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错过了销售季,基本上等于全部赔本扔掉了。”
往年1.5元/斤的小葱,今年已经降价到0.5元/斤,却依然卖不掉。眼瞅着几十亩蔬菜就要烂在地里,于航连说话都开始忍不住叹气起来。
“三年了,都没像今年这么难过。”11月15日上午,来自河南省汝州市纸坊镇的于航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说,虽然三年前疫情在武汉暴发时,对全国的蔬菜销售都有影响,但当时的汝州市,并非疫情重点区域,外地客商依然能到当地的蔬菜批发市场进货,外地的大货车凭着相关证件,也能正常进出汝州,因此,当地的蔬菜销售并没受到很大影响,但今年,情况却大不一样了。
烦恼
于航告诉第一财经,他所在的纸坊镇,是一个蔬菜大镇,今年,全镇种植了20万多亩蔬菜,按照计划,能产出350万公斤小葱、93万公斤菠菜、51万公斤萝卜、317万公斤香菜以及其它蔬菜品类。
往年,这些动辄几十万公斤的蔬菜,是包括于航在内的纸坊镇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但今年,却成为他们最大的烦恼。
同样面临蔬菜滞销烦恼的,还有南阳市镇平县侯集镇以及郑州市中牟县官渡镇、韩寺镇等地的菜农们。
不仅如此,老家在河南省滑县的杨桐也告诉第一财经,在他们老家,今年的萝卜、白菜降价到一两毛,也很少看到有客商来收,回乡的路上,扔的都是菠菜、香菜,当地人吃都吃不完。“我表弟也说,他种了10亩白菜、30亩大葱,一直没卖掉,现在,眼看天越来越冷,地要上冻,要是不赶紧把地腾出来,不但菜要烂地里,小麦也没法种上。”
于航说,很多蔬菜的季节性很强,譬如包菜,一旦到了季节不采收,就可能会因为“爆炸”不能销售,小葱如果到季不采收,风一吹就开始倒伏,韭菜如果到季没按时采收,叶子就会发黄,失去销售的价值。
疫情打乱了节奏。
今年9月下旬,汝州市开始出现疫情时,正是当地蔬菜集体上市销售的季节,按照计划,这些蔬菜的最佳采收季节,为农历十月初一前后,但此时,包括汝州在内的一些河南地市却由于次第出现疫情,不能正常采收和上市销售。
纸坊镇的蔬菜销售区域,除了其中10%左右为汝州周边,剩余90%,都是集中销售到山西省、陕西省、新疆自治区、江苏省、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河北省、北京市、安徽省以及省内的洛阳市、平顶山市、南阳市、郑州市等区域,如今,外地货车进不来,本地货车也出不去,市区的很多蔬菜市场、居民小区也都不能正常销售,纸坊镇的蔬菜,很快便陷入了滞销。
“我自己种了34亩蔬菜,到现在卖出去的连六分之一都不到,而且,其中有19亩,因为错过了销售季,基本上等于全部赔本扔掉了。”除了自种蔬菜外,于航还是当地蔬菜批发市场的蔬菜经纪人,他回忆说,往年,他所在的这个蔬菜市场,每年的蔬菜销量有2万多斤,一辆20吨左右的半挂式货车,一天能开走6辆,如今,即便他们费了老劲,把价格降到了亏钱,一天也只能卖出去4000多斤。
类似的蔬菜滞销场景,也发生在南阳市镇平县侯集镇等地。
地处豫西南的侯集镇,因土地肥沃、交通便利,是北方有名的蔬菜种植基地,也是大葱与生姜主产区,如今,同样由于交通运输受到影响,当地2000万斤应季新鲜蔬菜面临滞销。
“上万斤大白菜如果没人采购,只能旋进地里,不腾地下一季就没法种。”当地菜农徐志文说。
缓解
“我也是农民的孩子,看着青青绿绿的蔬菜,烂在地里,感觉心都在滴血。菜农真难,真让人心疼。”一边说着话,杨桐的眼里就开始噙着眼泪了,这位曾经的前媒体人,如今创办了旨在推广河南文化的新媒体平台“豫记”,如今,看着菜农们在贱卖菜,甚至卖不出去,只有含恨毁菜,而一些城区居民却出不了门,吃不上青菜、叶菜,杨桐开始坐不住了。
他先是对接郑州的两家蔬菜分销平台大河速递、万邦云仓,请求他们赶赴汝州、滑县收菜,又把全国各地的菜农们的****收集起来,做成网页,到处呼吁河南籍的老乡们转发,“伸出援手,为老家河南种菜的父老乡亲助一把力,加一把油,尽快渡过这道坎儿。”
于航所在的汝州市,也开始行动起来。汝州市委宣传部、市政协及相关单位,在多次到纸坊镇实地调研滞销蔬菜后,开始统筹成立市、乡、村三级抢收配送志愿服务队伍,在全市开展“爱心菜双周行动”;当地的农业农村局、商务局、住建局、工商联、文明办等多个职能部门,也开始为蔬菜的内销、外销及配送助力,他们通过成立最滞销菜攻坚协作群,突出轻重缓急、协调联动,全力破解菜农当前滞销问题。
为此,当地紧急成立的纸坊镇蔬菜配送合作社,还对一些滞销蔬菜进行分门别类后,将其分别包装成为50元、40元、30元等不同规格的“纸坊蔬菜包”,由专业合作社对接团购客户,直接送达小区。
于航说,如今,外地的货车,在提前做好报备的情况下,也已经能够进出汝州,这为当地的蔬菜外销提供了不少便利。
