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支农、支教、支医,其中支持农业就是支持农村建设。具体实施方式,市人事部门从各机关、单位调派人员到乡镇政府支持建设。
这三个分支和唯一的支持者是国家政府,几年前,它提出了建设新农村的振兴计划,重点是建设新农村,帮助农民致富。
工作单位是条件比较落后的农村学校。中村帮扶,同样从各部门、各单位调动工作人员到重点农村去帮扶,其工作就是帮助大家做好农村建设。
扩展资料:
三支一扶是服务农村,支持“三农”发展。支持农业的目的是使大学生能够致力于问题的农业、农村和农民,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农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促进农民合作,促进农村社区的发展。支持、协调和参与党、党组织、社会组织和个人开展的一切,有利于农村发展的政策措施和活动。
一、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三农”发展
1、农业文化遗产保护
中华民族的祖先在历史上所创造出的丰厚的农业文化遗产,不但使我们这个土地贫瘠、自然条件并不算十分优越的古老国度,在数千年间实现了超稳定发展,同时我们的祖先也通过利用施用农家肥、轮种、套种等传统技术,基本上实现了对土地的永续利用。
但是,随着以化肥、农药等西方现代文明莽撞介入,我们的土地仅在短短的三十多年中,便已出现了硬化、板结、地力下降、酸碱度失衡、有毒物质超标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必须提出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
首先,在传统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对育种、耕种、灌溉、排涝、病虫害防治、收割储藏等农业生产经验的保护是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
其次,对传统农业生产工具和农作物品种实施全面保护。在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通过兴办农具博物馆的方式,将这些农具保护起来。这种专题博物馆投资少,见效快,搜集容易,是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手段。为避免农作物品种的单一化,在建立国家物种基因库保护农作物品种的同时,还应明确地告诉农民有意识地保留某些农作物品种,为日后农作物品种的更新,留下更多的种源。
第三,对传统农业生产制度实施有效保护。历史已经证明,只有农业生产技术,而没有一套完备的农业生产制度,农业生产是不可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
最后,对传统农耕信仰等实施综合保护。农业信仰是农业民族的心理支柱。没有信仰做依托,传统农耕文明就不可能实现稳定发展。
2、“三农”发展
所谓“三农”问题,就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研究三农问题目的是要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稳定。
应对农业发展问题,不仅要着眼于三农本身,而更应注重从“三农”之外即各自对立面采取对策。农业易相发展理论对于化解“三农”问题的意义在于对立统一、相互转化的三个方面: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新型化、功能多元化及人本化;农村城镇化及社区化、均等化、农场化;农民新型非农化、职业化。
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三农”发展的意义:
1、农业方面:有利于传承农耕文明,拓展农业功能。中国传统农业蕴含着资源保护与循环利用、生物间相生相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朴素生态观和价值观,传统农业积累的生产技艺和管理知识在现代农业发展中依然具有应用价值。
2、农村方面:有利于保护农村生态,建设美丽乡村。地处黄土高原腹地的陕西佳县,干旱少雨,生态脆弱。枣树不仅是当地农民的重要生计来源,在生态保护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云南红河哈尼梯田已有1300多年的耕种历史,依山造田,有“人间仙境,世界奇观”之称。
3、农民方面:有利于改善农民生计,实现收入倍增。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强调“多方参与,惠益共享”的原则,根据多个遗产地的探索实践,适度发展旅游是进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途径,对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