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农村己经很兴旺发达了,超过大城市了,也说明农民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教育,医疗,住房,等等,己经超过了大城市的水平,也说明中国农民己经过上了非常安逸,快乐,幸福的生活了。
以上回答愚蠢至极,盲目跟风,瞎唱凯歌的,根本就没有接触过农村,也根本不了农民生活现状的人,所非常想看到的回答!
中国农民,以八十年代允许走出去城市打工,到现在世界经济衰退,国内各实体行业也暂时不太景气,不得不回农村去开荒(土地大都己经荒芜了)种地,都是无奈的选择,这其中的艰辛,只有亲身经历过的农民朋友才能体会得到……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农村的现代化,城镇化建设,还需要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农民们的艰辛努力,是个长期的过程,也是农民们回农村真正要努力的方向……
农村比过去好多了!路通电灯亮自来水送到了家,做饭用的液化汽电汽!各种用的吃的,只要有钱可随时送上门!
从“争相跳农门”到“我要回农村”,农村发生什么了?
争相跳农门;
我要回农村。
题主这是出个“流水对”闹着玩玩吧?要不你就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一枚?“争相跳农门”这倒是事实,是庄户人家梦寐以求的事。作为心目中的理想境界,以前是,现在仍然是。
曾记否,能弄到一个“农转非”指标那可是了不得的事。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作为子子辈辈受苦受累生活在农村的庄户人你会三天三夜高兴得睡不着觉。从此跳出农门万丈高,人们定会投来异样而羡慕的眼光。搁现在,实话实说,攒钱去城里买一套房子,咱也享受享受城里人那种养尊处优的惬意生活,仍然是绝大多数农村人的心底念想而为此在外搏命的目标。
说到现在所谓的 “我要回农村” 这 时尚 的顺口溜,大多半是吃饱了撑得的网络帮闲人的杜撰,极具欺骗性。他们根本不了解真实的农村,这些人的话十句里面若听信了半句你都会拍大腿连呼上当。网络语言,纯属虚构,当不得真。
当下的农村有没有变化?有变化,而且变化不是一点点。从农村人的衣、食、住、行诸方面就不难看出,他们的幸福指数在逐渐得到提升,这是不争的事实。这与政府对“三农”工作的重视,力度的加大,惠农政策性倾斜是分不开的,城乡差别在逐渐缩小,这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事实。但是相对于城里人的生活,从目前看这种差距在短期内还是难于消除。
不想在这里长篇大论描述农村人与城里人的差距,只从感观上讲那么一点点:肤色上城里人滋润白皙,农村人古铜色的脸黑里透红(像这大暑天皮肤烤得黑不溜秋把它割下扔地上狗都未必会啃);穿戴上城里人讲求名牌时装,农村人则没有那么多讲究,就是有件好衣服也没得好穿;饮食方面城里人讲求 养生 搭配,农村人吃饱就好;城里人见多识广,农村人相对闭塞,知识的摄取肯定不如城里人。像受教育程度、医疗、购物、休闲……,诸如此类这种差别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改变的。
城里与农村,生存环境的优劣明摆着,一目了然。 你还会一路高歌猛进“我要回农村”吗?如果这时你还要不顾一切往荆棘里钻,这就不是常人思维了。
农村真有那么好?那城乡一体化建设还有搞得必要吗?
解放以后,我国为管控人口流动采取了很多措施,其中就有人为的把人的户口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而且农和非农的户口区别很大。
农业户口要想成为非农业户口,除参军、考学、招工等,几乎是跳不出农门的。
农村仅剩的资源又很少,所以有很多农村人羡慕城镇的非农户口。
非农户口享受了很多的国家暗补和明补的实惠,而农村户口,凡事凭自己,命运听天由命。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的户籍政策也发生了变化。
先是有了可以交钱买非农户口,后来非农和农业户口结婚,子女户口可以随父随母,结婚三年后夫妻双方的户口可以随意申请等等。
这些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非农户口的补贴也越来越不明显。曾经国家的“三大差别”。即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距离越来越小,而且出现了有些农村的富裕程度超越了城市。
历来,人向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是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一种规律。农村生活无压力,空气好。而城镇生活的人们压力大,生活节奏快等等,使很多人向往了农村的田园生活,这也是人的正常思维。
“我要回农村“的人有,只是不多,而且原因不在“农村发生什么了“,而在“城市发生什么了“?
