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天等县指天椒产销调研的社会实践报告
紫夜
天等指天椒是在天等县特定的土质和气候条件下种植的名优辣椒。该椒果小朝天,肉厚,色泽鲜红,辣味十足,醇香浓郁,品质独特。鲜椒可直接作为调味品食用,也可加工腌制成辣椒酱、酸甜辣椒罐头等产品,还可以提取制成辣红素、辣椒素精品。干椒粉碎后,可作调味品食用,也可以提取制成干椒粉商品。指天椒在天等县已有30多年的种植历史。早在1983年天等县指天椒就被国家外经贸部授予“优质产品”的称号,被誉为“天下第一辣”,名扬海内外。2003年9月,天等县被中国品牌宣传保护活动组委会授予“中国指天椒之乡”称号。2007年1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对天等指天椒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天等县是广西唯一指定的指天椒产品出口基地,年出口达300吨,产品远销日本、东南亚、欧洲、非洲等国家和地区。
指天椒作为天等县名特优农产品,得到天等县历届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并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扶持指天椒产业的发展,使得指天椒产业发展成为天等县的支柱产业之一。但是,从目前来看指天椒产业还是处于起步阶段,发展较慢,规模较小。为此,2010年暑假,我们广西大学三农学会赴崇左市天等县暑期社会实践团,在广西大学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老科协专家的带领下深入实地,就如何发展天等县的指天椒产业进行了深入调研。
一、指天椒的生产和销售情况
天等县地处东经106°45′至107°23′,北纬22°49′至23°22′之间,全境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均气温20.5℃,年均降雨量1459.1㎜。全县总面积2159.2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占85.5%,耕地面积38万多亩,其中适宜种植辣椒的土地15万亩左右。温和的气候,充沛的雨量,特殊的地理环境,为辣椒的生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1、指天椒的种植情况
天等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海拨适中,独特的气候和地理环境条件造就了天等指天椒独有的优良品质,所产的指天椒不仅色泽鲜红靓丽,而且其味辛辣异常、醇香浓郁、品质独特,具有其他地域产品无法拥有的优良品质。由于品质独特,天等指天椒产品一直畅销国内外,供不应求。优良的品质和畅通的销路也极大地促进了全县指天椒种植业的发展,全县指天椒年种植面积由上世纪八十年代的1000多亩发展到2007年的4.57万亩,鲜椒总产量为1.8万吨,产值 7500万元以上。天等县种植的指天椒品种主要为天指Ⅰ号、天指Ⅱ号两个常规品种及“满天星”、“正椒999”、“红日”、“红火”等几个杂交品种。天指Ⅱ号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从广东引进的常规品种,因其丰产性比天指Ⅰ号好而得到较快发展,现全县年种植面积为3.8万亩左右,是全县的当家品种,一般亩产400—1000㎏/亩;天指Ⅰ号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从福建引进的品种,口感品质最优,但因长期连年种植已严重退化,丰产性差,现全县年种植仅有2000亩左右,一般亩产为300—500㎏/亩;“满天星”等其他杂交品种是近两年引进推广的杂交新品种,因推广时间还短,全县种植面积还不大,现全县年种植面积约有2000亩左右,一般亩产为500—1500㎏/亩。从当前情况看,全县每年所产的1万多吨鲜椒90%还是以鲜椒或初加工或加工成干椒后直接作为原材料向外销售,本县现有的加工能力十分有限。所以鲜椒价格主要还是受市场供求平衡调节,价格受市场价格波动影响较大。
2、指天椒的加工情况
目前,天等县指天椒加工企业全部是家庭作坊式的小型私营企业,不仅规模小而且数量少,全县仅有9家辣椒加工生产企业,其年鲜椒加工总量也只有1000吨左右,还不到全县鲜椒总产量的十分之一,而且生产的产品主要是辣椒酱和酸辣椒罐头两个产品,产品十分单一,包装工艺水平较低,档次不高,市场竞争力不是很强。现有的加工企业只有辣椒食品厂生产的兆强牌指天椒产品于今年3月18日通过产品质量认证。
