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17 23:39:01
字号:

词目肥料

什么

拼音féi liào

释义是指提供一种或一种以上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改善土壤性质、提高土壤肥力水平的一类物质,是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之一。主要包括磷酸铵类肥料、大量元素水溶性肥料、中量元素肥料、生物肥料、有机肥料、多维场能浓缩有机肥等。

造句这种复合肥包含了好几种类型的肥料。

重要性

一、 肥料对农作物增产至关重要

高等植物所必需的营养元素包括碳、氢、氧、氮、磷、钾、钙、镁、硫、铁、硼、锰、铜、锌、钼及氯等16种元素。这16种必需营养元素因其在作物体内含量不同,又可分为大量、中量和微量营养元素。大量营养元素在作物体内约占干物重的千分之几到百分之几十,如碳、氢、氧、氮、磷、钾等;中量和微量营养元素在作物体内约占干物重的千分之几到十万分之几,如钙、镁、硫、铁、硼、锰、铜、锌、钼及氯等。

任何一种元素的缺少都会影响到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例如,缺氮会导致植株矮小细弱,叶呈黄绿、黄橙等非正常绿色,严重缺氮时,作物显著早衰并早熟,产量显著下降,只有通过增施氮肥,才能减轻其危害。 二、 氮磷钾主导我国肥料市场,新型肥料应运而生

我国 化肥产业自1949年开始迅速发展,发展顺序是先氮肥、后磷肥、再钾肥、复合(混)肥,常规化肥品种的发展趋势基本遵循着世界化肥产业发展的主流趋势,即向高浓度和复合化方向迈进。目前,我国化肥的格局是:氮肥基本自给自足,磷肥少量靠进口,钾肥则大部分需要进口。

化肥历来是农作物增产的重要因素,对我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高达40%。然而,长期以来化肥施用不合理,给耕地质量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化肥实际利用率不足30%,土壤污染问题严重,污染事故频发,全国耕种土地面积的10%以上已受重金属污染,其中华南部分城市约有一半耕地遭受镉、砷、汞等有毒重金属和石油类有机物污染。伴随着这些问题的出现,新型肥料应运而生。 新型肥料指具有一定肥料功能和一定增产作用,由肥料生产企业研制生产,符合行业或企业标准,含有机、无机、微生物菌剂或兼有上述成分,经物理、化学、生物方法加工处理的新品种肥料。新型肥料可有效改善传统肥料利用率低、过量施用等造成的一系列问题,正确施用可提高肥料利用率,达到增效增产、减量降污的目的,是发展高效、绿色、可持续农业的必然要求。

有机肥是什么肥料标准

如今化肥市场中,化肥产品多如牛毛,农民买肥料是想用来增加土壤有效成分,丰富农作物的内部营养元素。但在购买时却挑的眼花缭乱,其中不乏不法分子以假冒伪劣化肥产品谋取暴利,坑农害农,那怎样辨别市面上的真假肥料呢?今天我们就了解一下识破假化肥的小妙招。

购买肥料产品时应注意些什么?

(1)包装材料:外袋为塑料编织袋,内袋为薄膜袋,也可用二合一复膜袋,碳铵不用复合袋包装。凡包装材料不符上述要求都可能是假冒伪劣产品。

(2)包装袋上的标志:包装袋上应标明有肥料名称、养分含量、等级、净重、执行标准号、生产厂名、厂址、质量合格证,有的还应有肥料登记证、生产许可证号等。如果上述标志没有或不完整,有可能是假冒伪劣产品。

(3)养分含量:养分含量主要指氮、磷、钾含量,如果产品中添加中量元素(硫、钙、镁、钠)或微量元素(铜、锌、铁、锰、钼、硼),应分别单独标明各个中量元素的含量及总含量、各个微量元素的含量及总含量。不能出现氮+磷+钾+硫+钙+镁+钠+铜+锌+铁+锰+钼+硼≥58%、85%等标法。

(4)产品中添加物:产品中有添加物时必须与原物料混合均匀,不能以小包装形式放入包装袋中。

标准肥料外包装应有哪些标注?

肥料包装一般由商标、产品名称、养分含量标识、执行标准、生产许可证号、产品登记证号、生产厂家、使用方法等组成,有的厂家还加上其他诸如产品效果、产品技术荣誉之类的带广告性质的词汇。

认清包装骗术,识破假化肥!

