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水产养殖有哪些模式?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1 02:03:08
字号:

根据养殖品种不同分为稻田养鱼、稻田养虾和稻田养蟹。以稻—萍—鱼为例。“稻—萍—鱼”是“稻—萍”和“稻—鱼”两个模式的结合。就是在稻田中养绿萍(又称满江红),养鱼。因为绿萍的叶腔中有大量固氮蓝藻生存,因此每公顷绿萍每个生长期(约半年)可固氮达240~405千克,同时又进行光合作用。所以绿萍不但不与水稻争肥,相反为稻田增加氮。在稻—萍—鱼模式中,水稻面积虽减少7%左右,而产量并不减少,反而增加6.7%~9.4%。绿萍蛋白质含量高(表3),含有10种鱼类必需氨基酸,适口性也好。草鱼、非洲鲫和鲫鱼对绿萍摄食量分别高达其体重50%~80%、50~60%和8%。消化率为18.2%,因此稻田绿萍养鱼,鱼产量可达1005千克/公顷(表6、表7)。

稻田水产养殖有哪些模式?

表6 稻—萍—鱼和稻—鱼的鱼产量比较

表6 稻—萍—鱼和稻—鱼的鱼产量比较(续)-1

来源:湖南稻—萍—鱼研究组(1988)。

表7 绿萍对鱼产量的效果

来源:福建农大刘,(1988)。

鱼类利用绿萍,鱼类及其排泄物能增加稻田肥力,对氮等营养物质的利用效率也大大提高。见表8。

表8 氮同位素示踪测定稻田养鱼的氮利用效率

来源:福建农大刘(1998)。

根据稻、鱼不同种养时间分为稻、鱼混作,即稻、鱼同时种养在同一田块,同时收获;稻鱼连作,在早稻田或单季稻田养鱼,但为了养成较大规格的鱼种或养成商品鱼,在水稻收割后仍继续养鱼,直到年底或翌年春季捕鱼;稻鱼轮作,收割一季水稻后再放鱼,收获时间同上,也是为了培养大规格鱼种或养成商品鱼,此类型相当于浅水池塘。

由于鳖是卵生动物,卵在无亲体保护条件下孵化,孵化期长。因此尽管鳖的繁殖力强,但是天然环境中,由于受到多种敌害,病菌侵袭不良气候的影响,其孵化年、成活率较低。采用人工繁殖,可大大提高孵化率,缩短孵化期,为人工鳖提供充足的种苗。?

1、繁殖习性:

水温20℃以上时,开始发情产卵,每年的4-8月为产卵季节,盛产期温度为28-34℃,产卵常在深夜进行。

产卵时雌鳖爬上岸,寻找隐蔽无积水,地势高的沙泥场地,挖穴产卵。产卵后扒盖穴后离去。每只雌鳖每年一般可产卵3-4批,每批产卵10个左右。

2、亲鳖的选择:

几达到性成熟年龄,可用来繁殖的雌雄个体为亲鳖。亲鳖的年龄和体重也是要考虑的,鳖的性成熟年龄4-5龄,个体500克左右,刚成熟的鳖个体少、怀卵量少、产出的鳖大小不匀。

故选留的亲鳖体重为1公斤,年龄4-7龄较好。从外形看。应选择体质健壮,无病无伤,体表光滑,个体肥大,行动敏捷的个体。

选留亲鳖,还必须准确判断,使雌雄比例适当。可以根据外部特征加以鉴别,雌雄比例一般以4:1为好。

扩展资料:

一、生活习性

鳖是变温动物,水陆两栖,用肺呼吸。喜生活在江河、湖泊、池塘中。常浮到水面,伸出吻尖进行呼吸,也常在陆地活动晒背。

鳖对外界温度变化十分敏感,生活规律与外界温度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10-12℃时,鳖进入冬眠,杭嘉湖地区每年11月中旬到次年的4月中旬前后是鳖的冬眠期。

春季水温上升到15℃左右时,从冬眠中逐渐苏醒并开始摄食。20℃以上时,雌雄鳖进行交配产卵。鳖有护卵的习性,产卵后会在产卵地不远的水中守护,以防天敌伤害.25-30℃是鳖摄食生长的最适温度范围,也是人工养殖的最好季节。

超过33℃时,寻洞“避暑”。人工养殖中,因鳖生性好斗,大小鳖不宜混养。

群体间恃强凌弱现象很普遍,食物缺乏时会残食同类。

鳖的生活习性可归纳为“三喜三怕”,即喜静怕惊,喜阳怕风,喜洁怕脏。鳖对周围环境的声响反应灵敏,只要周围稍有动静,鳖即可迅速潜入水底淤泥中。

在自然环境中,甲鱼喜欢栖息于水质清洁的江河、湖泊、水库、池塘等水域,风平浪静的白天常趴在向阳的岸边晒太阳(俗称晒背),利用阳光中的紫外线杀死体表的致病菌,促进受伤体表的愈合,通过晒背提高体温,促进食物消化。

二、食物

鳖是以动物性饵料为主的杂食性动物,喜食鱼、虾、贝、昆虫及动物内脏和尸体。动物性料缺乏时,也需吃青草、瓜类和粮食等植物性铒料,性贪食,铒料不足时,常自相残食。

主要食物为小鱼、小虾、蝌蚪、螺、蚌、水生昆虫。

鳖既贪食又耐饿,一次时食后很长时间不吃东西,也不会死亡。当然,这是靠它自身积蓄的营养来维持生命活动的,在人工养殖时一定要供给它充足的食物,以加快它的生长。鳖食蚯蚓、动物内脏等,同时也兼食蔬菜、草类、瓜果等。在食物不足时,同类可互相残食,亦可摄食动物尸体。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憋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news/1_8729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