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喷灌溉对农作物到底有哪些好处呢?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0 23:51:54
字号:

微喷又称雾滴喷灌。近几年来,国内外在总结喷灌与滴灌的基础上,新近研制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先进灌溉技术。微喷技术比喷灌更为省水,由于雾滴细小,其适应性比喷灌更大,农作物从苗期到成长收获期全过程都适用。它利用低压水泵和管道系统输水,在低压水的作用下,通过特别设计的微型雾化喷头,把水喷射到空中,并散成细小雾滴,洒在作物枝叶上或树冠下地面的一种灌水方式。

微喷灌溉对农作物到底有哪些好处呢?

微喷灌溉的特点:

因为灌溉时,水不在空中运动,不打湿叶面,也没有有效湿润面积意外的土壤表面蒸发,故直接损耗于蒸发的水量最少;容易控制水量,不致产生地面径流和土壤深层渗漏。故可以比喷灌节省水35―75%。对实现水利化开辟了新途径。由于株间未供应充足的水分,杂草不易生长,因而作物与杂草争夺养分的干扰大为减轻,减少了除草用工。由于作物根区能够保持着最佳供水状态和供肥状态,故能增产。

微喷与喷灌的区别在于:

1.微喷具有射程,但射程较近,一般在5米以内。而喷灌则射程较远,以全国PY系列摇臂式喷头为例,射程为9.5―68米。

2.微喷所需工作压力低,一般在0.7―3公斤/平方厘米范围内可以运作良好。而喷灌的工作压力,一般在3公斤/平方厘米以上才有较显著效果。

3.微喷洒水的雾化程度高,也就是雾滴细小,因而对农作物的打击强度小,均匀度好,不会伤害幼苗。而喷灌由于水滴较大,易伤害幼嫩苗木。

4.微喷头结构简单,造价低廉,安装方便,使用可靠。

5.微喷省水,一般喷水量为200―400升/小时。而全国PY系列喷头的喷水量为:1.35―116.54立方米/小时。由此可见,微喷比喷灌更为省水节能。

微喷灌溉对农作物的好处:

1.节水、节肥、省工:微喷属全管道输水和局部微量灌溉,使水分的渗漏和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同时,又由于能做到适时地供应根部所需水分,不存在外围水的损失问题,又使水的利用效率大大提高。灌溉可方便的结合施肥,即把化肥溶解后灌注入灌溉系统,由于化肥同灌溉水结合在一起,肥料养分直接均匀的施到作物根系层,真正实现了水肥同步,大大提高了肥料的有效利用率

2.控制温度和湿度:传统沟灌的大棚,一次灌水量大,地标长时间保持湿润,不但棚温、低温降低太快,回升较慢,且蒸发量加大,室内温度太高,易导致蔬菜或花卉病虫害发生。因微喷属与局部微灌,大部分土壤表面保持干燥,且滴头均匀缓慢地向根系土壤层供水,对地温的保持、回升,减少水分蒸发,降低室内温度等均具有明显的效果。

3.保持土壤结构:在传统沟灌较大的灌水量作用下,使设施土壤受到较多的冲刷、压实和侵蚀,若不及时中耕松土,会导致严重板结,通气性下降,土壤结构遭到一定程度破坏。而微喷属微量灌溉,水分缓慢均匀的渗入土壤,对土壤结构能起到保持作用,并形成适宜的土壤、水、肥、气、热环境

以德国为例进行说明,请参考:

德国的农业支持政策体系

1、德国的农业支持政策的基本框架。作为欧盟最重要的成员国之一,德国的农业支持政策始终是处于欧盟统一的农业支持政策框架下,与之保持一致,并随着欧盟农业支持政策的演变而变化发展的。目前德国的农业支持政策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欧盟提供对农场主的直接补贴和市场政策补贴,目前德国农场主平均每公顷得到欧盟直接补贴300欧元左右;二是联邦政府提供涉及农业、农村、农民的各项社会事业补贴,如:农业保险、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大型的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等;三是州及州以下的地方政府提供农业科技推广、农民培训、结构调整、救灾、环保、救灾、以及支持农场合并、平衡自然条件不同农场的经济利益等支出。据了解,2005年德国巴伐利亚州农业预算来源为:欧盟39%、联邦政府41%、州及州以下20%。

