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的规定,本协会具有调查研究、提出建议、组织协调、自律监督、信息引导、咨询服务、国际交流等基本职能,主要业务范围是:(一)调查研究农业机械行业经济运行、企业改革、技术进步、产业重组等方面的情况,为政府制定行业发展规划、产业政策、技术政策、法律法规及行业改革与发展方向等提供建议和服务;对与农业机械行业发展有关的技术经济政策、贸易政策和法律法规的贯彻进行跟踪研究,及时向政府部门反映行业和企业的意见和要求;(二)收集、整理、分析和发布行业信息;跟踪了解农业机械产品的国内外市场动态和技术进步趋势,进行市场预测预报,为政府、企业、会员和社会中介组织等提供信息服务;经政府部门授权,依法进行行业统计;(三)受政府及有关部门委托,组织制(修)订农业机械工业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组织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标准化工作的政策法规,组织宣传贯彻各项标准并提供有关建议;(四)收集和发布行业的产品质量信息,组织会员开展产品质量的改进和提高活动,为企业和重要工程的质量工作提供诊断、咨询服务;受政府及有关部门委托,参与行业质量认证和其他工作;(五)组织会员开展技术交流与联合开发工作,大力推广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及各种形式的技术服务,促进行业的技术进步;组织行业科技成果评奖并向国家推荐行业参评国家级科技进步成果奖工作;(六)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技术与经贸交流活动,组织与国际对口行业组织的交往;经政府部门授权,组织、协调、举办行业的大型国内与国际展览(销)会,为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提供服务;为有关企业提供进出口政策咨询;协助政府作好调整制定进出口、吸引外资及境外投资等相关政策的前期研究建议工作;受政府委托,开展农业机械行业的反倾销工作;(七)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提出行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资产重组的建议;组织研究农机行业产品经济规模,提出建议推广的农机行业节能产品、淘汰产品、鼓励发展的产品;(八)配合有关部门对涉及会员利益和农业机械行业利益的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提出政策建议,维护行业整体利益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协助政府维护正常的经济运行秩序,推动农机企业公平竞争,组织会员开展维权活动;(九)开展企业管理诊断咨询服务,加强农业机械行业 精神文明和企业文化建设,推进企业按市场机制进行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十)调查研究农业机械行业职工队伍状况,向企业和政府提出加强职工队伍建设的措施建议;根据实际需要组织开展人才交流和各项培训工作;(十一)出版发行刊物、资料,组织开展宣传交流工作;(十二)承担政府部门及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委托的其他工作,提供企业需要的其他服务。
中国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事业发展现状
关于农用机械行业发展前景
国内农机装备现状:总量规模已较大,产品应用不平衡。2004年开始,农机促进法的出台和农机购置补贴的推行极大促进了我国农业机械的应用和农机工业的发展。至2015年,我国规模以上农机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已达到4283.68亿元,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提高到63%。目前国内农机产业仍存在较多问题,一方面农机应用发展不平衡,主要体现在地域、产品种类、作业阶段等方面;另一方面还存在着中高端产品供给不足、关键零部件受制于人等问题。
国内农机行业竞争格局分散,市场集中度有待提高。与国外相比,国内农机行业仍显分散,全球目前形成了五大农机巨头(约翰迪尔、凯斯纽荷兰、爱科、克拉斯、久保田),其收入规模均在30亿美元以上,前三家15年收入达619亿美元,与国内2319家规模以上农机企业收入相当。随着我国农机向高端化、全过程化转变,技术落后、资金实力弱的小型企业将逐步退出。国家逐步提高农机购置补贴门槛,未来国内大型农机制造企业发展前景良好,市场份额将逐步扩大。
总量仍将增长、行业产品结构逐步优化,关注植保无人机等细分潜力领域。《农机装备发展行动方案(2016-2025)》设定了行业发展远期目标,到2025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5%以上;形成3-5家具有国际影响力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农机行业领军企业;关键零部件自给率达到70%以上。整体上看,随着农业机械化率提升,农机行业总量仍将增长;而且,在一些细分领域会有更大的空间,农业植保无人机值得关注。当前国内农业植保无人机市场处于成长初期,未来针对无人机的补贴政策出台等因素促进渗透率逐步提高,我们测算植保无人机整机销售市场规模年均近50亿元。
农用机械行业结构分布不均衡我国农业机械行业总体发展向好,但各个领域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参差不齐,主要表现为不同地区机械化水平差异大、不同作业环节机械化水平差异大、不同农作物机械化水平差异大。
1.不同地区机械化水平差异大。我国各个地区的自然条件迥异,气候、地形、土壤都有各自的特点。农业生产活动从东北平原的一年一熟到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一年两熟、一年三熟。各个地区农业基础的差异也决定了其农业机械化水平巨大的差异。
2.不同作业环节机械化水平差异大。农业机械作业活动主要包括机耕、机播和机收三大环节。目前我国机耕水平明显高于机播和机收水平。根据《中国农机市场发展报告(2013-2014)》数据,2013 年我国机耕水平已达76.00%,机播水平为48.78%,机收水平为48.15%。
