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做好“三农”工作,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需要
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一。我国有70%以上的人口是农民,在农民中大约有一半以上的人生活不富庶,离小康的标准还有不小的距离。如果抛开这样一个群体,则无从谈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更谈不上代表最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各级党的组织和政府只有站在农民的利益上,关注民生,把提高广大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作为今后一个时期 “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才能真正体现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执政为民的宗旨。
2、做好“三农”工作,是促进社会稳定的需要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一直是我国社会的主体,没有发达的农业,就没有繁荣的农村,也不会有殷实的农民,更不可能有惠及全国人民的全面小康社会。过去,我国的基本国策一直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的“基础地位”,关键在于农业稳,天下稳;农业兴,天下兴。在十几亿人口的大国,一旦农业出问题,就是一个大问题。前些年,我国把农业放在“突出位置”,在农村实施一系列的改革政策,农业有了较大发展,农民生活有了明显提高,从根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
3、做好“三农”工作,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需要
民以食为天,国以民为本,解决老百姓的吃饭问题,始终都是头等大事,如果吃饭有问题,发展则无从谈起。农业在为人类提供必需生存和生活资料的同时,也为其他产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生产原料。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全社会对农产品的依赖程度不断增强,对农产品的数量、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如果农业的发展与社会的需求不相适应,势必导致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出现失衡。
4、做好“三农”工作,是葫芦岛市实施第二次创业的需要
近十年来,葫芦岛市城乡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总体上已经达到小康社会标准,这标志着该市已经顺利完成了第一次创业的伟大奋斗目标。但是,这样一个“小康”水平,是不全面、低水平的小康,达到小康水平的人口分布也极不平衡,城市与农村,沿海与山区,不同收入阶层之间存在着很大差距,而且这种差距仍有扩大趋势。
扩展资料:
进入21世纪,党中央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高瞻远瞩地把农业提升到“重中之重”的高度。从“基础地位”到“突出位置”又到“重中之重”,这不是简单的名词变换,而是在不同历史时期,我们的党对农业做出的重大决策,但根本的内涵没有变,就是农业工作始终摆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国内外的经验告诉我们,在中国只有70%以上的农民富庶,农民安居乐业,农村才能稳定,国家才能有稳定政治局面。
国家重视三农问题的意义如下:
1、农业是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生产提供的食物等基本生活资料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首要前提,农业部门创造的剩余产品是社会其他生产部门存在和扩大的重要基础。
2、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我国社会发展到今天,还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依然占多数,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始终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着力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成功开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道路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道路。
4、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民是国家稳定发展的基础。
5、是确保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迫切需要。
6、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
7、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需要。
8、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
9、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支持农村建设。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
第一条
为了巩固和加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业生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维护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合法权益,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制定本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