由杨桐对接的上述两家蔬菜分销平台,也分别派出了蔬菜采购车队,开始赶赴汝州、滑县的田间地头,准备将更多滞销滞销蔬菜,送到郑州居民的灶台。
在平顶山做什么生意赚钱
根据介绍,这段时间以来,河南多地的农民反馈,自家的蔬菜根本销不出去,现在当地只能消化蔬菜产量的10%,剩下绝大部分的蔬菜一般都需要发往省内其它地区和省外,可现在的难题,就是没办法销售出去,导致大量蔬菜被滞留在地里。要知道河南作为全国的农业大省,蔬菜产量和供给,都是全国靠前的,仅2021年,的蔬菜供应就达到了7612.4万吨,位列全国地区供给第2位,占全国供给总量的10.16%。
河南回应7万吨蔬菜滞销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跟随我一起看看吧。
数字化 智能化!多地发挥供销优势 构建农产品城乡流通体系
来源:央视网
央视网消息:来关注农产品供销流通。河南是蔬菜大省,播种面积常年在2500万亩左右,总产量保持在7000万吨以上,位居全国第一。近期,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河南部分地区出现蔬菜等农产品滞销的现象。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发挥自身优势,有效解决农产品滞销卖难问题。
11月20日下午,在河南汝州市纸坊镇,由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所属中国供销集团和河南省供销合作总社组织的近20辆运输车,正在田间地头采购萝卜、白菜、菠菜等蔬菜。当天,就采购了30万斤蔬菜。
看到地里的萝卜终于卖出去,纸坊镇的蔬菜种植大户钟举通悬着的心总算放了下来。
汝州市纸坊镇是蔬菜大乡,种植面积有2万多亩。了解到纸坊镇蔬菜外销不畅的情况后,当地供销合作社系统发挥渠道优势,协调当地政府开辟绿色通道,组织车辆进行大规模采购。
河南平顶山市供销合作社党组书记 党玉东:我们发挥全国供销一张网的优势,积极与外地供销社进行联络对接。线上线下共同发力,抢收抢销,保证在霜冻之前解决好农民蔬菜的滞销问题。
据了解,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第一时间成立了工作专班,动员系统力量帮助销售河南滞销蔬菜。截至11月21日下午4时,中国供销集团及下属企业已完成第一批22万斤滞销农产品的采购工作;江苏、浙江、山东等省级供销合作社也正在组织所属企业迅速行动,加紧采购。全国供销系统已累计采购河南滞销蔬菜126.2万斤。
最新数据显示,全国共有供销连锁配送网点73.5万个,这些网点并不只设在农村,如今,在许多城市也出现了一些以“邻里中心”和“中央厨房”为经营业务的供销社经营网点,正在进一步打通城乡流通渠道。
“邻里中心”是以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以满足日常商品和服务需求为目标,集多种业态和功能于一体的社区便民商业中心。在中国供销集团供销商贸流通公司下属的新合作邻里生鲜富丰店内,货架上的商品琳琅满目,蔬菜水果、米面粮油、鱼肉蛋奶、生活用品等一应俱全。
在新合作邻里中心达官营店,通过“实体店+互联网”的形式建立了满足居民一站式购物需求的15分钟社区智慧型生活服务圈,并在疫情期间,通过组织新合作多地的公司紧急对接北京门店,调拨蔬菜水果等民生急需品,切实保障周边居民的“菜篮子”。
在河北曲周县一家食品企业生产车间,工人正在加工一批刚刚从农户地里收上来的荠菜。清洗、漂烫、速冻、包装,三天后这批荠菜将进入北京市场。作为县供销社的直属企业,这家企业与农户签订农产品收购协议,发展甜玉米、荠菜等特色农业种植,并进行精细深加工,制成真空冷冻有机农产品。
河北某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 李庆飞:构建了种植、加工、仓储、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条,发展订单种植五万多亩,带动一万多农户增收致富,产品主要销往北京、上海等二十多个大中型城市,既保证了产品供应,又实现了多方共赢。
作为河北省供销社综合改革试点县,曲周县供销社持续投资10多亿元,先后建立起农业示范园、蔬菜标准化种植基地12万亩。同时,充分当好农民田间地头的“农保姆”,探索出土地托管新模式,将智能配肥、浅埋滴灌等新技术、新品种和新的种植模式直接应用到服务过程中,有效打通为农服务“最后一公里”。
全国供销系统在发挥流通的主业优势的同时,也在抢抓新机遇,积极探索多元化的发展之路。
眼下正是秋冬种的关键时节,江苏省滨海县陈涛镇的种粮大户张立基这几天正忙着在田间播种小麦,他通过手机APP联系下单购买了300公斤尿素,当地农资商店接单后按预定时间送货上门。
