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陇县曹家湾镇三里营村坚持以党建为统揽,聚焦“四美”红旗村创建具体指标,在发展产业、基层治理、民风塑造、环境整治上下足功夫,打造了一幅产业美、治理美、乡风美、生活美的三里营村新画卷。
聚焦“产业美”,抓培育、促增收。按照产业规划布局,理清“强烟、兴牧、稳瓜”发展思路,积极推行“党支部+”模式,鼓励支持党员致富带头人率先发展产业。2022年种植烤烟1320亩,种植面积位列全县前列;发挥畜牧养殖优势产业,盘活旧宅基地支持养殖户扩群发展,新建15户家庭农场,畜牧养殖呈现规模化、集群化;吸引外地客商投资种植大棚礼品西瓜300余亩,带动本村20余户在基地常年务工,群众增收效果明显。
聚焦“乡风美”,搭载体、聚合力。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绘制文化墙500平方米,建成法治文化长廊1座。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整合日间照料中心、儿童之家等公共资源,党员志愿服务队定期开展暖心活动,确保“小有所管、老有所养”。创办三里营村《振兴路上》季报,让群众知村情、话变化、共参与、享成果。扎实开展“美丽庭院”“五星”党员、“好媳妇好婆婆”等评选活动2次,“树模范、提素养、促新风”思想深入人心。
聚焦“治理美”,织网格、优服务。持续推进“八帮八解+十小自治”治理模式,提升改造“一室两中心”,深化“网格化+积分制”管理,充分发挥52名网格员作用,形成“村上事网格员帮腔搭手、群众事网格员说理劝和”的良好局面;通过“老党员红色精神宣讲会”“田园谈心会”“红黑榜”“善行义举榜”季度公示形式,广泛宣传先进典型,让群众向榜样看齐。
聚焦“生活美”,强基础、树标杆。优化“1+12”公共基础设施管护机制,用好用活光伏电站收益,提高服务群众经费保障比率,制定出台《三里营村人居环境整治十项制度》《三里营村积分制管理办法(试行)》等制度。争取“一事一议”项目,提升便民中心广场服务功能,3户避灾搬迁纳入统一规划,形成新型农村社区基础强、生活美的良好争创氛围。
如何促进畜牧养殖业健康发展 采访稿
国家养殖业补贴项目有以下几点:
1、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项目;
2、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场)建设项目;
3、支持优势特色种养示范专项;
4、畜禽良种补贴;
5、水产标准化养殖补贴;
6、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
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指的不是农村散养户,是指农村地区进行大规模养殖的农户,具体申报时间是在每年的3到8月份。
1生猪。生猪一年能繁母猪并存栏300头以上的,且出栏肥猪5000头以上,国家补贴25-100万。2肉牛。一年肉牛出栏育肥牛500头以上,或存栏能繁母牛50头以上,国家补贴25-50万。3肉羊。肉羊存栏一年能繁母羊250只以上,或年出栏肉羊500只以上的养殖大户;其中对于内蒙古肉羊养殖称为牧区,一般牧区存栏能繁母羊400只以上,或年出栏肉羊1000只以上,国家补贴25-50万。4肉鸡。在农村进行肉鸡养殖量在5000只以上,一年出栏量10万只以上,国家补贴35万。5奶牛。奶牛一年年存栏300-499头的农村养殖场,每个中央补助投资80万;奶牛一年存栏500-999头的农村养殖场,每个中央补助投资130万;奶牛一年年存栏1000头以上的农村养殖场,每个中央补助投资170万。6蛋鸡。蛋鸡指的是能生蛋的鸡,在农村养殖规模在1万只以上,国家补贴35万,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第三条
国家支持畜牧业发展,发挥畜牧业在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中的作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加强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和扶持发展规模化养殖,推进畜牧产业化经营,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畜牧业。
国家帮助和扶持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畜牧业的发展,保护和合理利用草原,改善畜牧业生产条件。
参考:
提高养殖业标准化水平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
作者:广西玉林市水产畜牧局局长 陈梓新 01-25 23:48:43
2002年,根据自治区水产畜牧局的安排,我市的博白县、容县作为全区首批养殖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县,掀开了全市养殖业标准化生产项目实施的序幕,目标任务为年出栏无公害肉猪30万头、肉鸡120万羽。“万事开头难”,为做好这项全新工作,我们一方面向各级党委、政府汇报,争取领导重视支持和部门的配合,一方面聘请自治区专家组授课培训、现场指导。首先成立市县两级项目领导小组,由水产畜牧局领导担任项目负责人,通过定任务、定职责,分片包干落实责任,确保任务的完成。其次选派管理和技术人员参加自治区组织的培训学习,提高无公害标准化工作的管理水平和操作技能。第三我们选择133家经济实力雄厚、技术力量强、管理规范、条件比较好的养殖企业作为示范基地,在实施过程中注意发现问题,善于总结经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抓好起步是推动工作发展的关键,因此,在市政府的重视支持下,我们除抓好自治区示范项目外,选择了玉林市参皇养殖有限公司、玉林市巨东种养有限公司、陆川县良种猪场、陆川县富康农牧有限公司、玉林市万源种鸡场、玉林市种畜场等6个重点龙头企业作为市级示范点,扩大了标准化生产示范工作面,促进了后续工作的开展。2003年,我市有5个县被自治区水产畜牧局
