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地方,农业甚至还不如旅游业、第三产业受重视。就这样一个无人重视的问题,有什么措施可以改变现状吗?
各级政府对三农投入多年没有增加,对农业农村感兴趣的人也越来越少
最近国家出台的乡村振兴规划和方案炒得很火,各级政府也不断发文部署,可是你认真研究一下各种方案就会发现,都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这些规划和方案都没有投入的预算和筹资办法,没有真金白银,方案做得再好、喊得再响最后也只是口号。有的方案提出了引资计划目标,寄希望于吸引社会资本投资三农,这也不过是画饼充饥而已,哪个傻子还会在这种三农发展最艰难的时候投入资金呢?你看看各级大大小小的农业科研机构和各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哪一个不是处于保机构运转的状态,谁有多少余钱来做实做好三农工作?更不用说企业进入三农领域需要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所以对三农有研究、感兴趣,真正准备投资三农的企业真是凤毛麟角。
越是贫困的农村,打工经济越发达,农民都脱离了三农,你还指望谁爱三农
农民工、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空心村等等这些词都不陌生吧,这些词都是描述当前的农村生产生活现状而专用的。因为农业生产投入与产出极不平衡,青壮年都选择了外出务工,做一天工可抵五天农业生产收入,谁还愿困在土地上。剩下一些老人在家务农,只能做得了多少做多少,何况还要照顾留在身边读书的孙子孙女,可以说农业生产是无奈地继续着。几千年来最执着的农村人都离开了这个行业,短期内你就不要指望三农能再创辉煌了,所以没人关注你的三农问答一点也不奇怪。
在家务农的老人和留守儿童用的基本是廉价的数字机,上不了网看不了头条;城里务工的关注点已不是三农,而是工价和各种用工信息;城里人更是极少有关注三农问题的人;所以你辛苦写出的三农问题问答到底给谁看?大家心里都没底,短时间内也不会改变什么。
(一)“三农”问题是贯串中国现代化过程的基本问题.
中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大多数、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的大国.这80年来,“三农”问题成为制约中国现代化的主要因素,也是所谓中国国情(特殊性)的重要表现之一.中国的现代化,实质上就是“三农”问题的解决,即实现农业产业化、大量农民向非农产业以及人口城市化;同样的,教育的普及、民主化、法制化等社会的全面发展,也有赖于广大农村和农民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
(二) “三农”问题是在中国***革命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在民主革命时期,革命的性质、革命的主力军以及农民占人口的比重,都决定了中国***必须解决好如何动员和领导农民的问题,才能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才能建立自己领导的政权.正是由于中国***正确认识了中国民主革命的特点和解决了如何领导农民革命的问题,才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因此,无论是从研究中国***的历史经验和阐述毛泽东思想,还是总结中国现代化的特点和规律,都需要研究民主革命时期的“三农”问题.
(三)“三农”问题同样又是在中国***执政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由于中国面临的国情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所没有遇见到的,在这样的国家无产阶级如何夺取政权和开展社会主义建设,不仅没有现成的答案,甚至遇到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某些论断矛盾的现象,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怎样解决个体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条件下,无产阶级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80年里,中国***基本理论的发展与“三农”问题的认识变化基本相一致,发生过三次大转折,实现了两次认识上的“飞跃”.第一次大转折发生在1949年前,中国***实现了由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十月革命”模式向中国新民主主义理论的转变,实现了第一次认识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第二次大转折发生在50年代前半期,即由新民主主义向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转变,并开始了长达20余年的曲折探索.第三次大转折发生在1978年以后,即由传统社会主义理论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转变,实现了第二次认识飞跃,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与此同时,中国***对农民的认识,也经历了三次大转折和两次飞跃,第一次转折发生在民主革命时期,由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形成以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道路;第二次转折发生于50年代初期,农民由革命的主力军变成被改造的对象,户籍制度和人民公社制度将农民束缚于土地之上,失去自由,农民的要求被视为“资本主义自发倾向”,一再受到压抑.第三次转折发生于1978年以后,党承认了农民的创新行为,特别是当这些创新与传统社会主义理论发生冲突之时,坚决站到了农民一边,充分肯定了家庭经营和乡镇企业,并推动了整个改革.
(四)“三农”问题是中国未来50年现代化需要完全解决的最大问题.经过50多年的经济发展和20多年的改革开放,虽然我国已经解决温饱问题,综合国力大大提高;但是买方市场的形成、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强调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等因素,将会使得“三农”的核心问题――大量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受到较大制约,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那种低成本、外延型扩张的乡镇企业黄金年代,将不会再现.同时,由于农业人口严重过剩,生产率太低,农民的收入增长将会遇到较大阻碍,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又将进一步影响农村消费和积累.另外,世界进入21世纪后,随着冷战格局的解体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中国越来越多地溶入国际经济,既能够获得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好处,也将遇到国际资本对国内经济的冲击,尤其是落后的农业和技术落后的乡镇企业.这一切都使得解决“三农”问题的复杂程度和难度,大于前20年,因为前20年我们基本上可以通过对农民“松绑”的办法,依靠计划经济造成的短缺空间,使得农业和农村非农产业获得迅速发展.但是今天“三农”问题的解决,则要在买方市场、产业结构调整、环境保护、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条件下进行,并且经过20年发展所留下的问题,更多地存在于经济落后地区和农村弱势群体,转移难度也更大.
总之,“三农”问题并不单纯是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它不仅是中国现代化的基本问题,还关系到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共同富裕、可持续发展以及以人为本等一系列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可以说,“三农”问题解决之日,就是中国现代化实现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