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郭之制即‘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内之为城,外之为郭‘的城市建设制度。
城郭之制
从春秋一直到明清,除秦始皇的咸阳外,其他各朝的都城都有城郭之制。城郭之制即‘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内之为城,外之为郭‘的城市建设制度。一般京城有三道城墙:宫城(大内、紫禁城)、皇城或内城、外城(郭);府城有两道城墙:子城、罗城。
城郭起源和发展
中国在新石器时代,一些部落为保护自己的居住地,已开始在聚落周围设置防御工事。半坡遗址和姜寨遗址聚落外部挖有壕沟,河南登封王城岗龙山文化中晚期遗址有两座100×100米的方形城堡。
商代出现了规模较大的围着城墙的都城和地方城邑。河南偃师商城、郑州商城、湖北黄陂盘龙城都是夯土城墙。但安阳殷墟只有壕沟而未发现城墙。
春秋战国是中国早期大规模建城的时期,春秋时期的曲阜鲁城(见曲阜鲁国故城)、洛阳东周王城、秦雍城等的城墙厚度为10米左右。战国时期的齐临淄、燕下都、楚纪南城的城墙加厚到20米,夯层密实,有瓦质排水道。这些城的城门道深度约20余米,最深的达80米,纪南城还有水门。这个时期的文献《墨子》中记述了城门、雉堞、城楼、角楼、敌楼的设置原则和建造方法。《考工记·匠人营国》记载了各级城道的规模和对城高的限制规定,但从上述各城遗址的情况看,当时各国竞筑高城,这些规定并未得到遵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