业发展壮大,先后组建了普陀茶叶协会、佛茶文化研究会,还注册了普陀佛茶的原产地证明商标,通过积极实施普陀佛茶名牌战略,有力地推动了茶叶特色产业的发展。同时又以佛茶文化建设为载体,积极参加各类茶叶文化节、展销会、农博会等,组建了一支专业的佛茶表演队伍,全面推介普陀山佛茶文化,并加深对普陀山佛茶历史、文化的专题研究,开发普陀山佛茶的文化底蕴。
不用的,这个没有必须的要求。
普陀山,位于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杭州湾南缘,舟山群岛东部海域,地处北纬29°58′3″—30°02′3″,东经122°21′6″—122°24′9″,相传是观世音菩萨教化众生的道场。
普陀山地形呈菱形状,是舟山群岛1390个岛屿中的一个小岛,形似苍龙卧海,面积12.52平方千米,与舟山群岛的沈家门隔海相望,素有“海天佛国”、“南海圣境”之称,南北长8.6千米,东西宽约3.5千米,岸线长30千米。中部佛顶山天灯台最高,海拔291.2米,向四面延伸,西为茶山,北为伏龙山,东为青鼓垒山,东南为锦屏山、莲台山、白华山,西南为梅岑山,主峰均在100至200米间,连绵起伏。
1982年,普陀山被评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04年,普陀山被评为ISO14000国家示范区。2007年5月8日,舟山市普陀山风景名胜区,经原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风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