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农业大学机电学院哪个专业比较好就业率怎么样?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17 04:02:22
字号:

总的来说机电院的专业就业率在农大相对而言都是排名靠前的,农业机械化工程学科是内蒙古自治区重点学科。学院设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业设计、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和电气控制与自动化工程5个本科专业,同时,还设有汽车维修与检测技术、机电一体化和机械设备与自动化3个专科专业。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相对较好,个人观点,供参考。内蒙古农业大学新生群:48519946 欢迎。

内蒙古农业大学机电学院哪个专业比较好就业率怎么样?

我国粮食生产所面临自然灾害的三个显著性特征:一是我国粮食生产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是旱灾,并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随机性、区域性、连片性特点;二是我国粮食自然灾害的变动趋势日益减弱;三是我国粮食自然灾害的波动性与变异程度日益减小。通过更加细化的数据分析,对我国粮食安全风险的区域化识别以及粮食政策的“因地制宜”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参考。

一、引言

“农者,天下之大本”。农业不仅能提供人类生存所需的衣食,还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粮食生产,着力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粮食产量从1949年的2264亿斤增加到2018年的13158亿斤,实现了由长期供给不足向供求基本平衡的历史性转变,为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虽然我国粮食产量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粮食生产的格局和特点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尤其是粮食生产所面临的风险依然存在。本文通过对我国粮食生产的发展概况、发展格局、以及粮食生产所面临的主要风险进行分析,聚焦于采用分析指标将我国粮食风险进行区域化区分,以期通过更加细化的数据分析,为新形势下重点粮食生产区域的风险防范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二、我国粮食生产现状

(一)我国粮食生产历史回顾

1.从新中国成立到1977年

尽管这一时期我国粮食生产受到严重影响,但广大农村干部和农民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开发荒地荒滩,加强农家肥积造,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推广良种和适用农业技术,提高复种指数,粮食生产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取得快速发展。粮食总产量先后跃上3000亿斤、4000亿斤、5000亿斤三个台阶,年均增长3.3%。粮食单产大幅度提升,亩产从138斤提高到314斤,增长1.28倍,年均增加6斤以上[1]。物质装备和科技水平逐步提高,有效灌溉面积由1952年的2.99亿亩增加到1977年的6.75亿亩,增长了1.26倍;杂交水稻等新品种培育取得重大突破;现代化生产要素投入增加,化肥施用量(折纯)由1952年的7.8万吨,增加到1977年的648万吨,增加了82倍[2]。这一时期,虽然粮食产量跃上三个台阶,但由于人口增长较快,粮食人均占有量仍处于较低水平,温饱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

2.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粮食总产量在6000亿斤起点基础上,先后跨上8000亿斤、10000亿斤和12000亿斤三个新台阶。期间,经历了“一增、一减、一恢复”三个阶段。

①总体增长阶段(1978—1998年)。

粮食播种面积虽然由1978年的18.1亿亩波动下降到1998年的17.1亿亩,但亩产由338斤提高到600斤,年均提高13.2斤;产量由6096亿斤增加到10246亿斤,达到历史新水平,年均增加208亿斤[3]。这一阶段粮食增长主要得益于:1978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中央从1982年开始连续5年出台“一号文件”,确立了农民生产经营主体地位,解放了生产力;逐步改革粮食流通体制,在提高粮食统购价格、实行超购加价、减少粮食征购数量、允许农民在集市买卖粮食之后,又先后采取实行粮食省长负责制、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建立粮食风险调节基金、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等措施,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大力推广新型杂交稻、地膜覆盖等高产栽培技术,开展商品粮基地县建设等,提高了粮食亩产水平。

②连续减产阶段(1999—2003年)。

由于城镇化、工业化步伐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占用耕地增加,各地农业结构调整力度较大,加之实行退耕还林,耕地面积由1998年的19亿多亩减少到2003年的18.5亿亩。粮食价格长期低迷,种粮收入减少,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粮食播种面积由17.1亿亩下降到14.9亿亩,加上税费改革后,农民投工投劳冬修水利基本停滞,粮食产量降至8614亿斤,仅相当于1992年水平,亩产由600斤下降到578斤[4]。

③恢复发展阶段(2004年至今)。

从2004年开始中央连年下发“一号文件”部署“三农”工作,制定了“多予少取放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基本方针,不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实施了免征农业税、种粮直补、粮食最低收购价等政策,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与此同时,国家也大幅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生产条件。粮食播种面积由2003年的14.9亿亩恢复到2018年的17.6亿亩,产量从2003年的8614亿斤增加到13158亿斤[5],实现了粮食供求基本平衡,为经济平稳发展和深化改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我国粮食生产格局变化

1.粮食生产核心区不断北移

2018年,北方地区粮食播种面积占全国的58.2%,产量占全国的58.4%,分别比1980年增加8.2个百分点和和17.8个百分点。其中,黑龙江省粮食产量由4.6%上升至11.4%,河南粮食产量由6.7%上升至10.1%,山东粮食产量由7.4%上升至8.1%[6],吉林省粮食产量则由2.7%升至5.5%。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是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地区间资源禀赋差异所致:一是东南沿海省区和大中城市郊区随着当地经济的发展,农民从事乡镇企业、种植经济作物、外出打工、经商等的机会和收入都大大提高,从而导致种粮的机会成本提高,比较效益下降,最终致使主销区粮食产量下降。二是受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影响,耕地面积也大大缩小。而北方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较慢,从事种粮以外的经济活动的机会和收入都不能与东南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相比,这种客观条件的限制以及种粮的相对优势促进了这些地区的农业发展。

2.粮食产能向主产区和产粮大县集中

13个粮食主产省区在全国粮食生产中的地位持续上升。2017年,13个粮食主产省(区)粮食产量占全国比重为79%,比1980年增加10个百分点,位居全国前100名的产粮大县,粮食产量之和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20%以上[7]。但由于消费增长较快,2017年粮食主产区产消盈余缩小,其他地区产消缺口有所扩大,产销平衡区自给率仅76%。主产区中,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河南5省(区)产大于消均在100亿斤以上。

3.粮食生产集约化水平不断提高

随着劳动力价格上升,资本替代劳力趋势明显,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日益扩大。2017年,我国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超过280万个,其中家庭农场87.7万家、农民合作社179.4万家、农业产业化组织38万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日渐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8]。与此同时,我国农业机械的普及率也不断提高,进一步提升了我国的农业生产效率,促进我国农业由传统耕种形式进入现代机械化、信息化耕种形式。自1998年以来,我国农业机械总动力一直呈快速增长态势,如图(3)所示,截止到2018年,我国的农业机械总动力已达到98783.35万千瓦,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67%,其中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80%,机耕、机播、机收、机械植保和机电灌溉作业面积合计超过63亿亩。从具体种类来看,小麦机耕的农户比例超过了90%,机播比例达到了80%,机收比例已经达到93%;水稻机耕的农户比例超过90%,机播比例接近40%,机收比例达到83%;玉米机耕的农户比例接近70%,机播比例达到80%,机收比例为56%,可以看出我国粮食生产已从主要依靠人力畜力转向主要依靠机械动力的阶段。

4.粮食进口再创新高,大豆进口增幅较大

由于国内外粮食价差较大,粮食进口量继续保持在较高水平。据海关统计,2017年粮食进口2457亿斤,同比增加423亿斤,为历史最高水平[9]。其中,大豆进口1911亿斤,同比增加270亿斤,其他粮食品种进口量也有所增加,主要原因是国内玉米价格回升,国内外玉米及玉米替代品价差有所扩大,导致玉米替代品进口同比增加。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nz/4_2647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