3、指天椒的市场需求现状
指天椒在天等可谓历史悠久,上世纪七十年代后,随着中日邦交的正常化和国际贸易的交往,天等指天椒以其优良的品质深受日本人的喜爱,被国家指定为出口产品,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天等指天椒都以出口为主,主要以干椒形式出口日本,年干椒出口量为300吨左右,交易额达900万元左右。九十年代以后,年干椒出口日本一般也保持在300吨左右,交易额达900万元左右,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指天椒销售市场逐步拓宽。天等指天椒除部分出口和加工销售外,主要以鲜椒或晒成干椒直接销往广东、湖南、上海、四川、云南、贵州等省市,每年3月中旬至11月下旬是天等指天椒上市旺季,许多外地客商云集天等抢购辣椒,每逢天等圩日指天椒交易量高达300吨,椒市交易一派繁荣景象,产品供不应求,价格稳定,鲜椒一般3—4元/公斤,高的6元/公斤。以天等指天椒为主要原料加工制成的天等指天椒酱等系列产品也深受国内各地、港澳台地区以及意大利、加拿大、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家消费者青睐,市场需求前景广阔。
二、天等指天椒产业发展存在问题的情况分析
1、缺乏龙头加工企业牵引。全县现有的加工企业全都是家庭作坊式企业,加工能力十分有限,工艺落后,难以拉动产业向良性循环经济方向发展。由于没有大型加工企业,全县90%的鲜椒只能以原材料形式直接向外销售,就地消化能力不足,这不仅没法给天等县财政收入做出贡献,而且使得鲜椒价格受市场的影响,价格波动性大,大面积种植农民心中无底,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椒农种椒的积极性,种植面积徘徊不前,最终阻碍全县指天椒种植业的进一步发展。另外,没有实力强的企业,就难以开发多样性的深加工产品,无法提高产品的档次和质量,提高附加值,更难以做到大规模批量生产。
2、品种落后,病虫害严重,单产低。我县种植的指天椒一直以来主要还是沿用传统的常规品种。由于县内土地资源有限,难以进行运作和更新品种,大多地区只能在同一地块连种同一品种,结果不仅品种退化严重,丰产性下降,而且病原菌也积累严重,容易暴发病虫害。如天指Ⅰ号由于长期连年种植,不仅丰产性低,而且高感病毒病,一旦病毒病暴发则无法防治,减产严重;天指Ⅱ号也因连年种植而田间炭疽病菌大量积累,遇到阴雨天气则易暴发炭疽病,严重影响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由于种种原因,全县鲜椒年平均亩产只有300多公斤,如此低产也是影响产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3、椒农的栽培管理水平低。由于大部分椒农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加上投入不足,缺乏系统的技术培训,全县广大椒农的栽培管理水平都还很低,主要还是按传统方法进行栽培管理,结果常出现栽培管理方法错误和不到位的现象,这是造成低产的主要原因之一。
4、辣椒产品单一、质量不优,而且包装档次不高,造成品位低,市场价格不高。天等县现有的辣椒加工企业基本上都是家庭作坊式的加工厂,生产的辣椒产品主要是酸辣椒、辣椒酱,品种十分单一,而且生产、包装档次低,质量不高,都是一些初级产品;辣椒油、辣椒干粉,及附加值较高的辣椒红色素、辣椒碱等产品的开发目前在天等县还是空白。
5、对辣椒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太少。据统计从1999年以来,上级各部门及县财政扶持辣椒产业发展的经费总共只有150万元,平均每年不到30万元。
三、加快天等县辣椒产业化发展的建议
1、成立强有力的领导机构,切实加强对辣椒产业化发展的领导。县政府一定要把辣椒产业当作支柱产业来认真对待,明确责任和任务,层层抓落实。鼓足干劲来抓辣椒产业发展,尽快在全县范围内营造发展指天椒产业的氛围,要举全县之力来做强做大天等县的辣椒产业。
2、要开展技术攻关,确保解决发展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如加大辣椒产业发展的科技投入力度,加强与有关科研院所的联系,加大辣椒新产品的研发力度,加大辣椒病虫害的防治科研力度等等。