骗术一:炒作新概念

包装中常见的带误导性质的词汇,因为农民更愿意使用新型高科技肥料产品,于是不少厂家利用这种心理炒作概念。除了“引进国家技术”、“国内领先”等广告语外,在肥料的先进性、肥料的效果方面的误导成分普遍存在,尤其是新型肥料。如在肥料包装袋上标明进口纳米磁性剂、激活素、光能素等专业名词,令农民眼花缭乱。还有不法企业两个年度生产同一个产品,却不停变换生产厂家名称和地址,以便躲避消费者质疑,也让执法部门找不到责任人。认清外包装标识,认清氮(N)—磷(p2O5)—钾(K20)各养分含量,购买时你算好,每吨一个养分45元左右,包装上氮磷钾以外的中微量元素只做购肥时的对比参考,不必计算。

骗术二:任意夸大产品作用

由于我国在专用肥及功能型肥料方面没有设立专门的规范制度,一些不法厂家抓住这一漏洞,在包装袋上面冠以欺骗性名称,如全元素、多功能、全营养等,一种肥料成了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还有各类专用肥料,实际配方并没有做过多调整,但在包装上印有“香蕉专用”“苹果专用”等字样,价格却要翻几番。

骗术三:刻意夸大总养分含量

(1)一些厂家在复混肥或尿素商品包装上,将次量元素钙、镁、硫或有机质等成分违规加入肥料总养分含量计量中。复混肥料国标早已明确规定,总养分指总N、有效p2O5和K2O三种大量元素含量之和,而有些企业以中、微量元素和有机钾等成分含量与氮磷钾三要素合并计算,将产品含量虚假标高。诸如“45%NpKCaMgS”或“N15K15CaMgSBCnZnFeMn15”的养分标识。厂家向外宣传这是”3个15”的肥料,这是典型误导消费者的行为。这种肥料其实只有30%的标识养分。

(2)叶面肥料中的误导成分

a产品标有生产许可证。叶面肥料目前还没有建立类似复合肥料所具有的“三证制度,该类产品加上生产许可证是“画蛇添足”。

b“高倍数稀释”的叶面肥料。喷施时施用浓度太低,如何会有效果。

c效果描述不切实际:如“叶面肥可代替施肥”等等。

骗术四:打出“权威机构”认证的幌子

一些厂家利用农民相信政府、崇信权威机构的心理,或无中生有伪造权威机构证明,或在权威机构不知情情况下“自我认定”。在一些劣质产品包装上标注“国家×部推荐产品”“某某质检所认可产品”等。更有甚者,一些小企业与当地农业部门合作定点生产配方肥,在包装上不依照要求标识,甚至连成分都不标明,只标注“机构推荐使用”。

骗术五:臆造名称混淆概念

三元复合肥和二元复合肥在实质上有很大差异,一些厂家却用二元肥冒充三元肥。如有些二元复混肥在包装上标明“氮15、磷15、铜锌铁锰等15”,或“N-pK-Cl15-15-15”,给人三元肥的感觉,还有企业打出磷酸三铵、三铵等产品名称,其实就是三元复合肥。

骗术六:“洋字码”忽悠农民

不少农民认为进口肥料质量更好,于是一些厂家就将产品包装打上“洋名”冒充进口产品。包括:模仿进口化肥商标或取相似名称;盗用国外生产商名义或标注“进口许可证”等;采用先注册或虚拟境外空壳公司,然后以空壳公司名义委托企业生产;假标国外技术产品、谎称进口原材料;假冒名牌等现象。

小编认为“化肥对于农民来说至关重要。希望广大农民朋友擦亮眼睛,识破不良商家的骗术,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有机肥又称农家肥,主要来自农村和城市可用做肥料的有机物,包括人畜禽粪尿、作物秸秆、绿肥等,经微生物发酵腐熟分解后制成。有机肥来源广泛、品种多,几乎一切含有有机物质并能提供多种养分的物料都可作为有机肥。有机肥料能提供作物养分、维持地力、改善作物品质,实行有机肥料与化肥相结合的施肥制度十分必要。随着农业的发展,工厂化生产有机肥的企业大量涌现,有机肥已超出农家肥的局限向商品化方向发展。

国家已经发布了农业行业标准NY525—2002。商品有机肥料必须按肥料登记管理办法办理肥料登记,并取得登记证号,方可在农资市场上流通销售。项目指标有机质(以干基计),%≥30总养分(N+P2O5+K2O),%≥4.0水分(游离水),%≤20酸碱度,pH值5.5~8.0。

有机肥料中的重金属含量、蛔虫卵死亡率和大肠杆菌值指标均应符合GB8172的要求。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nz/4_4132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