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大淡水湖,指的是鄱阳湖,南宽北窄,形似葫芦,北面也有一条瓶颈般的狭窄水道与长江相通。
鄱阳湖,古称彭泽,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也是中国的第二大湖泊。 地处江西省的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北纬28°22′至29°45′,东经115°47′至116°45′。
70%水域在九江市境内;
20%水域在上饶市境内,10%水域在南昌市境内。
鄱阳湖以松门山为界,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面为入江水道,长40公里,宽3至5公里,最窄处约2.8公里;鄱阳湖南北长173公里,东西最宽处达74公里,平均宽16.9公里,湖岸线长1200公里,湖区最大丰水期面积510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6.4米,最深处25.1米左右,容积约300亿立方米,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
它承纳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五大河,流域面积为16.2万平方公里,占江西省国土面积97%左右。经鄱阳湖调蓄注入长江的水量超过黄、淮、海三河水量的总和。
自然气候
鄱阳湖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型气候,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干燥寒冷,冬季甚少出现霜冻。1983-1985年永修县录得最低温度为-4.9℃(1985年12月),夏季气温高达30℃以上,水温近似于气温。
降水全年都有,最大的降水量在4?月,但降水分布每年区别很大,年总降水量约为1700毫米。相对湿度颇为稳定,全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0%。
鄱阳湖为多强风地区,特别是湖的北面,由长江经湖口狭窄通道进入鄱阳湖,对风有加速作用。永修县月平均风速为2.4-2.8米/秒。尚缺乏风向方面的数据,一般来说,冬季多北风,夏季多南风。冬季下雪不多,雪量仅3-7毫米。
“鄱阳湖盆”的形成可追溯到地质史上300万年以前,当时发生了三组大的地层断裂共同作用形成了“鄱阳湖盆”。在距今约18000年以前最后一次冰川期,估计当时海平面比之前低120-130米,当时的长江底床比之前陡峭,在九江下游形成一个约40米的深漕,使得“鄱阳湖”水很迅速地进入长江,不能在“鄱阳湖盆”形成湖泊。
冰期过后,气温逐渐变暖,海平而慢慢上升有现有的水平。由于海水的顶托作用,长江河床的溯流侵蚀作用停止,使得长江和“鄱阳湖盆”的高差因淤积而逐渐减少,从公元5世纪开始,鄱阳湖因河水潴留逐渐形成,到18世纪鄱阳湖达有的规模。
中国第一大淡水湖在江西北部。鄱阳湖南北长173公里,东西最宽处达74公里,平均宽16.9公里,湖岸线长1200公里,湖区最大丰水期面积510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6.4米,最深处25.1米左右,容积约300亿立方米,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
鄱阳湖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也是中国的第二大湖泊,它位于江西省北部,其湖岸线长1200公里,湖区最大风水期的面积为5100平方公里,容积大约为300亿立方米。鄱阳湖百分之七十的水域在九江市境内,百分之二十在上饶,百分之十在南昌。
鄱阳湖是长江中下游非常主要的支流之一,也是长江流域的一个重要湖泊,它主要由赣江、修河、信江、饶河、抚河等水源供给。鄱阳湖在调节长江水位、涵养水源、改善气候和维护周围地区生态平衡上有着重要的作用。
鄱阳湖流域北部是平原地貌,而南部以山区为主,中部是过渡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比较适合农作和水产样制,所以有着“鱼米之乡”的美誉。鄱阳湖日照充足,光能资源丰富,降水较少,但因为河川流经较多,所以水资源丰富。
鄱阳湖,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古时候称彭泽,现位于中国的江西省北部地带、长江南岸,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面积约3960平方公里,鄱阳湖所在地江西省面积大约为16万平方公里,也就是说一个鄱阳湖面积差不多是四十分之一的江西省面积
鄱阳湖,古称彭蠡、彭蠡泽、彭泽,位于江西省北部,地处九江、南昌、上饶三市,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也是中国第二大湖,仅次于青海湖。
鄱阳湖,是长江中下游主要支流之一,也是长江流域的一个过水性、吞吐型、季节性重要湖泊。湖区面积,在平水位(14米~15米)时湖水面积为3150平方公里,高水位(20米)时为3960平方公里以上。但低水位(12米)时仅500平方公里,据2008年水文资料,当湖水位22.59米时,湖泊面积为4070平方公里。
鄱阳湖主要由赣江、修河、信江、饶河、抚河等水源供给,自南向北在九江市湖口县石钟山附近汇入长江。鄱阳湖在调节长江水位、涵养水源、改善当地气候和维护周围地区生态平衡等方面都起着巨大的作用。
1992年,鄱阳湖被列入“世界重要湿地名录”,主要保护对象为珍稀候鸟及湿地生态系统。
2020年7月12日零时,鄱阳湖标志性水文站星子站的水位井内,湖水漫过一道红色标记——“1998年洪水位22.52M”,这标志着我国最大淡水湖水位突破有水文纪录以来的历史极值。
鄱阳湖体积260亿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