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在《论政策与农民、农村、农业整合发展战略》中指出:解决三农问题应当以农民素质提升为重心,以农村地理分工为出路,以农业产业化为依托,配套以国家总体的产业政策和经济政策为指导,但首先要回答农民素质提升和权益保障等相关问题;
在《论文明产业化与农民、农村、农业整合发展战略》中指出:文明产业化战略是将中华民族建设成为新生活方式、新思维方式不断创新和升级的文明产业化基地和输出文明基地,从而成为人类社会分工专业化最高形式和现象;是中华民族物质基础极大丰富的产物;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思想观念以及不断进化的人类本性的进步体现;是新审美观念和新文化现象规模化、风尚化深厚积淀和传播,是中华民族对人类伟大的新文明梦想的实质性贡献。中国最有提升潜力的是农民;最有广泛基础的是农村;最有深远影响的是农业。农民只有参与文明产业化建设中才能成为新农民;农村只有在文明产业化不断转升级中才能成为新农村;农业只有在文明产业化成就完善时才能成为新农业;
在《论人才体系化与农民、农村、农业整合发展战略》中指出:农村人才对口体系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形成广泛整合社会资源和农村资源的互动合作机制;形成推动民实体经济成长计划顺利开展的互动合作机制;形成促进三农政策法规配套完善的互动合作机制;形成合力解决农民实体经济困难的互动合作机制;形成共同开展重大农业产业化、农村开发、农民素质提升课题研究的互动合作机制;
在《论地理分工化与农民、农村、农业整合发展战略》中指出:地理分工化是对地理分工的国家性质的全面实践,在以各类型城市为内容的经济区生产与运作不是为了本地区消费,而是通过交换和贸易在其他国家和地区最终实现消费;并且以一定的物流手段和商品贸易为存在的发展前提,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和可持续性,最终使联动型城市经济区得以形成。实施地理分工化首先要提出全新的经济战略,将三农与工业,贸易和生态发展等统筹规划,对全国进行农、工、贸及其生态的调研,将各区域进行功能性细分,找出带动面,配套面,延伸面,将最大价值意义与地区平衡深度开发是实现地理分工化的关键;
在《论物资环流化与农民、农村、农业整合发展战略》中指出:物资环流是完成三农- 世界各经济区域输送和平衡,以及各种物资间的相互转换的重要机制,又同时是这些物资输送、平衡和转换的重要结果。因此,研究物资环流的特征及其形成、维持、变化和作用,掌握其演变规律,不仅是人类认识自然的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将有利于改进和提物资流动动向预报的准确率,有利于探索全球经济物资环流化,以及更有效地利用世界经济资源来实现三农整合发展。物资环流通常包含平均南北经济向环流(略)、自然经济向环流(略)和东西经济向环流(略)三部分。
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时期在“三农”问题实行的政策
小农经济,也可以说是自然经济,它的特点一是分散,二是生产出来的产品都用来自己消费或绝大部分用来自己消费,而不是进行商品交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比如封建社会时期的社会经济情况就是小农经济占主导,现在偏远农村的农村,也都大量存在这种经济现象.
