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十项:
一是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大对廉租住房建设支持力度,加快棚户区改造,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
二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沼气、饮水安全工程和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完善农村电网,加快南水北调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三是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客运专线、煤运通道项目和西部干线铁路,完善高速公路网,安排中西部干线机场和支线机场建设,加快城市电网改造。
四是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推进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
五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加强重点防护林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支持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建设。
六是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支持高技术产业化建设和产业技术进步,支持服务业发展。
七是加快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各项工作。
八是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提高明年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提高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等标准,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低收入群体等社保对象待遇水平,增加城市和农村低保补助,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和优抚对象生活补助标准。
九是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鼓励企业技术改造,减轻企业负担1200亿元。
十是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取消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限制,合理扩大信贷规模,加大对重点工程、“三农”、中小企业和技术改造、兼并重组的信贷支持,有针对性地培育和巩固消费信贷增长点。
中国大陆和台湾签订十项:
在第四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闭幕式上,中共中央台办主任王毅就加强两岸合作、携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宣布了大陆各有关部门为此制定的10项政策措施。
1.支持大陆台资企业发展。大陆扶持中小企业的财税、信贷政策,同样适用于台资中小企业。支持台资企业参与大陆扩大内需的建设工程和项目。
2.加强台资企业融资服务。中国工商银行(4.36,0.08,1.87%)、中国银行(3.64,0.05,1.39%)近日分别决定,在今后2-3年内各自为大陆台资企业包括中小企业安排500亿元人民币的融资。国家开发银行在原有专项融资支持台资企业300亿元人民币的基础上,3年内再追加融资支持台资企业包括中小企业300亿元人民币。
3.支持和帮助大陆台资企业转型升级。由两岸专业人士共同组成的台资企业转型升级服务团队于22日正式启动。
4.鼓励和扶持台资企业自主创新。鼓励台资企业参与国家和地方相关科技计划。支持台资企业参与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并享受有关加强、鼓励和扶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政策。
5.推动两岸双向投资。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国务院台办近日出台《关于大陆企业赴台湾地区投资项目管理有关规定的通知》,支持有实力、信誉好的大陆企业,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根据台湾方面的需要,参与台湾经济建设项目。
6.加强两岸产业合作。重点推动两岸在开发利用新能源、促进传统中药现代化、电子信息产业以及其他优势互补的产业合作,共同提高两岸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7.携手促进平板显示产业发展。大陆电子视像行业协会组织两岸相关企业,为此成立了工作组,大陆企业决定扩大采购台湾企业的面板,先期达成20亿美元的采购意向。
8.拓展两岸农业合作平台。经有关部门批准,新增设立江苏南京江宁、广东汕头潮南、云南昆明石林台湾农民创业园。中国进出口银行将台湾农民创业园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国家出口基地建设贷款支持范围。
9.扩大台湾鲜活农产品在大陆销售。推动两岸尽早就台湾鲜活农产品在大陆销售的通关和检验检疫合作进行协商,尽快作出安排。加快建立两岸检验检疫联系和通报机制,促进两岸农产品贸易健康发展。
10.允许符合条件的台湾居民在大陆从事律师职业。
中国和东盟签订重要协议:
第一,签署中国-东盟自贸区《投资协议》。这具有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充分显示出中国和东盟国家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化、反对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实现互利共赢的坚定决心和立场。