张立基使用的“滨农云”手机APP是滨海县供销社开发的县级平台,该平台集生产服务、农技服务、供销服务、信用服务等四项功能于一体,以服务网点为中心,辐射半径五公里,每个农户都可优先与最近的网点取得联系。
在江西南昌的100多个社区都已经新建了这样的冷链自提柜,10万多户社区居民通过网上APP就可以一键下单,然后24小时内新鲜的冷链农产品直接送到社区的自提柜。而能够做到及时销售新鲜农产品的秘诀就在于江西供销网络平台搭建了一个对接产地与社区订单的物流配送系统。
江西省供销江南物联网有限公司员工 李浩波:在用户下单的第一时间,相应的农产品基地的农民就接到了备货的需求,这样就可以做到农产品白天在地里、晚上在车里,第二天就可以直达城市居民的家里这样一个无缝对接。
为了拓展供销社的网络服务功能,江西省供销社又投入3000多万元对供销冷链物流网进行平台改造。
江西省供销江南物联网有限公司员工 许婕:像赣州、上饶、九江等地,通过我们构建的分布式网络平台,不同城市的用户通过线上买菜、线下取菜这种方式,实现把优质的农产品进城入户的“最后一公里”打通。
萝卜降价10倍无人要?河南万吨蔬菜滞销,年底菜价会特别便宜吗
最近一段时间,相信大家都有感触,那就是似乎活动空间,又受到了限制,而在这种背景之下,衍生出了很多的问题。
其中在11月25号一则关于“河南万吨蔬菜滞销,山东农民忍痛毁菜,谁来为其担责?”的热搜,引发全网讨论!
根据介绍,这段时间以来,河南多地的农民反馈,自家的蔬菜根本销不出去,现在当地只能消化蔬菜产量的10%,剩下绝大部分的蔬菜一般都需要发往省内其它地区和省外,可现在的难题,就是没办法销售出去,导致大量蔬菜被滞留在地里。
要知道河南作为全国的农业大省,蔬菜产量和供给,都是全国靠前的,仅2021年,的蔬菜供应就达到了7612.4万吨,位列全国地区供给第2位,占全国供给总量的10.16%。
周边很多的省份,比如湖北、安徽、江苏等全都是河南蔬菜的主要客户,可是今年因为各方面的原因,导致现在是蔬菜售卖最热闹的时间段,却无人问津。
而这种情况,还不仅仅是河南出现,现在每个省的情况都差不多,甘肃和山东,也都是农产品丰富的省份,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滞销。
甘肃的一位售卖沙窝萝卜的农户表示:“之前卖到天津2块钱一斤,现在降价十倍,只卖2毛钱都没人来拉。”
究其背后的原因,还是因为现在的管控措施,导致各个要道均关停交通基础设施,甚至个别区域还过度管控货车通行、封路堵路。
虽然各地也都在积极采取措施,比如就在11月19号,河南就出台了蔬菜促销10项举措,明确表示要严禁层层加码,对于各个蔬菜运输公司提出要求,对于农作物采用优先核发输车辆通行证的措施。
同时还有多地效仿的一个非常有用的举措,就是启用通行证地区可实行一车一证一线路,有效期内车辆可多次往返。
甚至还有一些外卖机构介入进来,想要合作打开这种局面,比如美团优选加大和农户的合作等等,但现在来看,收效还不算太大,主要是农作物成熟之后,保鲜是一个大问题。
出现这种情况,在网上网友们也讨论得比较激烈,很多人认为现在既然蔬菜已经如此滞销了,那么为了止损,农户会不会再度降低蔬菜的价格呢?
产生的连锁反应是到了年底囤货的时候,蔬菜价格跌入谷底,菜价更亲民。
然而理性来看,这种想法是不切实际的,首先本来现在农户承受的损失就非常大了,很多人甚至采取了极端办法,比如山东毁菜的情况;其次是就算是销售不出去,那么也只能供应就近的区域,那么在供给大于需求的地区,没啥效果。
第三就是到了年底蔬菜如果依旧没办法销售出去,那么带来的后果是,没有蔬菜的地区和城市,“一菜难求”的局面会凸显,到时候价格不仅不会降低,反而会不断升高。
最后我想说,现在各个地区已经在开始想办法了,而且这种封控也不会一直持续,总会好转的,国家也会介入进来保障民生的。
因此菜价不会出现太强烈的波动的,只不过,农民今年出现损失,可能是在所难免了。
对此,你怎么看呢?
#冬日生活打卡季#
1. 旅游业:平顶山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可以开设旅游线路、旅游服务等;2. 农业生产:平顶山有着良好的自然条件和气候环境,可以发展农业产业,比如种植水果、蔬菜等;3. 餐饮业:平顶山的餐饮市场需求量大,可以开办特色餐厅、小吃店等;4. 教育培训:随着人们对教育培训需求的不断增长,可以开设培训机构,如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等;5. 互联网服务:利用互联网平台提供线上服务,比如电商平台、在线教育、网络营销等。总之,在选择什么生意赚钱时,要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和所掌握的技能,认真分析市场,选择适合自己的创业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