窃以为有两种人“我要回农村“。
一种是在城市“混“了许多年,至今状如浮萍不能扎根,城市的高房价与高消费将其打回原形,没奈何只好回到农村去,重操旧业或者重新择业,自己的本事改变不了命运!
另一种是在城市“混“好了,成为“成功人士“。但是自然规律无法抗拒,不能再在喧嚣的“市声“里遨游,想到了“落叶归根“与“富贵不还乡,如衣锦夜行“,于是欣然回乡,有了足够的养老资本,农村的“条件差“根本不算什么!这是“衣锦还乡“,在农村熟悉的安宁里,既可慰乡愁,又能延年益寿!
很正常的 社会 生活,无需惊讶,更不必多想。正如“围城“,里面的想出来,外面的想进去。不是常听说发达国家的富人住在乡下么?
很早以前大家的梦想是走出农村,去外面开开眼界,闯荡 社会 ,大家都在为梦想跳出农村,经过多年打拼,回头看看老家人,人家混的也很好,楼也盖了 ,车也买了,顿感惭愧,这么多年居然白混了,还不如在家好,很多人确实是这样,最后媳妇也没有找到灰溜溜的,这种情况很多,不是每一个人都混的风生云起,冠冕堂皇,毕竟还是普通人多,真正成功的微乎其微,成千上万的不一定能有一个 更多人还在为生计打拼,还有为吃饭发愁,不容易。
很多成功的人都有先天因素,有人是因为有能力,有人是因为执着,还有人是因为干劲十足,还有一部分人是因为有实干精神,不怕苦 不怕累,兢兢业业,踏踏实实,这些人基本都混的有头有脸,衣食无忧,但是有一部分人,整天梦想着不劳而获,经常有人说我不是干活的料,我想知道你是干什么 ,只吃不干吗?这部分人怎么折腾最后也是一无所获,很多人媳妇都找不到。
现在这个年景,只要你能任劳任怨的干都能生活的很好,去工地搬砖一天200多,有些人总认为自己能力超群,自己就是干大事的料,整天梦想着某一天天降大任,好运光顾自己,一夜暴富,大家说可能吗?
我们常说运气都是给有准备的人,你整天光做梦不行动大家说会有作为吗?什么时候好运也不会光顾你,你做的永远是梦,梦想需要行动,需要努力,我们必须有梦想,但是更应该踏踏实实的做,梦想只有靠自己的努力去实现,如果不努力梦想永远都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梦,也只能是做做梦。
现在很多人选择回农村,根本原因是自己的梦想破灭了,当初远大理想现在成了泡影,理想和现实差距很大,特别是年轻人手高眼低,总有理想缺乏行动,说起来绝对是一套一套的,规划的特别漂亮,但是这些都是表面文章,真正需要的是努力和行动。
现在很多城里人对农村羡慕不已,现在大家都是打工,不管城里人还是农民,什么区别也没有,更没有户口限制,通过今年疫情很多人发现还是农村最安全,确实也是,特别是那些没有工作的更希望回农村,在他们眼里农村是最好的,吃饭不花钱,每天都能吃到新鲜蔬菜,农村确实好。
毕竟还有很多在城里混的人,一直都生活的不尽人意,撑不死,饿不着,那些在家的人比他们生活的还好,车房都有,还有存款,这些人后悔不已,还是老家好,现在很多人都想回老家,怎么说老家有地,要比城里好,起码吃喝不愁,这就是农村的优点。
人啊就是这样,来来去去,城里人羡慕农民,农民羡慕城里人,到底哪个好,只有自己体会才最有感受 ,我是农民我骄傲,我家有地,什么时候我们都不缺粮食,保证衣食无忧。
从“争相跳农门"到"我要回农村",农村发生了什么?这个一看就是个伪命题,其实农村什么也没有发生,依旧落后。
你要是说,今年受疫情影响,许多人觉得在农村避难比在城市舒服,我还是相信,但是你说人们争先到"我要回农村",这就是伪命题。在疫情结束后,农村青年又大量外出打工,但是由于今年受世界疫情影响经济环境变差,外贸订单骤减,导致许多外贸型企业没有业务,才导致部分农民工群体没有事做,人员开始回流农村。但是绝对没有题主说的大家拼命想回农村。毕竟,城市里的生活,比农村的生活优越不少。
无论什么时候,农村的孩子,读书是"跳农门"的最好机会,大家可以到附近的村子里走动走动,真的读了许多书,并有所成就的农村娃娃,还有几个愿意回到农村发展的。为什么现在的农村老龄化、空心化会这么严重?那还不是因为城市吸光了农村人的精髓,农村的知识份子、年轻人都被城市吸收去了,农村呢?只能一年一年在衰落。虽然说现在农村路修好了,新房建好了,但是没有人气呀!搞的再好又有什么用呢?