2、德国农业支持与保护政策的主要措施。CAP实行以后,德国的农业政策有了较大调整,主要是农业补贴与产量脱钩,推行休耕补贴,将各项补贴和环境、食品安全以及动物福利等因素紧密联系起来,其农业政策有从“蓝箱”、“黄箱”向“绿箱”政策倾斜的趋势。

一是环境保护补贴。为鼓励在农业生产中采取行动,使得生产对环境的影响向着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方向发展,在农民自愿遵守有关环境保护规定的情况下(参加期限至少5年),政府给予补贴。补贴分三种:生态农业、粗放型使用草场、对多年生作物放弃使用除草剂。

二是种植业、畜牧业和休耕补贴。这类补贴由欧盟提供,种植业和休耕补贴主要是依据土地面积测算;畜牧业补贴按照单位面积承载量测算,德国可享受补贴的牲畜只有牛和母羊,主要包括:粗放化经营补贴、公牛补贴、母牛补贴、牛的屠宰补贴、补充款项补贴和母羊补贴。

三是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德国政府主要通过补贴和贷款的方式对农民实施的水利、道路、土地整治等农村基本建设工程给予资助,并且对不同的基础设施进行分类,按不同类型给予不同的补贴额。

四是农业科技投入、农村社会保障和农业保险补贴。德国对农业的间接补贴资金的很大部分是用于支持农业科研和农业技术推广方面,目前每百万农业人口中科研推广人员13人(我国只有1人)。同时德国全面推行了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村进行农民和农民家庭的养老、工伤、医疗、意外死亡等社会保险制度,所有农场主、被雇佣的农工、农机生产及农技服务企业的职工都必须参加该保险体系,保费缴纳由政府补贴和农民个人缴费共同组成。

3、德国主要农业支持与保护政策的演变预测。一个国家的农业支持与保护政策与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结构、人口结构、自然条件、外部环境等因素息息相关,并且随着这些因素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从德国来讲,由于受欧洲一体化进程、WTO农业政策以及国内诸多因素的影响,其农业支持与保护政策也正处于转型时期。根据我们在德期间对有关政府部门、学校、经济分析机构及行业协会等的走访,综合起来,其主要演变的趋势如下:

一是在政策指向上,由提高农业及食品工业劳动生产率、保障供给、支持农民收入,向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实现人于自然的和谐发展方向转化。重点是在保护农业生产潜力、稳定农民收入的前提下,一方面将农业作为保护自然环境、保护乡村文化遗存的载体,鼓励旅游、手工艺、农业培训等农村服务业发展,保护乡村遗产、原生态环境以及田园风光;另一方面将农业作为新兴能源产业,大力发展生物能源(根据专家预测,生物能源的开发将成为今后农业增长的重要动力)。

二是在支持方式上,由直接补贴向间接补贴转变。今后对农业的补贴将与产量、面积等生产指标脱钩,而是将其作为某种专项补贴的形式出现(间接补贴),如科技推广、设施改善、人性化的饲养、提前退休、青年农场主培训,对农民因采取更加符合环保要求的措施而增加的成本给予补偿,以及由于环境差别导致生产成本差异给予支持等。如:对山区、低产区及受地理条件限制、种植面积较小的农业企业进行补偿。根据作业难度以及上述土地所占比例,每公顷补贴额在25-180欧元之间。手工劳动比例高的山地,每公顷可达200欧元。为保证受益企业的普遍性,一个企业每年最多可领取1.6万欧元补偿金。雇用员工二人以上的,每多一个雇员,可额外得到8000欧元补贴。

三是基于多哈回合的谈判承诺,对扭曲市场价格和贸易的国内支持政策将大幅度减,主要包括:出口补贴、进口关税,以及与产量、面积挂钩的直接补贴政策等。

四是在支持对象上,由支持农业生产,向支持农村、农民的方向转变,除了扩大前面提到的“绿箱”政策的有关措施外,主要是进一步加大对农民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因为从WTO规则来看,各国对农民的社会保障投入不统计在农业国内支持范畴之内,同时也是为了应对国内人口老龄化以及青年农民减少的趋势,预计德国联邦政府对农民养老、医疗的社会保障的补贴力度将进一步加大。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news/1_8555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