但小农经济并不完全等同于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强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而自然经济主要与商品经济相对.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背景下,而自然经济早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
演变过程
中国封建社会是由在没有外族入侵的情况下,由奴隶社会逐步发展变化而来的。中国奴隶社会实行的是土地国有制度,国家的全部土地都属于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有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之称(《诗经·小雅·北山》)。春秋以后,随着 生产力的发展,原有的土地制度受到破坏,新兴的封建势力在夺取政权后,相继实行变法改革,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度,允许“民得买卖土地”。 从这时起,土地私有制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土地制度的主要形式。
土地私有制度的产生.一方面存在小土地私有制。同时也必然导致土地兼并的现象,出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情况。形成了大土地私有制的形式。这些大土地所有者就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地主阶级,他们先是以隐户奴役制的形式,自唐以后又以租佃制的形式剥削在兼并中失去土地的个体农民。因此,中国封建社会的农民一直是由占有少量土地和生产资料的自耕农和依附于地主阶级的佃农(其前身是隐户农民)两种人物构成的。但不论是哪种农民,都是一家一户.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度,不管是小土地私有制形式还是大土地私有制形式,都不是纯粹的私有制形式,而是在国家最高所有权支配下的土地私有制度。这既是因为中国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的传统影响,也是因为战国时期各国在变法中都是以国家名义确认土地私有制度。因此,奴隶社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神圣原则在封建社会得以继承,并以新的形式与土地私有制度结合起来。在中国封建社会,国家对土地的最高所有权,不仅表现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如秦始皇在琅琊石刻上所作的宣告:“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人迹所至,无不臣者”(《史记·秦始皇本纪》),和自魏.晋、唐以国家名义推行的均田制;而且更主要地表现为历代国家最高统治者所拥有的对国家地籍册上的每一亩土地的最后处分权和户籍册上的每一个人口的直接课税权。
这种建立在国家最高所有权支配下的土地私有制度基础上的小农经济,一方面使个体农户具有较多的自由,即使是佃农也是如此。他们除了受地主阶级的剥削外,人身并不受其支配;另一方面,他们又不得不受国家权力的支配,这与西欧封建社会领主制的庄园经济和农奴制有很大的不同。
这种在国家最高所有权支配下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根本特征,也是全部封建的政治、文化等上层建筑赖以建立和长期存在的深厚而坚实的基础.
法国的雅各宾派改革,俄国的农奴制改革都是小农经济的典型:
法国大革命中,革命的浪潮把雅各宾派推上历史舞台。随后颁布了法令:把土地分割成一小块供农民耕种。
目前关于小农经济的理论受美国农业发展理论影响很大,脱离中国实践。黄宗智教授在文章中指出,“[font id="bks_d2fdhoj1"]思考中国的农业问题,必须认识到小规模农业将长期延续的现实,而小规模农业的现实则突出了国家扮演关键角色的必要。今天需要的不是硬搬不符合中国实际的高度意识形态化的美国农业发展理论,不是模仿美国模式,而是创建中国自己的发展模式。其根本问题在于怎样激发、扶持小规模家庭农场的积极性。这里应该包括一系列的制度选择:提供以小家庭农产为主要目标的融资渠道(如免息或低息贷款),触发以小家庭农业为主体的农业协作,为他们的生产、运输、销售提供必要条件,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廉价后工业时代生物技术。这样,才有可能创建舒尔茨所强调的使用新技术的低成本、高收益经济环境,凭此充分发挥小农业的创新性和积极性。此外,由国家为农民提供基本医药保险,解除农民今天在城乡对比下强烈感受的不安全。事实是,唯有在国家的积极领导和扶持下,才可能触发舒尔茨理论中的那种农民的积极性,通过市场机制来解决今天的三农问题的经济根源。”(见《[font]中国小农经济的过去和现在——舒尔茨理论的对错[font]》)[/font][/font][/font]
小农经济的发展条件
一、具有较多自由
二、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或耕畜
小农经济的有利因素及不利因素
小农经济下,农民掌握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生产积极性提高。农民经营规模很小。农民在自己有限的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术,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在封建地主阶级的沉重压迫与剥削下,农民承担了沉重的徭役,小农经济十分脆弱,每遇灾荒瘟疫,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于贫困,失去土地或破产流亡。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从商鞅变法规定的奖励耕战,到汉文帝的重农措施,直到清初恢复经济的调整,都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
一、重农抑商政策产生的原因
重农抑商政策与封建制度相始终绝不是偶然的,一个国家或政权实行什么样的经济政策,归根到底是由其经济基础和统治阶级利益所决定的。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于人们来说拥有土地可以榨取巨额财富,且地租收入较稳定,是发家致富的最好手段;同时对封建国家而言,农业的发展可使人民安居乐业,人丁兴旺,使国库粮仓充盈,既可内无粮荒、动乱之虞,也可外无侵扰之虑。因此历代统治者都把发展农业当作“立国之本”,而把商业(有时也包括手工业)当成“末业”来加以抑制。
与此同时,在封建帝王看来,私人工商业主一方面通过商品交换与高利贷盘剥农民,另一方面商业活动丰厚的利益回报又吸引着相当一部分农民“舍本趋末”,从而大大削弱了王朝的统治基础。
此外,最新研究认为:“重农抑商“政策的出现,除了其经济原因或物质方面的原因外,还有文化方面的原因,即“重义轻利”观念的影响。
二、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与评析