总之,我是非常不认可题主的这个命题的,因为从农村走出去的高官、高干、知识份子,能够重新回到农村来建设农村的人实在太少了,一个没有人气的农村,何来繁荣昌盛。
从“跳龙门”到现在的“回农村”。这说明了农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改变正在吸引外面务工的农民。农村发生了那些方面的巨变呢?下面就来具体分析一下是什么样的原因吸引着农民回村。
变化之一,道路。大家都想从农村出去,以前农村的路基本上都是泥土路。当人们看到城市的路以后,就形成了比较鲜明的对比。村民们就开始慢慢出去工作,而且回来的次数,时间都是比较短的。
自从国家开始启动村村通工程后,我国开始了长达10几年的农村道理改造计划。修路里程数亿计,到目前为止,农村已经基本上全部都通了水泥路了。除了地理环境特别恶劣的地方,国家也会想办法全部都打通的。
路通了以后,农民走出去没有那么困难了。而且农产品也是能比较方便的走出去。这样一来,农村就有吸引农民回家的资本了。
变化二,环境。农村居住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有很多农村,在吃水,电方面都是没有基本保障的。但是现在不同了,自来水,电全部都通了。
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实现了全部居民通电的计划了。也就是说在中国国土上,每家每户都是有电的。
吃水困难的地区,基本上都已经通了自来水了。这些生存环境的变化,让农村的面貌焕然一新。吸引了很多城市人,或者是外出工作的村民。
变化三,农村的变化。我们在南方可以看到一些新农村的标本,村子里面有幼儿园,小学等基础的教育。而且村子房子建设比较统一,每家每户都是相对独立的房子。
在这以后,这样的农村会在中国慢慢的发展。新性的农村,将是农村发展的方向。也是大家比较向往的农村。
从“跳农门”到现在的“回农村”,足以说明农村发展潜力是巨大的。而且政策不断地在支持着农村的发展,保障大家共同富裕。农村的居住环境已经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了。
城市的生活太压抑,生存压力太大,在农村反而能生活的更惬意一些。
从踏入 社会 之后,一直都在城市里挣扎。从一个月光族变成了一个月负族,愈发感觉到生存的压力快要把我压垮。
早上叫醒我的不是梦想,是穷。 每天早上一觉醒来,首先就得考虑今天的工作,考虑今天的消费和收入对比。
漫长的通勤时间,遥远的工作场所,想打瞌睡却没有座位的地铁,充沛的精力,在通勤时间里消耗贻尽。
辛辛苦苦干一个月,到最后拿到工资的时候,去掉房租水电,还完各种平台的提前消费,又是一个倒贴钱的月份。
朋友们约着一起吃饭不敢去,谈恋爱不敢谈,买不起车房,也没有存款, 很难想象未来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我还是决定回到老家去,至少在那里有父母亲人,在那里还有一点点田地。就算我什么都不做,在家里面躺着玩儿也不会饿死。
也许这就是最后的退路,也许这是更好的选择,谁知道呢? 既然城市的生活已经糟糕到了无以复加,那为什么不去农村尝试一下呢?
城市的机会确实比农村多,可现在农村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如果能找到合适的机遇,也未必不能有更大的进步。
不论怎么说,从城市回到农村,都是我的一种逃避方式 。我不想再过这样的生活,我想改变一下生活状态,想活得更自我一些。
熟悉的家乡,陌生的味道,也许这里才是最适合我的地方。隔三差五和发小聚一聚,陪父母聊聊天,生活过得充足而惬意。
回农村的理由有千百个,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说法。 可不论在什么地方,生活总是要笑着7a64e4b893e5b19e31333431353962面对,坚信自己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统筹城乡发展的时代背景与战略意义有谁比较了解?