第二,大力推进中国-东盟基础设施及网络化建设。为此,中方决定设立规模100亿美元的“中国-东盟投资合作基金”,用于双方基础设施、能源资源、信息通信等领域重大投资合作项目。
第三,加强东盟一体化建设和区域合作。今后3-5年内,中国将向东盟国家提供150亿美元信贷,其中包括17亿美元优惠性质贷款;中方并考虑今年向东盟欠发达国家-柬埔寨、老挝、缅甸提供总额为2.7亿元人民币的特别援助,以解他们的燃眉之急,帮助他们克服困难。中方已向“东盟-中日韩(10+3)合作基金”捐款90万美元;向“东盟基金”捐款10万美元,并将向“中国-东盟合作基金”增资500万美元。
第四,大力推进湄公河次区域开发、东盟东部增长区、“印尼-马来西亚-泰国成长三角”等次区域合作。扩大中国沿边沿海及中西部省份和企业同东盟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五,加强东亚国家金融合作。加快清迈倡议多边化进程,扩大区域外汇储备库规模和双边货币互换额度及签约范围,推进亚洲债券市场建设。
第六,加强地区粮食安全合作。中方倡议实施“中国-东盟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行动计划”,包括在东盟国家建立优质高产作物示范田,举办实用技术和各类农业技术人才培训班,帮助东盟国家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从根本上实现粮食安全。中方还决定在“东亚大米紧急储备”项目下专储30万吨大米。
第七,加强能力建设和社会文化交流,促进可持续发展。中国将主办一系列培训项目,在提高应对自然灾害能力方面,同东盟交流信息和经验。中方将在未来5年内向东亚发展中国家成员新增2000个中国政府奖学金名额和200个公共管理硕士奖学金名额。进一步扩大青少年和媒体交流,增进双方人民的了解和友谊。
第八,加强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通过举办培训班等项目,加强双方在打击跨国犯罪领域的合作,提高执法合作水平。继续加强同东盟防务学者对话和人员培训。
1.《含苞集》(枫溪青年文学习作组)1982年共5册
2.《两片新叶》(当代诗歌月刊社)1985年6月
3. 《瓷乡之歌》(枫溪青年文学习作组编)1987年6月
4.《邱镇沪二行诗集》(枫溪青年文学习作组编)1990年9月
5.《邱镇沪获奖作品集》(香港讯通出版社)1992年12月
6.《邱镇沪诗集》(贵州科技学院出版社)1994年9月
7.《凤阳一家(长诗)》(枫溪青年文学习作组编)1994年11月
8.《消防队员之歌》(大连出版社)1995年2月
9.《来自国税枫溪分局的报告》(潮州市枫溪区文学会编)1997年11月
10.《长美民俗》(潮州市枫溪区文学会编) 1998年2月
11.《中外名师录》(香港华泰出版社)1999年10月版
12.《十年云和月》(潮州市枫溪江南陶瓷有限公司) 2000年1月
13.《邱镇沪年表及其它》(当代作家报编辑部)2002年
14.《枫溪文讯》(潮州市枫溪区文学会编) 1997—2003年(7期)
15.《潮州陶瓷——2003前进中的足迹》(潮州市陶瓷工业协会编)2004年2月
16.《潮州陶瓷——2004风中亮起的旗》(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1月
17.《来自中国瓷都·潮州的报道》(潮州市陶瓷工业协会编)2005年7月
18.《耐火材料》(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版
19.《中国瓷都潮州陶瓷精品集》(文物出版社)2006年6月版
20.《中国瓷都·潮州0506》(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9月
21.《潮州陶瓷史话》(潮州市枫溪区文学会等)2006年12月
22.《广东陶瓷艺术家名典》(潮州市枫溪区文化工作办公室)2007年2月
23.《中国瓷都陶艺家名典》(潮州市枫溪区新闻出版办公室)2007年6月
24.《中国瓷都·潮州0607》(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6月
25.《邱镇沪艺术活动》(潮州市枫溪区文学会编) 2008年4月
26.《邱镇沪文学情结》(潮州市枫溪区文学会编)2008年5月
27.《株洲之行》(潮州市枫溪区文学会编)2008年5月
28.《邱镇沪文选》(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10月
29.《潮州陶瓷》(潮州市陶瓷工业协会编)2008年11月(合订本)
30.《潮州陶瓷工业60年》《陶城报》连载(2009年5月1日起)
31.《采访报道邱镇沪会长文章专辑》(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6月
32.《中国陶瓷艺术家辞典·广东卷》(广东珠江音像出版社)2009年7月
33.《邱镇沪诗集》修订本(贵州科技学院出版社)2009年10月
34.《瓷都文学报》(潮州市枫溪区文学会编)2009年11月(合订本)
35.《中国瓷都人物·陶艺卷》(潮州市枫溪区文学会等)2009年12月
36.《潮州陶瓷工业60年》(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12月
37.《其刚家世记述》(文化走廊出版社)2010年2月版
38.《邱镇沪文章篇目》(文化走廊出版社)2010年3月版
39.《邱镇沪文选·第二辑》(大众文艺出版社)2010年7月
40.《日用瓷及其它》(世界网络出版社)2010年12月
41.《中华丘(邱)大宗谱·潮南分谱》(上卷)2010年12月
42.《中华丘(邱)大宗谱·潮南分谱》(下卷)2010年12月
43.《邱镇沪:氏族丛谈》(文化走廊出版社)2011年2月
44.《中华丘(邱)大宗谱·潮南分谱》(修订本)2011年3月
45.《员工手册》(8万字)潮州市永丰化工有限公司2011年4月
46.《立华家谱》(潮州市枫溪区作家协会)2011年4月
47.《潮州有个邱镇沪》(文化走廊出版社)2011年5月
48.《获奖·称号·入编》(潮州市枫溪区作家协会)2011年5月