列为全区养殖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县,目标任务为年出栏无公害肉猪110万头、肉鸡2500万羽。2004年,有6个县被列为全区养殖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目标任务为年出栏无公害肉猪230万头、肉鸡2900万羽。我市养殖业标准化生产工作一年跃上一个台阶,连续3年取得了迅速发展。2005年,我市有3个县被列为全区养殖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县,至此,全市7个县(市)区都先后成为全区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全面推广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的条件和时机已经成熟。
养殖业标准化生产工作得到了大发展。由于我市标准化生产基础好,领导重视,工作踏实,得到了自治区水产畜牧局的大力支持,三年多来,我们共建设了146个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带动项目示范户11480户,占全区的三分之一,生产无公害肉猪370万头,肉鸡5520万羽,有43个养殖企业通过自治区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基地认定,占全区的四分之一,有5个企业通过了无公害标准化产品认证。全市养殖业标准化生产工作三年三大步:起步较快,发展迅速,效果良好。
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得到进一步提高。通过宣传“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宣传产品质量安全与生命健康的重要性,培训推广标准化生产知识和技术,一方面使养殖企业和农户大大提高了产品质量安全意识,积极参与标准化生产工作,认真按照标准生产;另一方面广大群众的产品质量意识也得到增强,在消费购买时强化了质量安全,从而形成了全社会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实现了“从栏舍到餐桌”全过程共同把关的新格局。
企业生产规模得到了发展壮大。我市的养殖企业特别是重点龙头企业,在开展标准化生产过程中一马当先、带头示范,不但带动了全市标准化生产工作的发展,而且自身也从标准化生产中受益匪浅,扩张了企业规模。如玉林参皇养殖有限公司在2003年被认定为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基地后,在已有广东开平分公司的基础上,开辟了全州分公司推广“参皇鸡”养殖,又在云南省玉溪市成立了分公司,短短两年就发展了三个分公司,此外还准备发展生猪养殖,企业规模、销售市场、养殖范围逐步扩大,企业在2002年被评为广西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基础上,于2004年实现了升级,荣获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称号。再有玉林市巨东种养有限公司作为全区第一批无公害畜禽标准化生产基地,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拓展无公害肉鸡、肉猪、蛋鸡养殖,与此同时,巨东公司紧抓市场机遇,加速发展生猪养殖,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方式,年出栏生猪6万头;桂林分公司、藤县分公司的建设发展扩张势头十分迅猛。还有通过无公害产地认定的容县周义养殖有限公司、广西鸿光农牧有限公司等企业,不满足于已有种鸡场、孵化场、肉鸡场的现状,各租赁山地300多亩、2000多亩扩大发展霞烟鸡、三黄鸡养殖……标准化生产促进了企业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的提高,给企业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促进了养殖业健康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
通过实施标准化生产示范项目,推动标准化生产大力开展,使畜禽成活率和产品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价格上升,产品畅销,生产发展,项目区的产值利税增加,促进了农民增收。博白县组织58个规模猪场和10个规模鸡场实施示范项目,生猪新增出栏6.73万头,肉鸡新增出栏10.26万羽,生猪死亡率由3.67%下降到2.65%,鸡死亡率由9.23%下降至6.5%,项目新增纯收入1316万元;容县2004年出栏肉鸡1462.75万羽,增长16.78%;出栏肉猪41.5万头,增长17.7%,标准化生产年增加产值8760万元,增加利税1356万元,项目区农民人均增收251元;北流市凉亭禽业有限公司积极带动开展肉鸡标准化生产示范,带动了1000多个养鸡户实施标准化生产,年出栏无公害肉鸡450万羽,养鸡户人均纯收入达3708元。
提高了养殖企业的效益,提升了全市养殖业经济地位。通过实施标准化生产,养殖企业管理进一步规范,产品质量明显提高。参皇公司的“参皇鸡”2004年获得广西优质名牌产品称号,巨东公司的“茴香鸡”“巨东鸡”获得国家无公害产品认证后,产品销售十分旺盛,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企业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2004年,全市产值超亿元的养殖企业6个,利润超千万元的企业4个。标准化生产推动了全市养殖业进一步发展,提高了养殖业在农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全市养殖业产值由2001年的47.49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52.92亿元、2003年的63.23亿元、2004年的83.84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01年的35.44%上升到2002年的39.31%、2003年的50.11%、2004年的53.1%,养殖业已名符其实地成为农业经济的半壁江山,养殖业在我市农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