“十一五”期间,必须继续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促进农村各项事业的稳步发展。
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其力度之大、农民受惠之多,是多年来少有的,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使粮食生产出现了重要转机,扭转了连续几年下滑的趋势。由于粮食增产,避免了粮价过度上涨造成的社会不稳定。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6%以上。但是,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当前,“三农”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农业基础还不稳固,粮食进一步增产的难度加大。
▲产需缺口仍然较大,粮食库存继续减少,品种结构矛盾仍比较突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较大,而粮食等农产品价格上涨空间减少,农民继续增收困难。农田水利建设欠账较多,农业抗灾能力不强,农业基础薄弱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所以,对当前农业和农村形势,切不可估计过高、盲目乐观。
▲农业在我国历来是安天下、稳民心的基础产业,又一直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当前,统筹城乡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重大任务,也是“十一五”期间宏观调控要继续加强的重点。从现代化发展阶段来看,在工业化初期,农业支持工业,是一个普遍的趋向;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也是一个普遍的趋向。我们现在总体上已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应该顺应这一趋势,下决心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推进统筹城乡的劳动力市场、义务教育和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明年各项支农措施的力度只能加大,不能减弱。
▲已经实行的政策不能变,已经给农民的实惠不能减,随着国家财力物力的增强,还要逐步加大支农力度,不断开辟新的支农资金渠道,形成农业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针对当前农业基础薄弱、后劲乏力的问题,要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出发,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支持农田水利、生态建设、中低产田改造、“六小工程”等,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毫不放松地抓好粮食生产,加快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和粮食生产基地建设,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深化农村各项改革,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积极稳妥地搞好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和县乡公共财政制度改革。继续落实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措施,加快推进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转变经营机制。推进农村金融改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为农民增收提供保障。
▲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必须有效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妥善处理城乡关系,建立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机制。城镇化建设要从国情出发,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汲取国外城市化的经验教训,合理把握城镇化进度和建设规模,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控制农用地转非农建设用地,注意保护和节约土地,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十一五”期间“三农”工作任务十分艰巨,但只要我们始终紧紧抓住这项工作不放松,就一定能继续保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好势头,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不断前进。
1、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看,已具备统筹城乡发展的现实条件。城乡关系一般是与工业化进程密切相关的。工业化通常经过三个阶段,统筹城乡即依靠农业积累建立工业化基础的初期阶段,工农业协调发展的中期阶段,以及工业支持农业发展的实现阶段.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后,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产业,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主要来自非农产业,不再需要从农业吸纳资本等要素。远景设计院认为农业应获得与工业平等发展的机会与权利,并逐步成为接受“补助”、“补偿”的部门。这个阶段就是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经济结构转换过渡,工农、城乡关系开始改善由城乡分割走向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阶段。有关统计指标显示,目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未来二十年,如果发展战略和政策选择得当,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将为解决中国“三农”问题提供难得的机遇;如果继续将农民排斥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之外,中国经济的结构性矛盾将更加突出化和尖锐化,也会使解决“三农”问题的难度陡然增大。因此,在这一关键时期,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既与这一阶段我国城乡关系的基本特征相适应,又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从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看,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一直重视“三农”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就提出了我们党对待农民的基本准则:要在经济上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要在政治上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改革以来各级政府致力于农村改革和社会发展,但目前中国城乡差距仍过分悬殊和不断扩大,“三农”问题依然是制约中国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现代化的难题。主要原因是,过去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更多地注重于在农村内部考虑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这种思路的根本缺陷是割裂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与社会其他单元的有机关联,把“三农”问题作为一个孤立的系统单独加以研究,因而实现不了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农民与市民之间的良性转换与互动。“三农”问题表面上看是农村问题,实际上这一问题的解决,不能单靠农村自身,必须在城市与农村的互动中逐步解决,可以说没有城市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农民的小康难以顺利实现。只有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思路,创新城乡发展战略,才能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加速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步伐。因此,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要用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和战略解决中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就是要在发展战略、经济体制、政策措施和工作机制上有一个大的转变:跳出“就三农论三农,就三农抓三农”、“以农言农”的传统思路,统筹考虑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通过城乡资源共享、人力互助、市场互动、产业互补,通过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带动农业,建立城乡互动、良性循环、共同发展的一体化体制。统筹城乡发展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总体思路和战略选择,是加快我国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重大战略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