3.不同农作物机械化水平差异大。小麦、玉米、水稻是我国三大主要粮食作物。其中小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最高,2013 年已达93.71%;其次为玉米,2013 年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为79.76%;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最低,为73.14%。
农用机械行业发展趋势(1) 机械化水平较低,行业提升空间巨大
我国目前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随着我国未来经济的升级转型和城镇化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将逐步减少,人工成本呈稳步上升态势,再加上土地流转和土地集约经营的发展,农机行业未来提升空间巨大。
近年来,虽然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但绝对数值仍较低。《中国农机市场发展报告(2013-2014)》数据统计显示,2013 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为59.48%,较2012 年提高2.3 个百分点,玉米收获环节的机械化率仅为51.57%,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我国农业机械化总体水平仍待提高。进一步来看,机械化水平低的子行业成长空间更大,因为机械化水平较低的行业能获得国家更多的'支持,从而得到较快发展;本身市场空间大的子行业,如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也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在粮食安全受高度关注背景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子行业也将迎来发展良机。
(2) 更新换代频率较高,行业将会持续稳定发展
随着农机补贴政策的持续实施和农业机械工业的强劲发展,我国各项农业机械保有量大增。在农业机械化进程中,由于市场需求、技术水平等因素的限制,不同农业机械处于不同的生命周期。以农业机械细分行业收获机械为例,根据《中国农机市场发展报告(2013-2014)》数据,2013 年全国谷物联合收割机保有量已达113.43 万台,而玉米收获机2013 年全国保有量仅为28.68 万台,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机械化率较高的行业已经进入成熟期,新增需求逐渐减少。但值得一提的是,包括小麦收割机、玉米收获机在内的各种农业机械是农业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具有使用时间集中、使用频率较高的特点,一般在使用5 年左右即需要更新。此外,由于农机更新换代有助于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推动农机节能减排,减少农机事故隐患,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鼓励农户对农机报废更新。2012 年农业部、财政部、商务部联合制定了《2012 年农机报废更新补贴试点工作实施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在试点范围内依法报废旧机并换购新机的农户可申请享受农机报废更新补贴,补贴机具包括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
因此,即使农机行业快速发展,达到较高农业机械化率,农机更新换代的需求仍然存在,农机行业将会进入持续稳定发展阶段。
.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稳步提高。
1949年,全国农业机械装备总动力只有8.01万千瓦,农用拖拉机只有117台,一些大型农业机械如联合收割机、农载重汽车基本上是空白。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农业机械拥有量增长了上千倍,有的品种甚至增长数万倍。截至2003年底,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6亿千瓦以上,农业机械原值达3362亿元,农用拖拉机保有量达1494万台,拖拉机配套农机具2292万部,联合收获机械36万台。
2.农田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
建国初期,农业生产主要靠人、畜力劳动,机械化水平不到1。而2003年,完成机械耕地面积60943千公顷,机械播种面积40714千公顷,机械收获面积27360千公顷。机械化耕地、播种、收获水平分别达到46.8、26.7和19。
3.农机服务领域不断拓展。
农业机械服务领域由原来的农田作业,逐步向产前和产后延伸,向其他领域扩展。一大批农业设备、农副产品加工机械、畜牧业机械、林业机械、植保机械、运输机械、农田基本建设机械等迅速增长。温室面积达到69亿平方米,田园管理机达到4万台。
4.农机作业向市场化、社会化服务方向发展。
中国农户种植规模小,家家户户购买农业机械不经济,也没有必要,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显和尢为重要。以1996年开始的全国性跨区收小麦化、社会化服务发展。1996年以来,中国有关部门大力配合,利用从南到北小麦收获的时间差,组织开展了联合收割机跨区机收小麦作业,使联合收割机使用时间从平均每年7~10天增加到一个多月,提高了联合收割机的利用率,既满足了农民的机械化收割要求,也提高了购机者效益,促进了小麦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和联合收割机保有量的增加。1994年,全国联合收割机仅有6万多台,而2003年达到36万台。小麦机收率由1995年的47提高到2004年的82。小麦跨区机收带动了小麦播种及其他作物机械化生产向市场化、社会化的发展。各地农机作业协会、合作社以及作业公司不断涌现。
5.国际间的农机技术交流与合作得到加强。
近看来,国际上不少大型农机企业看准中国巨大的农机市场,与中国有关部门和企业合作,在中国开拓事业,取得了双赢的佳绩。国内一些大型企业,不断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加大技术改造和升级换代力度,推进了国产农业机械产品质量的提高。为鼓励大型农业机械的进口,国家还制定了优惠进口税收政策。一年一度的全国展览会,也是农机界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形式,我们积极支持这样的活动在中国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