49.《邱镇沪传》(一版)(世界作家网络出版社)2011年5月
50.《邱镇沪传》(再版)(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11年7月
邱镇沪传略
(入编部分辞书)
时间 编辑单位 出版社 书名 页数 1991年 《中国当代青年作家名典》编委会?杨广宇 华侨出版公司 中国当代青年作家名典 533--534页
1992年 中国城市文化研究中心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中国中青年诗人传略 186--187页
《1949――1992中国实用人才大集》
1993年 中国文学丛书编辑部作品研究室 中国新诗人作品艺术档案系列丛书(第一卷)
1994年 《辞典》编委会 还规出版社 中国诗人艺术家大辞典
中国当代诗坛名人录
1997年 中国城市文化研究中心?丁概然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中国大文化英才传略会典 531页
1998年 世界文化艺术研究中心 世界华人出版社、泰国华夏发展出版社
世界人才大辞典
1998年 李 阳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中华写作英才 159页
中国现代诗歌大辞典
中国当代诗人大辞典
1999年 科学普及出版社 中国当代创业英才
1999年 《中国专家名人辞典》编委会 地质出版社 中国专家名人辞典(第八卷) 772页
1999年 中国国际交流出版社 世界优秀人才大典(第一卷?上) 661页
1999年 跨世纪文化艺术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 香港华泰出版社 《中外名师录》特邀副主编
2000年 《辞典》编委会 世界知名作家艺术家辞典
2000年 美国海外艺术家协会 世界人物出版社 世界名人录(第九卷) 812页 2001年 《中华成功人才大辞典》编委会 中外文化交流出版社 中华成功人才大辞典 878页
2001年 《中国改革发展丛书》编辑委员会 中国当代人才库
《中国改革与创新》杂志社 共和国改革兴国名人?传世宝典(豪华精装人物集)
2001年 北京盛世文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盛世中华英才
2001年 入编资审研究室第1编室 人民日报出版社等 中国世纪专家传略(第三卷)
2001年 中国世界语出版社中文部21组 中国世界语出版社 二十一世纪人才库
2001年 中国作家协会文艺报社 中国文艺家大典
2001年 星辰文学丛书社 中国当代名人辞典
2001年 《华夏英杰》丛书编委会 华夏英杰
2001年 人事部《中国人才》杂志社等 中国优秀***才大典
2001年 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教育委员会 中国言实出版社 民族之光?中国专家人才精英荟萃
中华名人园、北京盛世文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中华人物丰碑
中国之友研究基金会等 新时期优秀***才大典(人物业绩卷) 2002年 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宣教中心图书编辑部 中国言实出版社 《情系中华――海内外杰出人士爱国宣言》
2002年 中国科技研究交流中心 世界科技出版社 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第二卷)中册 822页
2002年 世界文化艺术研究中心、世界华人交流协会、美国海外艺术家协会 世界人物出版社
世界人物辞海(第二卷) 896页
2002年 《中国世纪英才荟萃》编辑部 中国世纪英才荟萃 529页
2002年 人事部留学人员和专家服务中心、《中国专家大辞典》编委会 中国专家大辞典
2002年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中华热土 ――中国改革与建设成就巡礼
2002年 世界华人出版社 世界华人专家名典
2002年 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 中国言实出版社 《东方之光――共和国英才全集》(第二卷)
东方文化研究传播中心 世界文明出版有限公司 中华风云人物录 2003年 《中国改革发展丛书》编纂委员会 当代中国人才库
2003年 新风出版社 “南粤羊城尽开颜”《广东紫荆花集》(英才篇) 424页
中共中央党校三农问题研究中心、市县领导月刊编辑委员会 三个代表在基层(事迹专栏)
人民日报社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人力资源部等 当代中国人力资源宝库(人物集)
2005年 中华英才荟萃博览研究院 中华英才荟萃博览
中国画报出版社 古国丹青画卷(当代艺术家卷) 2006年 广东省潮州市《长美乡丘氏宗谱》编委会 长美乡丘氏宗谱 24页、749页
2006年 中国民族书画院、《中华国粹》编辑委员会 《中华国粹?书画卷》
2006年 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 一代伟人
2006年 北京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 红色中国 2007年 中国文艺出版社 中国民族文艺名家大辞典
2007年 中国国学研究会、世界汉诗协会 国学辞典
2007年 中央文献出版社 中国精神文明大典(第六卷) 2008年 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中华名人志》编审委员会 中华名人志
2008年 中国书画学会、中国书画研究会 中国书画经典
2008年 中国书画学会 当代书画艺术家手迹(电子辞典)
2008年 中国文学艺术家联合协会、中国书画艺术家协会、中国书画学会 1949――2009共和国艺术家大辞典
中华丘氏宗亲联谊总会《中华丘氏大宗谱》编纂委员会 《中华丘氏大宗谱?总谱?古今人物卷》
2008年 中国社会发展研究院区域经济研究所 中国图书国际出版有限公司 中华英才
2008年 国际奥林匹克艺术中心 中国书法美术家协会
中国文学艺术家联合协会 中国图书进出口公司 国际奥林匹克艺术家大辞典