3、增加投入,搞好示范基地建设,同时,加快辣椒新品种的引进速度,建立辣椒新品种种植示范基地,对种植新品种的农户,政府应给予购种补贴及专用肥补贴。
4、建立健全营销网络,确保信息畅通,资源共享,缩短产品销售时间,提高产品上市率,产品营销网络最好有专人负责。
5、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招商,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龙头加工企业,推进基地建设和产业发展。
6、借助2007年9月成功举办首届指天椒节的经验,继续开展辣椒文化艺术节活动,不断提高天等指天椒品位,宣传天等形象,打造天等指天椒品牌,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7、积极争取省、市级对天等县辣椒产业发展的支持,天等县财政局最好要拿出一定资金做好辣椒产业项目的前期工作,为争取上级专项资金做好准备。
8建立奖励机制,对种植大户、营销能力、科技能人、龙头企业等进行嘉奖,加快产业发展进程。同时抓好天等指天椒地理标志产品管理工作,确保“天等指天椒地理标志产品”成为天等县指天椒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助推器”。
刚进五里村的道路就令人印象深刻。
不是想象中的泥泞小路或是幽窄的巷子,而是一条茂盛而葱郁的林荫道,走进去便感到无比清凉,一时间心中因天气炎热而起的烦躁也随之散去。
顺着林荫道往里走,很快便看到了屋里村村民的房子。入目一片整齐的白色,大门多是敞开,老人们在屋外晒着太阳,皆是舒适安闲的样子。只随意找了一户询问我们中午要吃饭的农家,便得到了明确的回答,我们循着找过去,就看见一位老奶奶正坐在门口处理着小螃蟹,见我们来到,便笑眯眯地告诉我们这是专门为我们准备的,和蔼极了。我们开始围着老奶奶东拉西扯地聊着家常,期间穿插着几句关于我们要调查的问题。虽然老奶奶有时候不能完全听懂我们的问题但她仍然耐心的回答我们,阳光抚摸着奶奶花白的头发,温馨的氛围就这样弥漫开来。
后来的采访多数如这样,无论是爷爷奶奶还是叔叔阿姨,大多都耐心的对待拥有“十万个为什么”的我们,即便不愿意,也会告诉我们“我们有事”再报以歉意的微笑,那种和善的淳朴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
参观完王荷波纪念馆之后,我便直接拐入了相连的天地生博物馆。
随时匆匆的几瞥,却让我无比震惊。我一直以为只有在规模宏大的博物馆才能看到,却不想在这行知基地也能目睹这奇特的一切——各类化石丰富多彩,有关植物、动物、各类岩石、水晶、晶石等等,让我大饱眼福。
我相信在这一切的背后不仅仅是有着行知基地周到的设施,更是有无数的考古学家等共同发掘发明的成果。每一块化石每一个新的地质发现的背后,都拥有无尽的辛酸与汗水,我们无法看到的部分,才是我们最为震撼的部分。每一位参观的游人,看到的物质丰富多彩,看到的精神更为长在
所谓天地生,你们要看到的`,更是说出天地生、发掘天地生的人。
艺莲苑这么美丽的名字,在我们的眼里,只充斥着两个概念:美丽的莲花池和欢脱的鱼塘。
迫不及待的进入园内,先入目的是一片广袤无边的花盆,盆里没有盛开的莲花,这是我们早就料到的。于是此时鼎鼎有名的艺莲苑彻彻底底沦为了“摸鱼塘”。
七拐八绕经过一片空旷萧条的莲花池,终于收回自己不知滞留在何处的目光。等我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被姚源拉着跑向最喧哗的地方了。果不其然,只听“扑通”“扑通”几声沉闷之后,欢快的泥水溅的肆意,喧闹的低水岸边同学们一个一个扑入水中,几条扭着灰白色肚皮的鱼儿被艰难地护送上来,岸边的女生们时时发出让人直捂耳朵的尖叫声。泥水和鱼一起被送上岸,叹息与尖叫在耳边齐出,我感受着感受着,便忍不住和小伙伴们一起下了泥塘。
进了水塘方知深浅,水倒是很浅但是黑,泥倒是很软但是深。我就在这一片人比鱼多的欢乐之地,摸索着前面不知是鱼尾还是别人衣角的地方……
这是愉快而又充实的一天。
大家相伴走进农村,满怀着激动而又紧张的心情踏上乡间的那条小路,在农家大家争先恐后的帮助爷爷奶奶们做活,并对他们进行热烈的采访。接待我们的爷爷热情健谈给了我们家一般的温暖,让我不得不反思自己有多久没有陪过家中的老人了呢?村里流淌着一条河,随着岁月的流逝,他哺育了一代代的人,尽管它不再清澈但里面依然生存着许多小鱼,这样的传承和孕育也许会让面临生态与经济选择的我们,更清醒的去反思,我们应该留下什么给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