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对于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人民对于美好生活需要的增长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实现党的执政宗旨和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乡村振兴关系到了农业农村现代的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面实现,以及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
一、乡村振兴的意义在于什么
1、党的十九大中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了人民对于美好生活需要的增长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乡村振兴可以加快推进农村现代化进程,实现城乡融合和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中国***的执政宗旨和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2、从城乡发展历史来看,我国主要依靠农业农村支持,并且改革开放以来,农民为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乡村振兴可以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来处理农工关系和城乡关系,解决?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
3、乡村振兴关系到了农业农村现代的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面实现,以及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
4、乡村振兴作为党和国家战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目标完善体制,搞好建设,加强领导和服务,不仅呼应了新时期全国城乡居民发展新期待,而且将引领农业现代化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农民教育科技文化进步。
5、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6、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目前我国农业不发达、农村不兴旺、农民不富裕的?三农?问题。
二、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和主要内容
1、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
总要求为坚持农村优先发展,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其中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石,生态宜居是提高乡村发展质量的保证,乡风文明是乡村建设的灵魂,治理有效是乡村善治的核心,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目标。
2、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内容
(1)通过产品、技术、制度、组织和管理创新,提高良种化、机械化、科技化、信息化、标准化、制度化和组织化水平,推动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和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以及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激发农村创新创业活力。
(2)整洁村容,完善村内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强化资源保护与节约利用,推进农业清洁生产,集中治理农业环境中的突出问题,实现农业绿色发展。
(3)促进农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事业发展,改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同时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遵规守约、尊老爱幼、邻里互助、诚实守信等乡村良好习俗,努力实现乡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
(4)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同时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化村民自治实践,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协调农户利益与集体利益,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
(5)拓宽转移就业渠道,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和主要内容
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不断强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才能促进乡村全面发展,让乡村尽快跟上国家发展步伐,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就要牢牢把握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牢牢把握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这个总方针,牢牢把握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个总要求。牢牢把握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这个制度保障,明确思路,深化认识,切实把各项工作做好做实;就要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
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主要内容是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
乡村振兴战略是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兼具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与城镇互促互进、共生共存,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