古代重农抑商政策主要表现在:一、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业,商业为末业;二、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三、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四、从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限制商人的政治权利,堵仕途之路,不许其后代做官;利用税收制度惩罚商人;对重要行业采取官营,不许商人染指;从日常生活方面对商人进行限制,对其穿衣、建房、乘车都有歧视性规定,等等。
评析: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当时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例如商鞅变法,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从而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
但是,“重农抑商”政策也导致地主官僚不断兼并土地,使土地高度集中,农民破产流亡,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激化了阶级矛盾,造成农民起义不断爆发。地主官僚集团也因疯狂兼并土地而更加腐败。到了明清时期,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而统治阶级依然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推行一系列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这些做法,违反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了国家落后,也使其失去了最初的积极作用
1.苏联经济政策:命题意旨主要体现在以史为鉴,如苏联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经验教训; 苏俄(联)的经济政策。 2.中国的经济政策,侧重于考:一是关于恢复国民经济的措施和影响;二是探索中的成功和失误;三,改革开放及其成就。 3.从题型看,各类题型都有,2007年主观题比例较以往大,如2007年江苏卷八大路线题、四川卷中苏经济模式比较、广东卷农业集体化题、海南卷1953-1985经济发展数据题,均有涉及。2007年涉及本专题有9道,其中2007年四川文综和广东历史单科的高考卷出现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主观题, 选择了与时政热点密切联系的三农问题与工业化问题。围绕新时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这一内容出现的主观题较多。今后命题仍有较大空间。 解读十七大三农政策十七大报告共分十二个部分,其中八个部分都涉及到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直接与“三农”问题相关的内容有多处, 明确指出,三农问题,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问题客观,分析深入,针对性很强,建议认真解读。 新课程要求 基本要求: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和影响;了解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及其意义;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总结斯大林模式在实践的经验教训。 知道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内容、实质和意义;知道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概况和后果;懂得今天的局面来之不易,并形成为增强祖国综合国力而不懈努力的认识;阐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和作用;感受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就,体会改革开放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发展要求: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通过对斯大林模式利弊的探讨,总结历史经验,借鉴历史教训,树立改革和创新意识;概述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及其影响。 知道八字方针的及其作用; 阅读内容:农业集体化;土地改革和国民经济的恢复、1956-1966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设计意图:本专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较强的史鉴功能,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在中外文明史上具有突出的地位,是历年高考密集区域. 因此在教学设计上,以某一农业政策的探索入手,理清农业政策的演变历程,联系各政策所处的特定的时代背景,以理清各阶段的基本特征,做到客观评价重大历史事件和现象。通过中苏横向比较及各时期不同政策演变纵向比较分析,揭示各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并从中获得发展经济的有益启示,体现历史古为今用的功能。同时从中苏两国的三农政策的实践效果及存在问题或现状,让学生认识到国家对三农问题的政策支持在农业现代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从长远利益来看,没有农业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从而,使学生站在更高更远的角度全面看待三农政策,体会到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长期性和艰难性,感受中外改革家的伟大气魄;懂得今日稳定发展局面的来之不易。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苏(俄)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三农政策:内容、背景、成就、意义及与工业化政策的联系。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分析农业集体化政策实行折射出的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和存在问题及经验教训;简述新中国建国以来农村生产关系调整的历程,并以现代的眼光分析原因,分析取得重大成就和遭受曲折的原因,总结出现代化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运用图(表)文等形式的材料设置新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提高解读和组织信息的能力。 通过对高考真题的筛选、整理、解析,使学生大致了解近几年高考侧重点,养成复习工作要既全面又有重点,做答讲究方法技巧的良好习惯。 通过对农业政策演变历程得失总结,使学生学会归纳分析经济建设中经验教训,并学会知识迁移,也能多角度地分析其他现代化经济模式。同时,透过农业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