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朴的老宅错落有致,村庄的艺术空间延西溪两岸,孩童在小河边嬉戏,游客在咖啡馆里谈笑风生,随喜书屋、初见酒吧、八扇厝、其祥居屏南县熙岭乡龙潭村正以文创艺术面貌喜迎八方游客。
新村民?的到来为我们村找到了乡村振兴的新路径。?龙潭村党支部书记陈孝镇在亲眼看见了这几年家乡的变化后感叹道,?他们不仅带来了新的生活理念,还掀起了文创浪潮,成功将龙潭从?空心村?变为?聚宝盆?。?
陈孝镇口中的?新村民?指的是以艺术家林正碌为首的文创团队,在屏南县引进人才政策的支持下,他们在龙潭开好了文创产业?火车头?,率先探索以文创推动乡村振兴的实践。
近年来,屏南县聚焦破解乡村振兴的人才瓶颈,依托传统村落资源优势,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引来了一批批文创人才就地安居创业,掀起一股股?文创?风,屏南乡村由内而外呈现?人来、村活、业兴、文盛?之势。
人才落地,需?金力?加持,但发展资金何处来?屏南县创新推行?古屋贷?,用金融?活水?滋润来屏发展的文创人才。在?古屋贷?推出后,已有28个文创人才(团体)以文创村古屋的经营权作为抵押担保条件,向当地农村信用社申请贷款720万元。同时,创新采用老屋认租、古村修缮和小型项目管理等模式,将残旧老屋修缮转型为居住、运营、创作、文娱多功能融合的各类民宿、工作室和文化艺术中心等,为文创人才实现?在生活中创作、在创作中发展?提供空间条件,并为古村落的可持续保护与发展打通文创出路。
机制的变革与创新,陆续引来了众多优秀专家团队驻村实施文创项目,推进以龙潭、漈下、双溪、厦地、前洋、前汾溪等村落为代表的东北、东南、西南三条文创乡村带建设。
?既要让文创人才在古屋中绽放创新活力,又要让他们在产业发展中释放文创动力。?熙岭乡党委书记张宜世说。
为进一步发挥文创人才助推乡村振兴作用,屏南县根据现代乡村产业发展方向,在特色农业、乡村旅游、数字经济等板块打造了?文创+N?模式。
以农为本,探寻?文创+特色农业?要素融合,搭建新老村民联合创业平台,将文化创意贯穿农产品种植、生产、品牌设计与推广的全链条,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以?文创+乡村旅游?解锁乡村旅游新模式,投资建设先锋厦地水田书店等3个特色文创旅游地标,打造7个各具特色的精品文创旅游村,吸引文创团体入驻经营,打造乡村旅游新亮点。?文创+数字经济?让乡村跟紧时代,通过文创人才传播数字经济时代农业发展新理念,借助微信、抖音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共同营销推介乡村的优质环境、特色产品、独特民俗等,有力拉动?朋友圈经济网红直播经济?等数字经济良性发展。
?新村民?参与村庄治理是屏南县发挥文创人才助推乡村振兴的又一?良方?。屏南县通过探索基层组织创新,制定《关于?新村民?参与基层治理的试点方案》,选定龙潭、熙岭作为试点村,组建文创人才?新村民?小组3个,推选代表3名、村委专职副主任2名,实现新村民与老村民融洽相处、共建共享,进一步推动文创人才参与基层治理,提升新型村居治理水平。
据统计,在文创人才活力注入下,2021年至今,屏南县文创农产品销售额达8000多万元,乡村旅游创收约26亿元。(闽东日报 甘叶斌 蒋丽英)
申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好处如下
农业文化遗产不仅记载了农业发展的历史,而且启示着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每一个农业文化遗产地,都是重要的生物、文化和技术基因库。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质资源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具有基础性、战略性意义。农业科学家一直在研发各类优质品种,追求更高的产量、更广的环境适应性或更强的抗病害能力,而这些基因,可能就蕴藏在农业文化遗产地的传统作物里。
河北涉县旱作石堰梯田,开垦在水土贫瘠的太行山区。当地活态传承和利用的农家品种共有五谷杂粮15种68个、瓜果菜蔬28种58个、干鲜果品14种40个,以及15种可食菌类、45种可食野菜、72种野生药用植物和32种药用动物,堪称一座宝藏。当地百姓利用“农民种子银行”的方式,收集、保存着传统品种资源。2021年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上,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入选“生物多样性100+全球典型案例”。
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复合系统有1000年的历史,这套生产生活方式,衍生出丰富多元的民间文化。当地有鼓楼、风雨桥、苗寨侗寨等极具民族特色的建筑,侗族大歌这一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芦笙节、牯藏节、冻鱼节、卯节、端节等民族节日,还有吹笙踩堂、抬官人、打秋千、鼓楼抢鸡等民俗,被原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此外,云南普洱古茶园和茶文化系统、福建福州茉莉花种植与茶文化系统、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均被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更是展现了中国悠久而丰富的茶文化。
中国传统农业技术中,还凝聚着无数前人的智慧,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精耕细作与间作、轮作、套种技术体系,用地养地结合,农林牧复合……早在百年前,就有国外专家盛赞这些耕种方式的先进性。稻田养鱼养鸭和多样化种植防控病虫草害,天然环保;梯田、圩田、垛田、涂田、沙田、架田等方式,因地制宜,提高了土地资源利用率;桑基鱼塘、桑基圩田等循环农业体系,经济高效。它们至今仍是农业绿色发展的技术源泉,并因此而享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